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 修学指导“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关系研究略谈”。2011年12月6日∵佛学研究网说起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少中外学者都进行过不懈的探讨,并且讨论的重点多集中在文学题材、故事类型、情节关系、人物形象、语言词汇、创作思想等方面。易言之,研究者更关注的是佛教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之内容的层面。而有关佛教与中国古代文体的关系问题,相对说来,涉及者...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
慎重佛化婚礼 修学指导“慎重佛化婚礼”。2011年11月27日∵佛学研究网佛化婚礼,从我们现在来看,确实是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比如对佛弟子家庭承担责任的那种坚定心,还有各种化民导俗这方面的作用,这些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一件事情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去做。因为每个人社会分工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究竟出家人能不能够帮着举行...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0 浏览
中国佛教的社会思想 修学指导“中国佛教的社会思想”。2011年11月15日∵佛学研究网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如果视亚洲为一个整体,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法国在近代西方世界所扮演的非常相像,而印度的意义就像是西方古代希腊。就佛教的社会思想传播到中国后产生的变异而言,的确如此。正如古希腊成为西方思想的源头一样,印度佛教的社会思想,也是中国化佛教的...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0 浏览
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纺创建与管理 修学指导“印顺导师福慧道场纺创建与管理”。2011年9月2日∵∵佛学研究网印顺导师是二十世纪汉语系佛教界极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极力阐发、倡导人间佛教思想,被尊称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领航者”、“精神导师”。其人间佛教思想,在他撰写的《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佛在人间》、《净土与禅》等一系列著作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但究其实质,他...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0 浏览
我国佛学院建设与发展刍议 修学指导“我国佛学院建设与发展刍议”。2011年6月29日∵佛学研究网2011年3月17日,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复鑒真佛学院正式设立,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外语人才的高等佛教院校;随后,鑒真佛学院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2011年第4期上发布了招生简章。早在2009年7月5日在江苏扬州举行“鑒真佛学院的发展与未来研讨会”之前,笔者就已对...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日本佛教学者眼中的北京白云观 修学指导“日本佛教学者眼中的北京白云观”。2011年4月7日∵佛学研究网学界追述中国道观的实地调查时,一般以1931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即现在的东京大学,下同)文学部教授小柳司气太(1870-1940)的北京白云观调查为开风气之先。[1]1939年,时已入佛教僧籍的吉冈义丰(1916-1979)获得日本外务省中国留学资助,开始以白云观为中心...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0 浏览
世界必由“和、平”而致“和平” 修学指导“世界必由“和、平”而致“和平””。2011年4月6日∵佛学研究网提要:世界和平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沖突,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沖突。如何克服障碍实现世界和平呢?——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世界”必由“和、平”而致“和平”。因为,“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表达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诉求;“界”,指上下十方,表达了人类...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
如何突破传统佛教的女性地位 修学指导“如何突破传统佛教的女性地位”。2011年3月3日∵佛学研究网佛教称女性为女众,有关女众的地位,常被讨论的例子,是“八敬法”。依“八敬法”女众不能独立,必须仰靠男众,不能和男众共住,也不能离开男众太远而住;必须要请男众的长老上座,每半个月为女众说法教诫,女众不能直接在尼僧中受戒,必须通过男众的证明;比丘尼虽然受戒一百年,还要礼拜新...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
“东方圣人”六祖慧能 修学指导““东方圣人”六祖慧能”。2010年11月2日∵佛学研究网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着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俗姓卢,祖籍范阳(位于今河北涿州境内),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今天,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
佛经的转读 修学指导“佛经的转读”。2010年9月28日∵佛学研究网齐梁文风韵尚藻绘同它的雕声律密不可分。齐粱人摩琢声律,∵成为齐梁文风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梁书·庾肩吾传》说:“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跳、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四声的发明,直接得益于佛经的转读,对此,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