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点滴论解之二(二) 因明研究“正理点滴论解之二(二)”。对于这三种情况,法上论师这么说过,说在平常,我们一般是给一个事物取一个单纯的名字,比如说刘备,这就是单纯的人名;但有时候也会给事物取一个有附加义的名字,比如说,大耳朵刘备,这就是有附加义的名字。虽然说大耳朵是附加义,但这附加义不是离开事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的,就是说大耳朵不是刘备本身以外的特质;还有一种...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正理点滴论之三(一) 因明研究“正理点滴论之三(一)”。若有法不成就者,亦即为不成就。喻如成立我住在一切处时、即是于一切处可得之功德性。∵这是第四种不成――有法不成。这个有法不成也叫所依不成,但这所依不成跟刚才说的“对因的所依处不确定”不一样。有法不成是指因的所依本身不成,而“因的所依处不确定”是指因的所依犹豫不决。还是看法称论师举的例子。∵“我住在一切...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正理经》简读(三) 因明研究“《正理经》简读(三)”。这就是说学因明得有一个现场感。∵这一句经文中有个词“重复”,重复有两种,一种是原样重复,再说一遍,另一种是意思重复但语言不一样。第一种比如说我催你跑快点儿,我就说“快点、快点、快点、快点、快点”,不停地催,这样就是重复。第二种比如说,我说“声无常、有生有灭”,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但话不一样。∵2.1....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因明的起源及其发展(一) 因明研究“因明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千年论辩――古因明之轨迹印度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文明(现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前萨尔贡时期的印章),但因为具体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只能从公元前1500年前的吠陀时代说起。在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gx1]∵前期,婆罗门思想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很强...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正理经》简读(四) 因明研究“《正理经》简读(四)”。接着说第六节,说身。∵3.1.27∵(身)是由地元素组成的,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地元素所有的属性。∵这句是说身是由五大元素中的地大为主组成的。这是正理派的说法。关于这一句,刘金亮先生什么话也没有说,沈剑英先生说“正理论认为地有香的特殊属性,人也有香的属性,所以人是由地元素构成的,这也是《吠陀经》所说的...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正理经》导读(代序) 因明研究“《正理经》导读(代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韩廷杰刚晓法师的新着《〈正理经〉简读》即将付梓,我非常高兴,乘机发表一些浅见,与读者交流,以期得到方家指正。《正理经》是古印度六派哲学[1]之一正理派的经典着作。佛教把持不同观点的宗教哲学流派称为外道,正理派正是外道之一。刚晓法师是虔诚的佛教徒,为什么对这外道典籍产生...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因明入正理论续三 因明研究“因明入正理论续三”。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这一段是说因的。说,我要建立一个三...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因明入正理论续四 因明研究“因明入正理论续四”。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长养我们的气度,要敢于把一切权威统统拿来重新审视、重新评判。当然,这不是让大家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古来的大德权威实际上是经得起我们的重新考察的。我们通过重新审视就可以巩固那些大德们的地位,同时使我们的智慧得以壮大。∵下边儿咱们开始说长行部分。长行就是经论中直接述说法义的长文,在这...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正理经》简读(六) 因明研究“《正理经》简读(六)”。4.2.15∵(有人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直追溯到事物的消亡都是如此。∵这是外人的说法,说:根本就没有整体,因为如果有整体的话,它就应该是由部分组成,部分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这样一直推下去,则就一直推到消亡。∵4.2.16∵不对,没有事物的消亡,因为有原子存在。∵正理派说,怎么能推出消亡呢~~放心,...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从《宗镜录》看延寿法师的因明研究 因明研究“从《宗镜录》看延寿法师的因明研究”。∵上海大学哲学系-徐东来∵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汉地以来,经过与本土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禅宗以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特点,注重教下直指人心的顿悟,对佛学义学的讲求却不如其对修持要求的那么严,所以后来演变成机锋、棒喝的狂禅,使得禅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可以随性而为的东西。永明延寿发愿编撰... 因明研究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