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佛教宗派(续) 佛教史“日本的佛教宗派(续)”。日本的佛教宗派(续)蘧俊忠译时宗时宗系一遍智真(1239—1289)所创。该教认为:念诵完成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名号,抛弃自己的烦恼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一体时,保证在现世能往生净土,在阿弥陀佛等诸佛的保佑下,度过充实的一生。该宗劝说所有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期共同往生净土。该宗本尊虽为阿弥陀...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明前日本佛教事举略 佛教史“明前日本佛教事举略”。明前日本佛教事举略——读《日本考》王孺童《日本考》五卷,《明史·艺文志》于作者仅列李言恭名,《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提要》则谓“李言恭、郝杰同撰”。考是书卷首,云:“总督京营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临淮侯李言恭、协理京营戎政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郝杰考梓。”当为二人无疑。所谓考梓者,乃共摭所闻而为此书,非亲...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 佛教史“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佛教与两个文明建设(1987年2月23日)赵朴初前面说过,从1980年本会第四届全国代表会议到这届代表会议期间,中国佛教开始走上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协调的道路。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基本条件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基本条件是,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尊重和保护佛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另一个方面...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佛教史“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表明佛教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久弥新的品格,表明其符合工业化、后工业化、资讯时代的世...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佛教史“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国刚总结本世纪20世纪中国隋唐五代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又需要能具体地点出各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和前沿性的问题。我主编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曾经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对本世纪以来隋唐五代史研究史做了一个基本...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用佛教平等慈悲理念∵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佛教史“用佛教平等慈悲理念∵维护世界永久和平”。用佛教平等慈悲理念∵维护世界永久和平唐思鹏前∵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人类社会普遍愿望和恒久期盼并为世界各国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和平与发展密切相关,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和平的自然特征是非暴力性,即人与人之间没有武装暴力行为的自然状态。从“二战”后六十年的世界变化...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孟加拉国佛教现状 佛教史“孟加拉国佛教现状”。现在孟加拉国约有60一70万佛教徒,主要以生活在吉大港地区的查克玛族人为主,信仰上座部佛教。孟加拉国的佛教徒受缅甸佛教影响甚深,在宗派和组织上都与缅甸佛教徒结有不解之缘,主要派别和组织有:比丘僧王僧伽、兰古尼亚比丘会、往世行比丘会、隆特迦尼亚比丘会和博斯迦利亚比丘会等,各派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出家人...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佛教史“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本期的译经特色,在于主译者已由外来高僧转为由本国高僧来担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间(六二九)西行求法,历十七年而荣归,携回佛经五○二夹六五七部,太宗为玄奘于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召拣高才名僧分掌笔受、证义等各职,译场组织较前更加完备。玄奘自律甚严...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的修证与和谐社会 佛教史“佛教的修证与和谐社会”。佛教的修证与和谐社会太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太原龙泉寺住持∵义忍佛教以修证为实践,提倡弘扬人间佛教,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是当今佛教面临的重大课题。佛教的传承发展到今天,在理论上存在着普通群体难以读懂、看懂的诸多因素,诸如以涅盘和解脱作为最高旨归。佛教戒律固有的传统规范,佛教僧团的生活方式...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人间佛教建设思考(续) 佛教史“人间佛教建设思考(续)”。人间佛教建设思考(续)肖永明二、建立人间佛教关于现实社会人生的伦理基础1、超凡入圣与由圣入凡就伦理取向而言,超凡入圣,是佛教修学的目标。当然,不同的佛教派别,其修学目标之圣为何圣,也还是有区别的。小乘学人,以成就阿罗汉为指归,而到了大乘佛教中,才以成佛为学人修学诉求的目标,所以,大乘佛法之不同于小乘...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