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罗汉和一地菩萨除发心大小不一样外,谁的修证境界高? 佛学答疑“问:∵罗汉和一地菩萨除发心大小不一样外,谁的修证境界高?”。问:罗汉和一地菩萨除发心大小不一样外,谁的修证境界高?∵***解答:罗汉和一地菩萨修行不同,发心不同,证悟的境界也不同。阿罗汉断除了人我执,证得了人无我的智慧,但是没有证悟法无我。一地菩萨已经断除了人我执,还断除了一部分法我执,证得了人无我的智慧,以及一部分法无我的智慧。二者境界和智慧是有差别的。...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2 浏览
问:已达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与未达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两者 佛学答疑“问:已达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与未达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两者”。问:已达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与未达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两者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答:结果相同。但是对于有充分定力的禅修者,如:达到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当他们分析色聚、辨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时,很容易就能得到清晰的了解。为什么呢?因为专注的心能如实地透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问: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或声闻弟子? 佛学答疑“问: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或声闻弟子?”。问: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或声闻弟子?答:只能成为声闻弟子而已。须陀洹或斯陀含能成就阿那含或阿罗汉,但不能成为辟支佛,因为必须以二阿僧只与十万大劫的时间积聚波罗蜜才能成为辟支佛;而须陀洹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而已。∵∵∵在《小部?犀牛经》中,佛陀讲到二十四尊辟支佛。...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问: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的分别了? 佛学答疑“问: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的分别了?”。∵问: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的分别了?∵***解答: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愿行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真正能发出来愿行菩提心了,而且能保持住了,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善,没有恶,但是还有善恶的区别,你就只做善事,不做恶事。真正发出胜义菩提心了,在你的相续中就有证悟空性的...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问:经中谈到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于世间。关于辟支佛呢?能否有两尊辟支佛同时出现于 佛学答疑“问:经中谈到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于世间。关于辟支佛呢?能否有两尊辟支佛同时出现于”。问:经中谈到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于世间。关于辟支佛呢?能否有两尊辟支佛同时出现于世?答:可以。正等正觉[1]的佛不能同时出现,但是可以有许多辟支佛同时出现于世间。∵∵∵∵∵例如:红莲王后的五百个儿子都成就辟支佛。那时我们的菩萨投生为六色牙巨象,牠以各种水果供养那五百尊辟支佛;这在许多《本生经》的故事...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佛教对饮食的看法是什么? 佛学答疑“佛教对饮食的看法是什么?”。问:佛教对饮食的看法是什么?答:佛教对饮食的看法(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经文:“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一、三德六...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四谛的法义是什么? 佛学答疑“四谛的法义是什么?”。问:四谛的法义是什么?答: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问:当禅修者辨识名法时,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 佛学答疑“问:当禅修者辨识名法时,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问:当禅修者辨识名法时,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答:观禅的领域与神通的领域是不同的。辨识外在的名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观禅,另一种是他心通。他心通指的是:能知道别人内心意念的能力。具备这种神通能够很容易地知道别人的心。然而观智无法辨识:「这是男人,那是女人……」,只能整体而非个别地辨识外在的名色法,所以观...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何为六度? 佛学答疑“何为六度?”。问:何为六度?答:这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着时代、地区有所不同。佛法与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只有一种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而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不但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经上说“佛无有法可说”。所以,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释,那就是死的。譬如一棵树,...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何为四重恩? 佛学答疑“何为四重恩?”。问:何为四重恩?答:在大家常用的回向偈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那么大家了解四重恩三途苦的具体含义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