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解脱之钥》 修学指导“慧律法师《解脱之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花四十九年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根器,做了深浅不同的指导,于是,发展出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这么多法门背后,其共通之情神,无非是想透过身教、言教来开示每个人,使之启发智慧,平息烦恼,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证严法师《无声的说法》 修学指导“证严法师《无声的说法》”。无所求的奉献,及为一切众生而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没有丝毫委屈感。不先培养“爱心”和“耐心”,则学佛难成。学佛不学佛,端在做人。拜佛、信佛不是信一个偶像,而是信他的人格目标,再反观自性,相信...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学指导“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毁谤三宝」,一般人不学佛、不相信佛法,因为因缘未至,当然无可厚非,但也请千万不要破坏佛经、毁坏佛像。有一次我...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慧律法师《往内在寻找自性》 修学指导“慧律法师《往内在寻找自性》”。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天上天下唯我***。」于是质问我:「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牠是误会了其中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不是色身,而是指真我、是指本性,天上天下只有本性是最尊最贵的。」所以...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慧律法师《不二法门》 修学指导“慧律法师《不二法门》”。禅,是感情和理性达到最平衡点的境界。此外,禅亦可解释为不二法门的圆满现量。所谓不二法门,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超越和解脱,因此不能离开现实的烦恼而求解脱。因为离开烦恼,也是找不到解脱境界的。好比说有的人习惯每天吃山珍海昧、大鱼大肉,那天餐桌摆的是青菜粗饭时,他可能感到气愤、很丢脸、没胃口。但是,禅的意...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2 浏览
证严法师《懂得修福的人》 修学指导“证严法师《懂得修福的人》”。人应互相帮助、彼此关怀。我们看看这个“人”字,恰好只是两划,而且互相倚靠、不能间离,或是少一画,否则就不像“人”了;还有字划的长短、上下要配合得好,“人”字才能写得美。人生也是一样,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帮助,才是美好的人生!佛陀也是如此教育弟子们,并且以身作则教导大家。佛陀在世时,僧众共同生活,都是靠群...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慧律法师《业与无明》 修学指导“慧律法师《业与无明》”。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复的轮回,在学佛的过程申,必须加以追根究底!什么是「业」?梵语Karman,音译为「羯磨」,义译为「造作」,以现代的语法称作「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发自于身、口、意的行为,都可以称「业」。那么「无明」呢?无明就...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证严法师《静思语录》 修学指导“证严法师《静思语录》”。1.∵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2.∵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3.∵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4.∵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5.∵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6.∵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7.∵多做多得,少做多失。8.∵甘愿做、欢喜受。9...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慧律法师《猫咬死老鼠与人打死老鼠有何不同》 修学指导“慧律法师《猫咬死老鼠与人打死老鼠有何不同》”。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容易解释了。在六道轮回中,以人的造业力最强。猫咬死老鼠,严格讨论起来,是一种果报。因为猫生来就会咬老鼠,那已经...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证严法师《四种贫富人生》 修学指导“证严法师《四种贫富人生》”。富中之富、富中之贫、贫中之富、贫中之贫是法师经常提起的四种贫富人生。早会时法师申言,贫者,沉浮于种种秽恶苦境之中,然心若知足,即可转苦难为快乐,若是徒具丰足的财物,却不懂得善用,反会受其诱引,心灵永不满足。「富中之富者」,富有物质,更富有爱心。如企业家开展事业,安定了许多人的家庭生活,也将有余的财富...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