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上探茶祖
□罗劲松∵文/图
究竟是谁最早认识了茶,并灵机一动进行人工栽培,以至如今茶香天下?9月中旬,我应邀赴四川省名山县参加全国报纸副刊“茶祖故里行”文化旅游采访活动。在那云雾缭绕的蒙顶山上,在探寻“茶祖”踪迹的过程中,我品味到的是茶的另一番韵味……
世有“仙草”出蒙山
名山县确实有座“名山”——蒙顶山。正是这座山,让名山县成为了“仙茶故乡”。名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再往西去,就进入青藏高原的地界了。着名的“茶马古道”东线,起点就在名山。北宋时官府为管理边茶贸易、进行茶马交易而设立的“茶马司”,就设在名山。如今,崎岖古道已被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取代,那赭红色的茶马司老门楼,孤寂地立于古道旁,似乎在追忆逝去的繁华……
立于茶马司门前,向西北望去,蒙顶山云遮雾绕。据说,在那山巅之上,有“茶祖”种下的七棵茶树,有当年佛祖、皇上才能享用的“仙茶”、“贡茶”。
“茶祖”之名因何而来?据清代《名山县志》等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蒙山人吴理真在替母亲治病寻药时,识得人间“仙草”——一种野茶树的药用价值,便采掘七棵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山坳里。那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其叶细长,网脉对分”。这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早种植茶树的文字记载。吴理真因此当之无愧成为“茶祖”。
五代时所出《茶谱》一书,还绘声绘色描述了蒙顶山茶叶的药用价值:“蒙之中顶有茶,常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候雷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成地仙矣。”
正是由于吴理真这样的先行者大胆实践,茶叶才最终从神秘的深山之中飘然而出,最终如清代《天下大蒙山》古碑所感慨的:“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
心里憧憬着“茶祖”,一踏上蒙顶山地界,便觉神清气爽。待上到海拔800~1000米地带时,只见缭缭雾气扑面而来。迷雾中与过路茶农攀谈,方知“蒙山”之名,来源于“雨雾蒙沫”四字。这里常年降雨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雨多云多雾多——茶祖果然为后人选了个种茶的好地方!
“禅茶一味”永兴寺
一座古刹,隐隐约约显现在山中密林、茶园之间。那便是始建于三国时期的永兴寺。寺院山门由石牌坊相护。寺内石殿以大块方石为基座,屋瓦、墙壁上的彩漆经风雨侵蚀,已褪落斑驳,露出深邃古雅的素朴本色。
这一天,永兴寺按古制举行了采茶、制茶前的开坛、开园、撒净仪式。住持照海法师披着明亮的袈裟,率弟子普明、普照等僧尼念诵经文,列队前往寺外茶园。
查《名山县志》可知,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到清代末年,蒙顶山上皇茶园所采茶叶,一直被作为朝廷清明祭天、祀祖的专用茶,故有“仙茶”之称。清光绪年间名山县知县赵懿在《蒙顶茶说》一文中,对自古流传下来的“仙茶”采茶、制茶仪式有相当具体的描述:“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蔫,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
文中提到的智矩寺,是蒙顶山历代专制贡茶的寺院。如今智矩寺僧众已去,但当年那套严格的采茶、制茶程序,却在蒙山各寺院沿袭下来。
永兴寺将寺中所产茶叶称为“禅茶”,在与僧尼们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不少禅茶制作的规矩和理念:
禅茶的采摘,有“三采三不采”规矩——
三采:采一芽一叶茶,确保芽叶鲜嫩;采阳坡茶于午前,阴坡茶于午后,以保汁水充足;禅茶在阳历4~5月开采,超过时令决不再采。
三不采:化妆者不采茶,骄阳下不采茶,下雨天不采茶。
采回鲜叶后,寺中僧尼们马上起火、刷锅着手加工。
永兴寺禅茶的加工工序,完全沿用古法,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大步骤。待铁锅热度适宜时,僧尼将鲜叶倒入,用手不断翻炒。翻炒中,嫩绿的鲜叶渐渐卷曲起来。
接下来是出锅揉捻。在僧尼那双厚实的手的揉搓中,叶片逐渐弯卷成条,变得细小。据说,揉搓除了定型,还能将部分茶汁挤溢于叶片表面,提高茶叶的香味和浓度。
经“三炒三揉”的茶叶,最终被平摊在一个铺着白布的竹编篓子里用木炭烘烤。僧尼一边摊晾茶叶一边说:干燥不仅仅是让茶叶脱水,也是塑造茶叶外形、决定茶叶香气、形成独特滋味的重要一环。温度高,茶叶会有炒豆香;温度适中,茶叶散发的是熟板栗香;温度低,则大多飘散出清香。
临别时,僧尼将亲手制作的一小袋“禅茶”赠予我。我询问:何为“禅茶”?得到的回答是:“禅茶”者,以茶参禅之谓。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故而永兴寺的“禅茶”,既非茶叶品种,亦非茶叶商标,而是指的一种恬淡清净的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情趣。
蒙山“甘露”洒人间
终于登上蒙山峰顶。上清峰等五座山峰犹如五位将军,护卫着山坳里一片碧绿的茶树。明代时曾有诗人至此,作诗赞叹:“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皇茶园”中七棵老茶树,就栽种在这天然的“莲心宝座”上。后人还根据“虎守茶园”的传说在园后塑了一只“白虎”,让其日夜守护着茶园。
与“皇茶园”相距不远,巍峨的天盖寺在一排千年银杏的掩映下,显得幽静而庄严。寺中大殿里供奉着“灵就甘露普慧妙济菩萨”——茶祖吴理真。“菩萨”之名,是南宋孝宗皇帝于淳熙年间(1188年)赐封的。如今,一些茶学专着据此把吴理真说成是一位僧人,也有的认为他是道士。名山县茶文化专家欧阳崇正先生经考证后认为:当年真实的吴理真,“非僧非道,乃一茶人”。
有意思的是,当年吴理真种植茶树的时间是西汉“甘露年间”;宋代皇帝赐封给他的名号里,也有“甘露”二字;如今,在天盖寺古银杏树下的茶桌上,在古人诗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唱颂声中,主人为我们冲泡的,也正是蒙顶山最好的名茶——“甘露”。
蒙顶“甘露”采于蒙山之顶。如今,蒙顶山上的茶园虽已达上千亩,但顶级好茶做出来,产量相当有限。早在1958年春成都会议期间,MZD主席在品尝了采自蒙顶山上的名茶后特别嘱咐:“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名山县随即组织800多人上山开荒种茶。但是,单靠蒙顶山上有限的茶园,“甘露”显然不足以洒向人间。
自2004年以来,名山县借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东风,做大做强茶经济、茶旅游、茶品牌。至200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6.5万亩,全县农民人均拥有茶园1.1亩,茶叶总产值达3.894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达1.095万吨。为在茶园里营造与蒙顶山相近的自然生态环境,名山各地茶农动了不少脑筋——茅河乡茶、桂间种,双河乡茶、梨同植。名山,终于成为全国名符其实的“绿茶第一县”。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默念着唐代诗人白居易《琴茶》一诗中的名句,我悠然揭开碗盖品味“甘露”——第一口,碧黄鲜雅;第二口,醇香渐浓;第三口,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蒙顶山盎然的生机……
广西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