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答疑

列表

心怎样清净

佛学答疑“心怎样清净”。我们再举几个明显的例子,大家能比较容易体会得到。布施不着布施的相就清净。佛在经论里面教我们修布施,三轮体空。修布施不着能布施的相,「我能布施」;不执着对方接受我的布施,也不执着我布施些什么,这叫三轮体空。常常修布施,心里头连痕迹都不着,这在佛法叫净施,就是净方便。三轮体空,布施要三轮体空,持戒也要三...

人生究竟是什么

佛学答疑“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是什么?释尊在《佛譬喻经》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究竟是什么?」,这譬喻是这样的: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加以注意之下,原来是人的白骨。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佛学答疑“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

果真「明明白白一条路路∵千千万万不肯修」?

佛学答疑“果真「明明白白一条路路∵千千万万不肯修」?”。不起心、不动念、无相无住,便是不落生死,了念头的生死即是──了了轮回的生死。「修行就是面对和接受真实的自己」,师兄弟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出家这几个月来,在心念日渐清澈的同时,自己的种种习气、贪、瞋、痴,也就看得愈来愈清楚了。刚开始,这样的观察常使自己陷入烦恼、懊悔当中,患得患失,直到後来,师父的...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佛学答疑“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

出家人的苦恼——面对在家人的问难

佛学答疑“出家人的苦恼——面对在家人的问难”。佛在世的时候,有马胜比丘,穿袍搭衣,行经道上,舍利弗在路上遇见他,大为赞叹他的庄严威仪,遂向他探询所学何法,马胜比丘答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他这么一说,便随他到祗树给孤独园,拜佛为师,出家修行了。这是舍利弗一方面为马胜比丘的举止威仪,庄严大方所折服;另一方面...

如何超度自己的家亲眷属

佛学答疑“如何超度自己的家亲眷属”。如何超度自己的家亲眷属?首先我们要认清事实真相,必须肯定人的生命决定不只一世,是有过去世,还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由此可知,我们的考量决定不能只限于眼前,如果仅限于眼前,决定会做错事造罪业,必然招来来生后世种种的不如意。所以,我们要懂得解冤释结,冤结冤仇要用智慧化解,否则冤冤相报,后果非常恐...

何谓魔?

佛学答疑“何谓魔?”。∵∵什么是“魔”?“魔”有邪、不正之意。在《大智度论?卷五》提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是魔名诸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盘,是名魔。”另外,在《大智度论?卷六十八》“释魔事品”也提到:“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

我要的是什么?

佛学答疑“我要的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希求不在于豪宅、名车,或高尔夫的低杆数;就算已有体贴的先生,上进乖巧的小孩与至诚关怀的朋友,然而这些都还不能称得不上是最爱,我要的只是能站得长、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这念心!只有在这念心中才没有烦恼、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八苦交煎,而且任心自在,永恒不朽!未学佛前,我要的是世间上的华房、名车、家...

修行当中口业很难守,守口业有什么好处?

佛学答疑“修行当中口业很难守,守口业有什么好处?”。口业(梵语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略提五点: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只劫修来的。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