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意与自意之间——民间唯识复兴思潮中的南欧学 唯识“在佛意与自意之间——民间唯识复兴思潮中的南欧学”。引言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11年,欧阳继承杨文会(1837—1911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是当时佛教界、学术界景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梁漱溟曾评论道:“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识,不必以我的话为准据,最好去问南京的欧阳竟无先生。我只承认...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5 浏览
起信与唯识(上) 唯识“起信与唯识(上)”。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佛教界围绕《大乘起信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论是否符合大乘思想。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对《大乘起信论》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指出它不仅非印度所出,且根本违背佛教教理[1]。《起信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堪称中国...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3 浏览
《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 唯识“《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着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0 浏览
《唯识观大纲》 唯识“《唯识观大纲》”。转自《太虚大师全集》一∵引论二∵五位百法之唯识观三∵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唯识观四∵悟妄求真真觉妄空之唯识观五∵空云一处梦醒一心之唯识观六∵五重层次之唯识观∵一∵引论若修唯识观,当与唯识各经论之弥勒等菩萨,天亲等谕师,所发信愿相同,始能成就。故发心初首,须作方便:一者、归命三宝,以决定信心。二者、普求工...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3 浏览
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从《宗镜录》说起 唯识“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从《宗镜录》说起”。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从《宗镜录》说起∵肖永明∵自从太虚法师总抉择佛法为“简择主之般若宗、有为主之唯识宗、无为主之真如宗”三宗,特别是继而印顺法师又别释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三系以后,唯名与唯识与唯心,特别是唯识与唯心,就成了与“念佛、持律、习禅”等等这些“大乘所共的行门”不同的...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5 浏览
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 唯识“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肖永明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谓是命运多舛。玄奘创宗后,法相唯识宗几乎是三传而绝,入宋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就成了一门绝学。...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4 浏览
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的一点体会 唯识“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的一点体会”。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的一点体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内容提要∵不管是把人的生命看作仅是自然现象,还是将其叠加上社会现象,都有学术上的诸家之说。其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对生命现象之充分理解,有益于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在生存道路上得到正确规范。然而不管是对其作自然现...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76 浏览
五位唯识 唯识“五位唯识”。五位唯识正果法师∵既然五位百法都无人法二种我性,为何现见世间有诸有情,人畜等之形状宛然当眼?而五蕴法体,事相显然,色可见,声可闻,乃至识能分别了知,体性作用,一一显然存在。若全皆虚假,诸如人法相状作用等,都不应该存有,五位有法亦无可说了。解此疑惑,就须明了唯识的意义。所谓色心心所等是虚假幻有,无人法...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1 浏览
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 唯识“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肖永明肇始于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乃至技术理性,在以其科技发明、财富创造及其物质享乐征服世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让当今人类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异常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层的生存危机。与这种外在的生存危机相映照的是,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代生活,让人性领受到了物质的奴役和压迫,人所创造的物质...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1 浏览
唯识大乘菩萨行位 唯识“唯识大乘菩萨行位”。唯识大乘菩萨行位∵超定一、修证的意义∵修证,包括:发心、修行、证果的全部修学历程。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主要为适应学佛的五类型人而宣说,如人天乘人,发的是增上生心,修戒、施、定的三福行,得人天福乐之果;声闻与缘觉二乘人,发出离心,修四谛与缘起法门,证阿罗汉与辟支佛果;菩萨乘人,发菩提心,修六度与四摄法,...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8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