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心心相印——庄子、禅宗与中国生命转化的哲学 禅宗“生命的心心相印——庄子、禅宗与中国生命转化的哲学”。生命的心心相印——庄子、禅宗与中国生命转化的哲学(一)∵释题本题标出生命两字,这正是庄子思想的主体。而“心心相印”即禅宗“以心传心”的所本。但禅宗所谓的“禅”也是以生命为主体的,禅宗的“心”,正是生命的开关。“心心相印”,是印证整个生命。“以心传心”,也就是生命的感应。所以生命和心是这个讲题的要点,...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从《借壳指月(二)飞跃看话禅》谈禅宗的实践 禅宗“从《借壳指月(二)飞跃看话禅》谈禅宗的实践”。从《借壳指月(二)飞跃看话禅》谈禅宗的实践本文作者:华梵大学东研所∵曾惠耕(释法缘)原始文件连结:中华慧炬佛学会∵(97∵hits)(一)∵前言(二)∵“禅”的实践意义(三)∵“悟”的实践意义1∵指体验真理2∵指澈见宇宙人生等一切法的虚幻,∵了解一切世间的实相,∵而解脱生死轮回(四)∵本书所提举的实...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荆州城东天皇寺道悟禅师碑 禅宗“荆州城东天皇寺道悟禅师碑”。荆州城东天皇寺道悟禅师碑唐.符载师姓张氏,婺州东阳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发。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初参国一,服勤五年。大历十一年隐于大梅山。建中初,谒江西马祖,二年参石头,乃大悟,遂隐当阳紫陵山。后于荆南,城东有天皇寺,顷因火废,僧灵鉴将谋修复,乃曰:“苟得悟禅师为化主,必能福我。”时江陵尹右...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德山宣鉴及其禅风 禅宗“德山宣鉴及其禅风”。德山宣鉴及其禅风∵蔡日新∵德山宣鉴在天皇禅系中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地位的大德,他一方面承嗣着龙潭禅教并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对天皇以来的禅教作了很大的改革,使之融汇到南宗禅的大时代精神之中。“德山棒”、“临济喝”,可以说是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南宗禅风了,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对宣鉴作一番比较系统的评述。...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方光华: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 禅宗“方光华: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方光华: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内容提要:关于神秀北宗禅法的研究,任继愈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二期曾经发表《神秀北宗禅法》,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不大,南北之争是政治地位之争。本文认为南北禅法的差别虽然不像从前所想象的那样巨大,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禅道理念 禅宗“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禅道理念”。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禅道理念赖功欧·主持人按语·在中国历史上,古之江右,今之江西是块富庶之地,长期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江西在商周时期已有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唐宋以后,更进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并因此造就了许多大思想家,如:陶渊明、良价禅师、马祖禅师、李觏、王安石、陆九渊、陆复斋...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禅宗美育思想刍议 禅宗“禅宗美育思想刍议”。禅宗美育思想刍议∵李锋∵[内容提要]以美育代替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禅宗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其以直截的美育教示替代宗教的规训,为国人心境的化育,自由品格的培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从美育的角度,对于禅宗美育思想略作梳理,以佛法教旨与禅门实践案例双向结合为切入,勾勒出禅宗的境(美)与方法(...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一代中国本土高僧——金州怀让禅师 禅宗“一代中国本土高僧——金州怀让禅师”。一代中国本土高僧——金州怀让禅师记者艾路破解怀让禅师的身世之谜10月28日本报报道世称“南岳怀让”禅师的祖籍是汉滨区恒口镇的消息后,本报编辑部不断接到读者的电话。此前,关于怀让禅师的祖籍在社会上的版本说法不一,有西安京兆说,有湖北当阳说。安康佛教文化研究的同仁在考证佛教经典和结合南怀谨等国学、佛学大...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绍洞宗祖业,立默照家风——宏智正觉及其禅法 禅宗“绍洞宗祖业,立默照家风——宏智正觉及其禅法”。绍洞宗祖业,立默照家风——宏智正觉及其禅法蔡日新禅宗进入赵宋以来,曹洞宗一直处在落寞之中,直至芙蓉道楷出世,这种局面才产生转机,使一向冷清的洞宗再度恢复了生机。道楷的法嗣,其活动地域以江浙为主,尤以明州(宁波)天童作为常住。当宋代文字禅日益兴盛之时,大慧宗杲作为佛果的弟子,他居然焚毁了乃师文字禅名着...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浅析禅宗的无情佛性观 禅宗“浅析禅宗的无情佛性观”。∵浅析禅宗的无情佛性观∵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学明∵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无情佛性问题的提出和关注是中国佛教佛性思想发展的产物。人们往往把无情佛性问题视作佛性普遍性问题的推展,并认为,部分众生具有佛性[1]、“众生悉有佛性”说[2]和“无情有性”说[3]是中国佛教有关佛性普遍性问题讨论的三个阶段... 禅宗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