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修得和丈夫的来生缘? 佛学答疑“如何才能修得和丈夫的来生缘?”。问:我们感觉现在生活很幸福,我们都很珍惜,也经常做善事,都希望能下辈子再做夫妻,是不是太贪了?见笑。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可以?不是说有生生世世的缘分吗?答:你们生活的很幸福很好,夫妻能够彼此敬重、珍惜非常好,还能够经常行善事这就更好。能成为眷属这是世缘,如果你们能一起学习佛法,修出世间缘,成为法侣,既是...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静坐时候身体为什么会动摇? 佛学答疑“静坐时候身体为什么会动摇?”。问:静坐时候身体为什么会动摇?净界法师答:一般来说,我们身体的气脉有些地方会比较不通畅。我们一静坐的时候,内心会开始收摄专注,气血的运转会比较顺畅。你气血没有问题的它就,很自然地通过去了;有些你的经脉是阻塞的,它会冲你那个阻塞的经脉,就会产生振动,就好象那个水波不通,它还把它冲过去,所以你那个地方会...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净空法师:居士诵经念佛做超度应如何处理? 佛学答疑“净空法师:居士诵经念佛做超度应如何处理?”。问:请居士诵经念佛做超度回向功德,作为居士自己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但不接受又觉得不够慈悲、不随顺众生,接受又怕自己没有能力,请问法师大德该如何处理?净空法师答:超度这桩事情认真的来说是要修行证果才行,你才有能力超度,你修行没有证果,你都没有能力。你看看古时候宝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那么样有效果,大家都...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什么是经行? 佛学答疑“什么是经行?”。什么是经行?什么是经行?静坐和经行都是佛门修持禅定和智慧消除心的贪欲、嗔恨、愚痴缺陷的具体方法。静坐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两者交替进行。从经律中可以发现,佛在世时对此两者同样重视,甚至在修智慧时经行的修法更有胜于静坐之处。可惜经行的修法为我国的佛教徒所轻视失传了很久了。行中若专注于意守...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如何化解过去今生种种冤结? 佛学答疑“如何化解过去今生种种冤结?”。1.∵决不报复、怨天尤人∵∵∵∵真正学佛,对冤亲债主,决定不能用怨恨心。如果每个人都把怨天尤人、报复冤亲债主的念头舍弃,社会冲突就化解了,世界和平就能落实,人民才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应知,心怀怨恨,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别人对我误会,对我毁谤,对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这是消自己的业障。对待冤家...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什么叫阴德? 佛学答疑“什么叫阴德?”。行善为人所知是阳善,为善不为人知就是阴德。阴德就是无所求的成就好事;阴德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视,心不罣碍;阴德就如《赵氏孤儿》里舍身救赵武的公孙杵臼,以及牺牲亲生儿子的程婴,他们扶忠除奸不求回馈的阴德,令人称扬。∵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分粥赈饥是积阴德;筑桥铺路、凿井引水...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虔诚学佛何以多病? 佛学答疑“虔诚学佛何以多病?”。所谓病,可分为心病和身病两种,心病是内在的贪、嗔、痴等的业障病,身病是现今四大(地、水、火、风)失调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医术),若能二者兼施,则疾病易除。学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却病延年。但由于各人宿世的业力和现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难免有点病痛,好比说,有一位贫民(喻病...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圣严法师:佛教反对自杀和离婚吗? 佛学答疑“圣严法师:佛教反对自杀和离婚吗?”。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3 浏览
什么叫伤天害理? 佛学答疑“什么叫伤天害理?”。(文:转载)一天,一位同学对我说:“我保证将来一定做个好人,决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我说:“看来我要拜你为师了呀。”“何出此言呢?”“因为我不能保证自己做到的事情,你能够保证做到呀。”“这有什么难的?”“你先说说,什么叫伤天害理吧。”我说。“杀人放火,毁佛谤法,违反法律,违背纲常伦理……”他列举了一大...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放生后自己会有什么改变? 佛学答疑“放生后自己会有什么改变?”。问:放生后自己会有什么改变?∵ 答: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肠。在放生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天地万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觉,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使我们慈悲看待每一条生命并且尊重珍惜!从而在生活中戒杀茹素,护生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间的一切。 要知道佛心就是慈悲心,当我们长养慈悲,...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