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

「山河大地」所启示的佛法

禅宗祖师于开悟明心之后,顿见法界真实面目,体证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有道,皆是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之体现,正所谓「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悟道者亲证体验的真实境界。为何说:「山河大地无非法王身」呢?「法王」是佛的意思,佛的弟子则称为「法王子」。佛为何称「法王」?因为祂说尽了一切宇宙的真理∵─实相的、妙有的、真空的、究竟的……,无人能伦比,故为万法之王。

为何佛能道尽一切法?因为祂有无尽藏的智慧,因智慧而生万法。以世俗而言,我们因为有智慧才能够想出很多方法,但那是世间法,又称为不了义的法,俗语说:「有法有破」,世间法是会被击破的,是不究竟、不圆满的。它只是一种善巧方便,有时可以救人,但是有时却成为修行的障碍。而究竟了义的佛法,则像大日般具有穿越性、绝对性,是亘古而长存不易的真理。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因禅修之体悟而写下一首颇有意境的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我们先来谈谈「山色无非清净身」,其中「山色」就是整座山的景色和轮廓,也就是说整个山的形状景象,皆在示现清净的法王身。

山色无非清净身

山色表现出山的一种「道」,例如:巍巍的山代表一种「定」,代表「金刚坚固」、「如如不动」的特性。而山有活水就是代表有生命,有石头但无树的山叫「顽山」,不长草的山叫「穷山」,没有泉水的山是「枯山」;所以山也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启示我们大自然的道。「山色」是法王身,因为山是很雄壮、很丰美的,我们见了之后都会有自叹渺小的感觉。而「登高必自卑」,佛法的浩瀚无边,非凡夫之心所能测度的,凡夫之心有所执着,因而无法体证佛法的全体大用。譬如:我们会被一句话打倒,被一根草藤绊倒,甚至被一根针刺死,但山却不会,你的大吼声,山只是回响给你;你用一根针刺它,山无关痛痒,表示其气度之宏伟。我们虽自觉很行,但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人在面对山时,会因自觉渺小而产生出恭敬心及谦卑心。

我们可以将自己比做一座泰山,一座具有佛法大力的山,遇到逆风、逆境不会被摧倒,遇到逆境、毁谤、挫折不会被打倒。为何许多众生会被击倒?因为逆境现前时无法保持清净的心,方寸大乱,不能以心转境,就被打倒了、就挫败了。你若不想让自己这座山「崩塌」,就要有内涵和气度,则你这座「山」的「山色」就丰富而多彩,你所示现的一切动作、语言就充满了佛法,那你就彷佛是「法王身」,以上即是「山色是法王身」给我们的启示。

溪声尽是广长舌

再来谈谈「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水可流至大海,其波形浪音都绵绵不断,而「广长」即不断的意思,所以说「溪声尽是广长舌」表示真正的开悟者,可如佛般伸出广长舌,而对众生做无止尽的说法。佛对众生的说法永远不会显出疲累之相,殷殷教诲,但望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由佛性发露的慈悲。

佛对众生智慧的开导和教化是永不停止的,因为众生愚痴,即使佛一再慈悲地教诲,习性却是一犯再犯,所以很难度化。故佛对弟子的教导有时会说得刺激一点,直指人心,才会见性成佛。佛之所以能洞彻细微,是佛的微妙观照力,佛必须能照见五蕴皆空,具有妙智慧,才能度化冥顽难化的弟子。

一个明心见性的悟道者,其每日处世接物所见所闻,绝不会停止对一切众生的爱与关怀,如同溪水是不断的、不能枯竭的。「广长舌」即是佛对众生滔滔不绝的说法,其所示现的法是永不停止、永不断灭的,如同溪水所到之处,万人赖以活命一般。而水也可以说是智慧的象征,因为佛法本身最重要的是在调和众生的心性,水性是柔的,它可以随方就圆,随顺一切的因缘,所谓「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便是水的高明之处,所以水便成为智慧的象征。水虽柔,其本质却是强韧无比,足以造成山崩地裂,此即所谓「柔弱胜刚强」。而水更可以滋养万物,因此,自古以来只要有人居住之地,一定会靠近水源。以上便是「溪声尽是广长舌」给我们的启示。

莫求感应实修佛法

总而言之,身为学佛修行人,应该学习山的「大定不动」以及水的「大智若水」,在道场修行要谦卑学习、进退有节、轻声细语、遇逆不怨、不说是非。

有道是:

久住道场起分别,人群相处是非生

心无怨憎佛性露,净口无怨道必成。

见人缺点心惭愧,我多短处未洗清

稍遇逆境当忏悔,皆因业障已来临。

观修缘起本性空,切莫计较谤佛门

能屈独得十地位,耐辱爬升百尺竿。

我劝行者路莫停,退转落得旧时坑

咬紧牙根菩提壮,勇往直前了三生。

修行除了明心性之外,禅修好亦可增进能量,开发潜能,但不可以此为用,藉显神通,一者会浪费能量,二者会引起名闻利养之心,不利修行。佛能演说万法,度万类众生而无副作用;凡夫显奇只能说些吉凶祸福世间法,只能济人一时,时空因缘变迁后又不准确了,这就是不了义、非根本法,是表相的法,是未深入内证、不究竟的。圆满的佛法令人远离生死,相反地,一个不圆满的法,则多生是非,令人迷妄,祸害无穷。有些修行人的通病在于妄求感应、卖弄神通、以假为真,殊不知如此极易走火入魔,着相颠倒。修行功夫是于平淡中累积的,在于心性的淬炼、减轻烦恼及欲望的淡化,若执着于外相,则如「香蕉吃皮」、「瓜子啃壳」,未能见道,《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才是佛法的真实义。

修行人要有恒长的功夫,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唯有坚持一门深入,彻底用功修去,方可得到成就。要能专一修行,才能实得法益,尝得真滋味。最后,再次勉励大家精进修持,早成佛道,阿弥陀佛!

1999年3月15日开示于佛法山台北海天禅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