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出夹山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四字真言。然而,这一被茶人们津津乐道的“茶典”究竟出自何处,千百年来,却被披上了一层缥渺神秘的面纱,其实——

“茶禅一味”出夹山

距石门县城12公里的夹山寺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均曾敕令修缮,故有“三朝御修”之说。

船子德诚遇“金鳞”∵∵善会和尚开夹山

夹山的开山祖师是唐代的高僧善会。善会是药山惟俨禅师经船子德诚禅师的再传弟子,属于禅宗的青原系。药山、船子、善会三位高僧可以说是祖孙三代,药山惟俨(751—834)俗姓韩,山西新绛人。他17岁出家,住湖南津市药山,法席很盛。当时,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文学家、哲学家李翱向慕药山惟俨,入山拜谒请教,后作《复性书》,把禅教义理融入儒家学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船子德诚是四川遂宁人,得法于药山惟俨后,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吴江畔,以小船渡人,因号船子和尚。据《五灯会元》载,船子和尚晚年欲以衣钵传人,有一天,他把船停在岸边闲坐,有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和尚的日常事务?”船子竖起船浆,问道:“领会吗?”和尚说:“不领会。”船子语带玄机地说:“棹拨清波,金鳞罕遇。”后来,住湖北荆州天皇寺的道悟禅师云游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正遇善会和尚上堂,有一位僧人问善会:“什么是法身?”善会回答:“法身没有形状。”僧人又问:“什么是法眼?”善会又回答说:“法眼没有瑕疵。”道悟听了,不禁失笑。善会就离开座席,请教道悟:“我刚才回答这僧人的话一定有错误,使得上座失笑。希望上座慈悲为怀,不吝赐教!”道悟说:“我也是出世教化众生,但还没有经过老师的指点哩。”善会说:“我错在哪里,请给我点明。”道悟回答说:“我始终是不说的,请你到华亭船子和尚那儿去。”善会问:“此人怎样?”道悟说:“此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于是,善会就解散众僧,收拾行装,直奔离京口不远的华亭。船子和尚一看见他就问:“大德住哪座寺?”善会说:“是寺就不住,住了就不似。”船子问:“你说不似,不似什么?”善会回答道:“不似眼前之物。”船子又问:“这些话,是从哪儿学来的?”善会回答说:“不是耳目所及的地方。”船子骂道:“一句糊涂话,万世变作驴。”接着又问:“垂下千尺丝绳,意图就在深潭。水面离钩三寸,你说是为什么?”善会刚想开口,却被船子一浆打落水中。善会爬上船,船子又催:“快说!快说!”善会想开口,和尚又打。一阵当头棒喝,善会豁然大悟,于是点了三下头。船子说:“钓竿头上的丝线任你摸弄,不触犯清波,意旨本自不同。”善会就问:“抛下丝绳钓钩,老师的意旨是什么?”船子回答:“丝绳在清水上悬浮,可以辨别有无。”善会戏谑道:“语带玄意而没有说明,嘴巴说了等于没说。”船子这才高兴地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善会听了,不好意思地掩住耳朵,船子大声说:“是这样,是这样!”于是嘱咐他:“你以后就应当藏身在没有踪迹的地方,有踪迹的地方就别藏身。我在药山惟俨处学法30余年,只明白了这件事。你今天既然得到了,以后就别住在城市闹处,只是往深山里、钁头边去找个人接续道法,别让它断绝了。”善会于是告辞,一面行走,一面频频回头。船子就呼唤:“阇黎(佛教对僧人的敬称)!”善会转过头来,船子说:“你以为还有其他的吗?”当即翻船下水,与世长辞。

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善会和尚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大同禅院,居之十余年。归寂后谥号传明大师。

