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指导

列表

原始佛教的无我观(陈琼璀)

修学指导“原始佛教的无我观(陈琼璀)”。原始佛教的无我观陈琼璀(一)∵原始佛教对有情的分析──从五蕴观察无常想能建立无我想从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阿含经中,我们可以发觉,佛陀教导弟子对自我的观察和反省,最初和最基本的就是蕴观,杂阿含经的阴相应,所有的经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蕴观,就是当我们对自我的思考或者寻求的时候,如果以理性地观察和分析下来...

认识原始佛教(张慈田)

修学指导“认识原始佛教(张慈田)”。认识原始佛教∵/张慈田「原始佛教」(early∵buddhism)也称作初期佛教、早期佛教,是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它的范围是指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弘扬正法开始,至释尊入灭后一两百年间,尚未分裂为部派以前和合一味之教法。早期结集的阿含经与律藏,是修学原始佛教的宝藏,也是开启大乘佛教的根本...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水野弘元)

修学指导“原始佛教的生命观(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生命观∵水野弘元[3]在原始佛教中,对于人类乃至一般动物的生命,是做如何的考察或抱持何种态度呢?我认为可从三方面来看:(A)对其他生命或人格,(B)对自己的生命或生活,(C)对生命的客观性见解。因此,我想先从不杀生来说明。一、对其他生命的观点(一)不杀生的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虽然对于自己的生...

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古正美)

修学指导“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古正美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页61-105--------------------------------------------------------------------------------页61一、导论向来学者都认为,大乘佛教孝观的主要特色即是“报恩思...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

修学指导“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陈兵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是禅学的核心,探清心性在早期印度佛学中的渊源,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佛学...

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

修学指导“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精神解脱。相传释尊在出家前,曾被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烦恼所缠绕,为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终于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因此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解脱烦恼,进入永恒寂静的精神境界,这在佛教称为“涅檠”。在佛家看来,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境界,就永远摆脱了烦恼,得到了彻...

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

修学指导“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中道思想的原理,是一个不容易把握得住的抽象理论,它在佛教教理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莫不是在善恶、美丑、是非、好坏、空有、苦乐、去来、一异、常断的二边戏论中打转,所以对于中道的原理,总是难于接受━━也不容易了解。佛陀有见于众生执此执彼,沉沦流转于二边的戏论中...

原始佛教的人生观(洪汝诠)

修学指导“原始佛教的人生观(洪汝诠)”。原始佛教的人生观释迦牟尼被人尊视,尊称为佛,是他悟道和传道的结果。但是“成佛”却不是他出家求道的原因。相传他是出于对人类遭受的种种苦难之深切关怀,才决定出家求道来帮助人类。∵在古印度,学术,文化,宗教之中心不是在房舍屋檐之下,而是在树丛林荫之中。2500年前的古印度,生产力低下,所谓贵族王公的宫殿其...

原始佛教的处观(陈琼璀)

修学指导“原始佛教的处观(陈琼璀)”。原始佛教的处观陈琼璀缘起本文为笔者在志莲净苑文化部二○○五年二月二十七日之文化研讨会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所以选写这个题目,是因为在二○○四年的文化研讨会中,曾以‘原始佛教的无我观’为题,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以杂阿含经内“阴相应”的经文及以相关的瑜伽师地论论释中,阐释原始佛教如何从蕴观中破除萨迦耶见...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孟领)

修学指导“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孟领)”。《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孟领∵本文原发表于《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略有改动。内容提要:∵文章研究了早期佛教的缘起思想,指出缘起法则就是因果法则,它包含二种因果关系,一种是相待而起的因果关系,一种是相续而起的因果关系。缘起法则的展开,既包括缘起法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