饮茶说禅
简介:∵茶道修持是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也是茶人修习茶道的日常功课,更是实践中国茶道精神的唯一途径。茶道修持和一般的饮茶不同,一般的饮茶仅仅是啜茶味、吸茶香而已,目的是为了解渴疗疾(身体和心理疾病);而茶道修持则是以茶事实践过程为方便,籍茶悟道,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茶道修持首先要从汲水搬柴的日常应用做起,在诸如备器、煮水、涤器、备茶、瀹茶、奉茶、饮茶、收具等具体的茶事过程中时刻关照自心,在茶事中觉悟,在茶事中解脱。对于茶人来说,茶事即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茶法、茶决很多,有关茶的礼仪、规约也很丰富,尤以禅宗典籍里保留最为详尽。譬如宋代宗赜禅师编纂的《禅苑清规》以及元僧德辉和尚集编的《敕修百丈清规》里,就记载很多有关茶事过程的礼仪和规约,十分详尽,由此可见自唐宋以来禅宗和茶道的密切关系了。唐宋时期,禅宗僧徒已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但有益身心健康,对禅修也不无裨益。曾有僧人问天竺子仪禅师:“如何修行,即得与道相应?”师曰:“高卷吟中箔,浓煎睡后茶。”(《五灯会元卷八》)又据《古尊宿语录卷第二十三》载:“汝州叶县广教省禅师。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斋后一碗茶。”象这样的“茶禅公案”,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参看。这些唐宋时期的高僧大德们通过日常饮茶,不仅领悟到了茶理,也证悟到了禅法,他们已将禅法应用到日常的茶事过程中来,是最早的“生活禅”的实践者。∵因此,茶道修持可理解为落实“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茶道修持,将我们对禅悦的体味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落实到汲水搬柴的日常茶事中来,落实到一碗茶汤中来,落实到茶炉、茶釜、茶瓯、茶盏中来。禅意与茶事密不可分,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这是真正的“茶禅一味”。正如净慧法师在《生活禅语》中所开示的那样:“作为禅者的生活,它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处处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那么,作为茶人的生活,也应该在茶事过程中领悟到禅机,实证到禅的境界。∵日本着名茶文化学者、哲学家久松真一先生曾将禅分为寺院禅和在家禅两种,寺院禅即禅宗,在家禅即茶道,不无道理。茶道修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茶事中来,茶禅一味,禅茶互参,在茶事中体悟禅悦,在禅悦中完成茶事。所以我个人以为,作为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茶道修持应该更适合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生活禅的殊胜途径。∵∵
茶道修持是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也是茶人修习茶道的日常功课,更是实践中国茶道精神的唯一途径。茶道修持和一般的饮茶不同,一般的饮茶仅仅是啜茶味、吸茶香而已,目的是为了解渴疗疾(身体和心理疾病);而茶道修持则是以茶事实践过程为方便,籍茶悟道,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茶道修持首先要从汲水搬柴的日常应用做起,在诸如备器、煮水、涤器、备茶、瀹茶、奉茶、饮茶、收具等具体的茶事过程中时刻关照自心,在茶事中觉悟,在茶事中解脱。对于茶人来说,茶事即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茶法、茶决很多,有关茶的礼仪、规约也很丰富,尤以禅宗典籍里保留最为详尽。譬如宋代宗赜禅师编纂的《禅苑清规》以及元僧德辉和尚集编的《敕修百丈清规》里,就记载很多有关茶事过程的礼仪和规约,十分详尽,由此可见自唐宋以来禅宗和茶道的密切关系了。唐宋时期,禅宗僧徒已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但有益身心健康,对禅修也不无裨益。曾有僧人问天竺子仪禅师:“如何修行,即得与道相应?”师曰:“高卷吟中箔,浓煎睡后茶。”(《五灯会元卷八》)又据《古尊宿语录卷第二十三》载:“汝州叶县广教省禅师。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斋后一碗茶。”象这样的“茶禅公案”,唐宋时期的禅宗语录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参看。这些唐宋时期的高僧大德们通过日常饮茶,不仅领悟到了茶理,也证悟到了禅法,他们已将禅法应用到日常的茶事过程中来,是最早的“生活禅”的实践者。∵因此,茶道修持可理解为落实“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茶道修持,将我们对禅悦的体味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落实到汲水搬柴的日常茶事中来,落实到一碗茶汤中来,落实到茶炉、茶釜、茶瓯、茶盏中来。禅意与茶事密不可分,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这是真正的“茶禅一味”。正如净慧法师在《生活禅语》中所开示的那样:“作为禅者的生活,它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处处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那么,作为茶人的生活,也应该在茶事过程中领悟到禅机,实证到禅的境界。∵日本着名茶文化学者、哲学家久松真一先生曾将禅分为寺院禅和在家禅两种,寺院禅即禅宗,在家禅即茶道,不无道理。茶道修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茶事中来,茶禅一味,禅茶互参,在茶事中体悟禅悦,在禅悦中完成茶事。所以我个人以为,作为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茶道修持应该更适合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生活禅的殊胜途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