酽茶之中有真意∵∵“夹山境地”明禅机

禅宗不立文字,以坐禅内观为宗旨,鼓吹在棒喝之下顿开茅塞,在以心传心之中见性成佛。怎样修行呢?关键是坐禅。禅宗极重坐禅,要求僧人在坐禅时集中思想,专注一境,以达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长时间打坐,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饥饿不论,睡意袭来时也是难以抵挡的。于是,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便成了僧人所必需而且又符合教义戒规的最佳饮料。和尚们一边品尝香茗,一边叨念佛经,在氤氲香雾、袭人茶香中参禅入定,品味着孤独、清苦、脱俗、成佛的趣味。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里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中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末年,百丈山和尚怀海采用大小乘戒律,创立了“禅律”,后称《百丈清规》,对僧人饮茶作了明文规定:“茶汤之礼乃丛林重要行事,不得慢易仓遑,列位时不得缺席。”又说:“若有茶,就座不得垂衣,不得聚头笑语,不得只手揖人,不得包藏茶末。”可见,僧人饮茶规矩很多,是一件庄重、清净的事,也可以说是修行禅定的功课。

在唐代,僧人饮茶已成风气,但真正从坐禅饮茶中体味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境界,道出茶禅真谛的,还是夹山善会和尚。《祖堂集》有过这样的记载。

夹山和尚自号“佛日”。师父问他:“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师令大众地次,佛日倾茶与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日问:“酽茶三两碗,意在头边。速道,速道。”师云:“瓶有盂中意,篮中几个盂?”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盂。”师曰:“手把夜明珠,终不知天晓。”罗秀才问:“请和尚破题!”师曰:“龙无龙躯,不得犯于本形。”秀才云:“龙无龙躯者何?”师云:“不得道着老僧。”秀才曰:“不得犯于本形者何?”师云:“不得道着境地。”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师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

禅宗的对话时而花红柳绿,鼻竖眼横,极为普通,极为平常。时而海底红尘,火中白雪,神奇怪诞,令人惊疑。禅语玄远而贴近,平实而空灵,有时一语破的,有时不可思议。这一则夹山和尚和师父以及秀才三者之间的对白虽然语带玄妙,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些许信息:夹山与师父诗化的对白旨在探讨茶中之“意”。这个“意”也就是夹山和尚早已了悟的“境地”,而秀才毕意不是禅师,听不出对白中的真意,所以只好请求“和尚破题”——把话说明白一点,不要转弯抹角。最后,在秀才的步步追问之下,师父才道出“夹山境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夹山风景,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夹山境地”真正的含义是夹山和尚从饮茶中所领悟到的禅机、禅理或禅意、禅境。夹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夹山境地,对禅宗机缘启迪尤深。唐五代禅宗中的“夹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茶禅机缘、茶禅境界,所以,后来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在这里,禅师实际上是借景绘意,即夹山和尚因茶悟禅所达到的意境——一种清寂明净、纯洁秀美的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一种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的涅盘境界。

圆悟着书《碧岩录》∵∵“茶禅一味”悟真谛

斗转星移,朝廷更迭。到了宋代,夹山又出了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圆悟克勤出生于四川彭县的书香世家,从小聪颖过人,能够“日记千言∵”,他少时出家,后参谒五祖法演禅师而得法,住成都昭觉寺。宋政和初年,圆悟辞掉昭觉寺的教席,出三峡南游,与当时寓居荆南的丞相张商英相遇,两人讨论《华严经》旨要,深得张商英的赏识。张商英以师礼邀留圆悟住持夹山灵泉禅院。在夹山,圆悟对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一书十分推崇,他说:“雪窦颂一百则公案,一则则焚香拈出,所以大行于世。他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礴得熟,方可下笔。”圆悟对该书加写了三个方面的文字:一、垂示,放在每则公案之前,大抵有概括和引入的作用。二、着语,放在原公案和雪窦颂诗的每一句下,相当于夹批夹注。三、评唱,分别放在公案后和雪窦颂诗后,对公案和雪窦的“颂古”加以阐释和评论,如此便成《碧岩录》十卷,书名即出自“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

《碧岩录》问世之后,禅林对此书评介极高,称为“宗门第一书”,并有许多模仿之作陆续问世。《碧岩录》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以后的禅宗,逐渐重视佛教经典和禅宗本宗的历史文献,重视从研究文词义理的传统方式中去解释禅意。如此,禅宗就和其他教派缩小了差别,不过也失去了原有的简洁明快、轻灵透脱的特点。

圆悟住持夹山20余年,他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终于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

