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冯友兰“境界”学说的影响 佛教史“佛教思想对冯友兰“境界”学说的影响”。佛教思想对冯友兰“境界”学说的影响∵王尤清∵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探索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也是诸多宗教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可以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自佛教完成中国化以来,佛教和儒学都建基于人性的共同基础,都具有丰富的生...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徒金庸——洞世方能出世 佛教史“佛教徒金庸——洞世方能出世”。佛教徒金庸——洞世方能出世∵名满天下,谤必随之。∵金庸31岁完成自己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35岁创办自己的报纸。一支笔写武侠,开创江湖,纵横天下;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几世流传当不成问题),为商可以富甲一方,为政可以参国论要(1985年...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印度佛教讲座:初期佛教的五阴与无我 佛教史“印度佛教讲座:初期佛教的五阴与无我”。印度佛教讲座:初期佛教的五阴与无我∵方广锠∵一、初期佛教的“五阴观”∵佛教把世界分成由有为、无为二法来总摄的世间、出世间两大部分。世间又由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组成。五阴就是佛教用来解释有情构成的理论。∵佛教最初是用名色来解释有情构成的。名色原是奥义书的术语,统指组成有情的精神、物质二大元素。后来,佛教对...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佛教十善与人生 佛教史“佛教十善与人生”。佛教十善与人生∵继∵禅世俗一般人的想法,大多以为学佛和人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学佛有碍于前途和事业。他们既不会认认真地去了解佛教的内容,也不肯学习佛门的典籍,只是凭着自己的狭隘意识,根据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把牛鬼蛇神的愚妄行为,统统纳入佛教,于是自己铸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成见。有些知识分子,虽也偶然阅...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以佛教的优势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佛教史“以佛教的优势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佛教的优势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服务和谐社会的途径(四)1、爱国爱教思想是佛教立足和谐社会的根本。中国佛教从古至今,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晋代高僧道安法师就曾提出:“不依王者、法事难立”的论断,阐明了佛教与国家命运之间唇齿相依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佛教与社会和谐 佛教史“佛教与社会和谐”。佛教与社会和谐沙门∵释果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十六届六次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种文化都在积极响应,那么,有着和平之称的佛教,也将会一如既往的在新历史时期中起...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杨亮:继承佛教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 佛教史“杨亮:继承佛教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杨亮:继承佛教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杨亮∵佛教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佛教的生命实践积极入世。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隋唐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一、∵爱国爱教的传统∵佛教向来讲“出家不忘爱国,修...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 佛教史“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佛教对神通异能的看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以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动,叫做他心通;四、能用耳朵听无远弗届的声音叫天耳通;五、能飞行自在,有无变化,来无踪、去无影,瞬息千里,取物如...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一肩担却古今愁 佛教史“佛教——一肩担却古今愁”。佛教——一肩担却古今愁∵作者:王立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经序品将佛学归于宗教,事实上未免有些牵强。从宗教的定义来看,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偶像的崇拜,而佛学却恰恰相反。它是无神论的,没有一个超出常人能力的偶像存在,一切众生均有佛性,抚去尘碍,佛心自显。有些学者将佛法...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佛教史“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妙华法师按营员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和我自己的身份来说,我应该给各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或者是佛教的十二缘起,但是今天为什么选了一个与和尚的身份似乎不大相符的题目去讲呢?因为“生活禅夏令营”的宗旨是要导引我们学习佛法以后,能够运用佛法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尤其是如...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