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业和不定业是什么? 佛学答疑“定业和不定业是什么?”。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这就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的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佛学答疑“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愿心萌芽时,也是妄想。只不过,这一妄想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通过这种愿心,可以扩大并成就我们的慈悲心,进而藉空性见之力,将其中的杂染成分逐步剔除,使之清净无漏,成就佛菩萨那样究竟圆满的大慈大悲。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妄心。就修行而言,不仅离不开妄心,还须运用妄心完成对心的改造。包括慈悲心、...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如何随喜自己的善行呢? 佛学答疑“如何随喜自己的善行呢?”。先回想一天中做了哪些善行,想到这些善行会感得善果,会成为将来帮助众生的资粮,因而内心欢喜,并以此感恩佛菩萨和三宝的摄受。(学诚法师作答)相关图书推荐:∵《佛教基本知识》《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佛教文化与佛教教育∵》《赵朴初文集∵》《南怀瑾全集》(精装全10册)...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佛教怎么看待人的梦? 佛学答疑“佛教怎么看待人的梦?”。通常来说,梦是妄想的显现,迷惑的显现。所以,佛教中有个词叫做“颠倒梦想”。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梦,而不仅仅是在睡眠状态下才会做梦。至于通常所说的梦,和意识活动很有关系。此外,还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有时是一些鬼神进入梦的状态;有时梦中也能感得佛菩萨的示现;有时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梦中会...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如何避免所发的愿陷入凡夫心中? 佛学答疑“如何避免所发的愿陷入凡夫心中?”。如果所发的愿只是单纯的愿望,未辅以正见引导,就很难摆脱凡夫心,摆脱我法二执。尽管起初是想着利益众生,但做到后来,我执很可能会转而利用这一发心,使我们陷入颠倒妄想、人我是非等各种困境。事实上,不少人都经历过这种变化。初发心,确实是想着“我要帮助别人”,想着“我要利益众生”,待有了一定利益后,就想着为自...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应先悟道还是以所学救度众生? 佛学答疑“应先悟道还是以所学救度众生?”。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的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行愿品》的用心方法,对现代人是否有特殊意义? 佛学答疑“《行愿品》的用心方法,对现代人是否有特殊意义?”。现代人烦恼深重,且外在诱惑众多,在修行路上举步维艰。所以,除了常规方式,还需要有些特殊方便。否则,一点点地走,可能退起来比进的还多,还快。因为烦恼来得剧烈,相应的,就需要一些猛利的对治方法。但在运用这些特殊方法前,还应踏实地做些基础工作,以便接受大刀阔斧的治疗方案。就像某人得了一种怪病,需要某些特效...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 佛学答疑“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着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些人一生是为了爱而寻觅。一种情绪竟然能支配人的一生,可见...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参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证不了空性? 佛学答疑“参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证不了空性?”。修空性和修慈悲是两部分内容。在佛法修行中,不同学人会各有侧重。声闻圣者由体证空性完成个人解脱,而菩萨行者则须空性与慈悲的修行并进。若想究竟圆满空性和慈悲的修行,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因为圆满的慈悲须以体悟空性为基础,否则,慈悲心必是有限的。同样,空性的究竟证得,也离不开慈悲的修行,故《法华经》云:“唯佛...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佛学答疑“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又给“我”增加了新的内容,家是“我”的,亲人是“我”的。一旦色身衰老、生病,就会伤心失落。及至死亡来临,更是万般恐惧,不知死后去向何方。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