圆悟主持夹山时,禅林大盛,他有两位得意门生宗杲禅师(1089—1163)和虎丘绍隆禅师(1077—1136)。宗杲和绍隆均少时出家,在夹山寺师从圆悟20余年,后来,宗杲住持杭州临安府的径山寺,绍隆住持江苏苏州的虎丘寺,两人都是临济宗杨岐派第五世重要传人。杨岐派的第六世传人是昙华禅师(1103—1163),他得法于虚丘绍隆,后主持浙江宁波的天童寺。第七代传人是咸杰禅师(?—1186),他成年出家,参谒昙华禅师而得法。当时,南宋王朝偏安江左,日渐式微,同世代其他禅师的法嗣数传即息,而咸杰一系却绵延不绝。他先后住持江浙一带七处寺院,曾应南宋皇帝之诏住杭州径山和灵隐,有《密庵和尚语录》一卷传世。咸杰去世后,其弟子崇岳禅师(1132—1202)继续主持杭州灵隐寺。

荣西禅师取“真经”∵∵“茶禅一味”传日本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是1168年,到浙江杭州,在径山、灵隐、天台山等地师从咸杰禅师学禅,历时5个月。第二次是1187年,从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专门承习临济宗杨歧派禅法,历时两年零五个月。回国后,荣西广泛传播临济宗圆悟禅师的禅道与茶道,并将咸杰禅师颁发给他的印可证书(即证明荣西禅师已达大彻大悟境界的毕业证书)、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一书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珠光于是着手创制茶道规矩。一日,茶道法式即将完成,一休问珠光:“吃茶应以何种心情?”珠光回答说:“以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为健康而吃茶,”并接过修行僧云水递来的一杯茶,敬献给师父,一休当头棒喝,把茶杯打落在地。珠光默然不动,一会儿才起身行礼,转身而去。一休大声叫道:“珠光!”珠光应声,回头注视着一休,默不吭声。一休再次逼问:“刚才我问你以何种心情吃茶,你若不说心情,只是无心而吃,该又如何?”此时,珠光心情已经平静,轻声回答:“柳绿花红。”一休一听,知道珠光已由茶开悟,遂予以印可证书,并将圆悟禅师的墨宝“茶禅一味”以及《碧岩录》一书传承给他。珠光“柳绿花红”的吃茶心情与“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何其相似乃尔。

《日本禅师录》一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夹山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对此,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曾经说过:“茶室品茗是修行得道的最好办法。取水打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里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从这里寻找到佛祖的胜迹。”夹山和尚的喝茶故事究意是怎样代代流传到了日本,我们不得而知,但日本的茶道是由夹山的茶禅演变而来,则是不容置疑的了。

日本茶道自夹山的茶禅演变而来,至千利休而将茶道达到最高水平。从此,“茶禅一味”遂成为日本“茶道之魂”。现在,日本茶道的三大流派都是千利休的子孙传承下来的。其中,最大的一个流派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曾在1993年来到夹山,据多田侑史讲,在日本茶道场合,悬挂“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挂轴,茶道界几乎无人不知此联出自中国湖南石门的夹山。中国留日学者滕军女士所着《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也曾提及,圆悟禅师的墨宝至今仍作为镇寺之宝,珍藏于日本奈良的大德寺。

大德寺是日本最有名的禅宗临济宗寺庙,一休和尚曾任大德寺住持,而夹山也是临济宗寺庙。临济宗发源于河北正定县的临济寺,其创始人是临济义弦,圆悟克勤是临济义弦一脉最着名的高僧,是中国宋代的禅门巨匠。佛教东传日本主要是禅宗,而禅宗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临济宗。临济宗的传世之作便是圆悟禅师的《碧岩录》。自《碧岩录》流传到日本后,该书一直在日本畅销不衰。与郭沫若同时代的石门学者申悦庐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他在《夹山在石门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曾写道:“我二十年前住东瀛时,见各大书铺皆有卖此书(指《碧岩录》)者,彼邦人士咸视为佛家宝典。并另有《碧岩集讲话》、《碧岩集讲义》等书,为之发挥光大,购而读之,始知为吾澧夹山出品。”而日本禅文化研究所所员、《大乘禅》杂志社主编秋月龙珉(1921—)着述甚丰。他的《禅海珍言》一书辑录的语录85%均取自于《碧岩录》,可见,夹山的禅宗文化特别是“茶禅一味”真言在日本的影响之深了。

——《湖南日报》2003年4月10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