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弘传之泛谈(理净) 中观“三论宗弘传之泛谈(理净)”。三论宗弘传之泛谈——纪念中国佛教2000年内容提要:为了纪念中国佛教2000年,笔者写下这篇短文,以表达对这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时刻的纪念。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成立最早的一个宗派,也是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哲学体系之一的中观学派的继承和发扬。无论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还是世界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笔者从印...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三论宗衰灭之原因(理净) 中观“三论宗衰灭之原因(理净)”。三论宗衰灭之原因理∵∵净三论宗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形成并发展于中国,这里主要是说三论宗在中国衰灭的原因,其实无论在印度还是在日本,三论宗的衰灭都有一定相同的原因。今从客观的角度看三论宗在中国衰灭的原因不出以下几点:1、无卓绝之大师:自吉藏大师以后,三论宗就没有非常卓越的伟大人物崛起,继承吉藏大师的学说...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4 浏览
三论宗的三种“观”法(理净) 中观“三论宗的三种“观”法(理净)”。三论宗的三种“观”法中国佛学院∵∵理净对于修“观”来说,是佛教每个宗派都必须具有的修行方法。因此,“观”对于一个佛教徒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论宗也不例外,以修“观”而破邪显正,断烦恼证菩提。可是,各家各派对修“观”的选择和运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主要是根据教理、教义而决定的。今所言“观”者,是观察...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理净) 中观“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理净)”。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但主要发展于中国,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1、传译时期:为东晋(公元四0一至四四一年)时期。主要依罗什法师为代表,有弟子僧肇、僧叡、昙影等人,主要以翻译三论经典为主。也是印度中观思想最早传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三论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出现。2、渐隐时期...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5 浏览
如何认识和学修三论宗(理净) 中观“如何认识和学修三论宗(理净)”。如何认识和学修三论宗中国佛学院∵∵理∵净一、如何认识三论宗三论宗也叫中观宗或中观学,起源于印度龙树的中观学,依龙树的《中论》为代表。但又不完全与现在所说的中观学相同。今天所流传的中观学基本上有三大体系:(一)、***中观学公元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佛护和清辨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9 浏览
三论宗关于二智的出处(理净) 中观“三论宗关于二智的出处(理净)”。三论宗关于二智的出处中国佛学院∵∵理净“二智”是诸佛菩萨自行化他的般若智慧,诸佛菩萨之所以证空而不住空者,正是因为有权实二智,照空即能鉴有,涉有而不着有,了达空有是因缘空有,其自性毕竟空,今三论破邪显正即是破学教而滞空有,封执二见之人。所以三论宗讲空有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要闻教者契悟诸法的真实性,二是...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 中观“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住世时期为界。主要是指佛初成道时为诸大菩萨演说大乘妙法,即“般若”思想。以诸《般若经》为依据,宣扬“般若性空”思想,此是印度早期的中观(三...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关于三论宗“境智”之关系(理净) 中观“关于三论宗“境智”之关系(理净)”。关于三论宗“境智”之关系中国佛学院∵∵理净修习观法,所言“观”有能观和所观,所观是所观的对象,即外境。能观是能观照的内心。“二智”是从能观性上讲,“二谛”是从所观性而言。能观是智,所观为境。虽然“智”能观“境”。但同时“智”由“境”发。因此“境智”是因缘关系。正因为智由境发,因智名境,所以境智又是因...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三论宗“二谛”义阐要(宏正) 中观“三论宗“二谛”义阐要(宏正)”。三论宗“二谛”义阐要宏正真俗二谛是印度佛教的基本概念,大乘、小乘皆然。传人中国,二谛也成为多宗必及的话题。其中,由嘉祥大师集大成之三论宗也一贯以此作为立教基础。三论宗是以般若,三论为依据,真俗二谛为纲要,缘起性空为原理,显无住无得为目的,明情与无情悉有佛性,说一切众生悉能成佛。本文唯谈二谛在三论宗中...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5 浏览
三论宗破收四料(理净) 中观“三论宗破收四料(理净)”。三论宗破收四料理净“料简”是考察邪正,辨别是非,不能一概皆破,也不能一概皆收,因此要简别。今文用四门分别哪些该破,哪此不该破,名为四料简。即:一、但破不收,二、但收不破,三、亦破亦收,四、不破不收。第一但破不收,这里主要是指对外道而言,因为外道的真理与佛法正道相违背,站在佛法的立场而言,没有什么可以... 中观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