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禅定中容易打瞌睡怎么办? 佛学答疑“修习禅定中容易打瞌睡怎么办?”。事实上一个清醒的人,也会有极短暂的小睡,只是自己无法察觉(科学家用仪器观察脑波及眼皮跳动而测得),一个常作白日梦的人就是片刻的小睡比别人多。当一个人入坐时,因为外在的干扰减少了,内在的躁动、疲倦容易显现出来,清醒时就妄念纷飞,很在意妄念太多,而且这些妄念又挥之不去;疲倦时就不由自主的入睡,等休息够了...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什么? 佛学答疑““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什么?”。根据唯识观点,我们有八个识,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识,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因此,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初地、二地已开始转依。而前五识和第八识则要到成佛阶段,在金刚道后才能转依。简言之,在修行转化心念的过程中...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见财不贪著就是财布施吗? 佛学答疑“见财不贪著就是财布施吗?”。布施本身,就具有远离贪着的内涵。如果我们对财富的贪着很深,就会悭贪吝啬,舍不得布施。所以,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在帮助我们克服人格中的悭贪。从这个角度说,不贪着也具有布施的意义。∵相关图书推荐:∵《佛教基本知识》《净土修学导引》∵《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现代学佛者修正对话》《佛教文化与佛教教...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学答疑“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八苦中有一“五蕴炽盛苦”是指什么?—门肃法师 佛学答疑“八苦中有一“五蕴炽盛苦”是指什么?—门肃法师”。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蕴不空,我们的清净自性不能显现,六根就随境而转,贪着外境不得解脱,而有生死轮回,我们以一期生命来说,也是由于有五阴炽盛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生长、衰老、到病痛以至于...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什么是随缘不变? 佛学答疑“什么是随缘不变?”。随缘不变是菩萨的修行。《维摩诘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摩诘居士不但身处红尘,甚至还涉足酒肆、赌场、青楼。但他去那些场所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以不同身分接触社会,以各种因缘度化众生。菩萨已了达世间的虚幻,体证无所得的空性,故能于错综复杂的缘起因果中如如不动,不为所染。而凡夫的特点则是随缘随变,一旦环境发生...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痛苦而死是否也在消业? 佛学答疑“痛苦而死是否也在消业?”。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恶业而招致痛苦,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色身病痛而苦,也可能是业障现前,也可能就是消业,不能一概而论,也不一定去往恶...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佛学答疑“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围的人,彼此就更容易进行沟通。即使曾经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和谐的气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如何使学佛与生活、工作相适应? 佛学答疑“如何使学佛与生活、工作相适应?”。相适应的问题,首先是发心,在生活或工作中,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与学佛相应。其次是明确做事原则,知道何为应作,何为不应作。关于谋生之道,佛教中有正命和邪命之分。正命,即符合戒律的工作;邪命,即不符合法律或戒律的行为。作为佛弟子,应以正命立业、造福社会。若依邪命自活,即使念佛、诵经,也与学佛不相应...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3 浏览
对出家人来说,怎样实践孝道? 佛学答疑“对出家人来说,怎样实践孝道?”。孝道有各种表现形式。出家人行孝的方式,主要是以修行、以引导父母学佛来报答养育之恩。若父母确有生活困难,戒律也允许出家人供养父母,甚至可以接到寺庙或附近居住。世人所以觉得出家人不孝,多是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这代表儒家传宗接代的观念,但它就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吗?事实上,若不是这一观念误导,...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