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女众居士讲经是否如法?应具备什么条件? 佛学答疑“请问女众居士讲经是否如法?应具备什么条件?”。真法居士答:不论在家、出家,也不论男众、女众,对大众讲经必须要有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的这很重要。如果没有师承这是不许可,为什么?没有老师,自己去讲,讲的人多了,把佛法讲歪、讲邪,误导了一些众生,那要背因果责任。有师承,正式经常在外面讲经还得受菩萨戒,避免内行的人批评,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讲经说法的义...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佛学答疑“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的灵活方便法门。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做火施一定要在晚上吗? 佛学答疑“做火施一定要在晚上吗?”。达真***答:做火施,在下午做或者晚上做都可以。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是初学者,做火施只能祛除一些病障、魔障,祛除不了内在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和习气。要祛除这些的话,还得有智慧。如果能用出离心、菩提心甚至证悟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就更圆满了。...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往返六道受生受死的是个什么? 佛学答疑“往返六道受生受死的是个什么?”。关于这一问题,我在第一章之最后,曾经说:“请读者们,且先牢牢记住这真妄二心的道理。”现在要研究这“往返六道,受生受死的是个什么?”干脆的说:就是这妄心之主的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的意义,及其所使用的心所,在第一章中,都曾略略说过。它之所以独任往返六道责任的原因,就是它身为前七识所依之总体,仅能...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生活中如何运用般若正观? 佛学答疑“生活中如何运用般若正观?”。济群法师答:首先要获得般若正见。这两天所说的“《心经》的般若正观”,正是帮助我们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世间。在正观过程中,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其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当我们确立这种知见后,面对任何现象都要用《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观察。运用这一公式的过程...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既先有识后有万法,是否亦就是“万法唯识”? 佛学答疑“既先有识后有万法,是否亦就是“万法唯识”?”。佛法云者,是了觉万法真相者也。万法有相互关系,有各之异,若用有言语解释,必就因缘而定,故每异其辞,“万法唯识”“万法皆空”“万法一如”“万法无常”等等,不胜枚举,若执其一,则有问难,倘作圆观,问题便少矣。兹答来问,识亦法也,以文字讲,识先法先,无之不可,若以“万法一如”来讲,又无所谓先后矣。...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 佛学答疑“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贤与不肖,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是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浑浑噩噩的虚度一生呢?这当中就在于懂不懂得自我充实,如何自我充实?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里翻滚。生活佛法化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法性、空性和佛性是否一样? 佛学答疑“法性、空性和佛性是否一样?”。济群法师答:佛性、法性、空性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这些名称的安立有所侧重,佛性是侧重从有情方面来说,空性、法性则侧重从法的角度去说。但不论空性还是佛性,本质是无二无别的。...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僧人住处何称为寺院? 佛学答疑“僧人住处何称为寺院?”。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寺”是当时官署的名称,如汉朝御史大夫,就叫御史大夫寺,管礼仪的叫太常寺,负责舆马的叫太仆寺,专管外交的叫鸿胪寺。那么寺是怎样变成僧院的称呼的呢?传说汉明帝刘庄,派郎中蔡音、博士弟子秦景等12人往西方寻求佛法,他们历经艰辛,在大月氏(今中亚阿富汗一带)开始搜集佛像和抄写佛经,同时...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佛学答疑“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的一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 佛学答疑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