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最佳途径之我见 佛教史“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最佳途径之我见”。近来,海外学术界及一些媒体出现了许多对中国佛教现状的不实批判及对一些知名僧人的污蔑言论,究其原因,固然不乏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恶意诽谤,但也有一些假冒僧尼者的招摇撞骗及部分不法僧尼的劣行导致的不良影响。佛教向来提倡反观自省,我们除了应对污蔑之辞予以严正的回击外,更应该从克服教内自身存在的不足做起,兴利除...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东汉的佛教 佛教史“东汉的佛教”。东汉的佛教东汉的佛教在华传播情形一.君主贵族弘法1.佛教自传入中国,王公贵人中,楚王英为历史记载中最先祀佛的人,他曾为佛斋戒祭祀,并曾奉缣帛替人赎罪。但他对佛之认识仍十分粗浅,既信佛,却又诵黄老之微言,且曾把佛与孔子、老子一齐祭祀,他又与方士交往,可见当时中人之对佛,是把佛教视为一祭祀方术,以为其学...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 佛教史“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吕有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在广大佛教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佛教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诸如:在宗教场所方面,众多寺庙得以整修、复建或扩建,以庄严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也使僧人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政教关系与中国佛教道风建设 佛教史“政教关系与中国佛教道风建设”。政教关系与中国佛教道风建设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孙劲松∵一、当前的政教关系与政教分离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确立的现代的政教关系模式。在1950年代,***推出的最核心举措就是成立全国性的“爱国”宗教团体,对宗教实行统一管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都成立了全国性的宗教协会。文...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实践与自由——虚云与中国佛教的精神 佛教史“实践与自由——虚云与中国佛教的精神”。实践与自由——虚云与中国佛教的精神李广良一1959年10月13日,一代高僧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示寂。虚云的辞世,标志着中国传统佛教尤其是禅宗佛教的最后终结。在中国近代享有盛名的几位高僧中,我最看重虚云、印光、弘一和太虚。这不仅因为他们都曾名喧一时,而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佛教僧人的真精神。他们不仅皆能...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佛教之“爱” 佛教史“佛教之“爱””。佛教之“爱”∵经中云“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世人常有感叹: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故南传《法句经》中有言:“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世人的爱是狭隘的,从这个“爱”转变,又会生出亲爱、欲乐、爱欲、渴爱等四种。所谓爱,乃指对与自己有亲族血缘关系之情爱而言...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关于东汉佛教几个问题的讨论 佛教史“关于东汉佛教几个问题的讨论”。关于东汉佛教几个问题的讨论(一)巨赞法师∶一九六二年第六期《现代佛学》尊作《汤着关于“与佛教”的商兑》,已研读多次。因学校将届寒假,有些余暇翻书,试加论述。然老病缠绵,仍须请人相助,不能细说也。本来拙着《佛教史》出版已二十余年,个人对此项研究亦经多年,但在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时代,写作是很粗糙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 佛教史“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国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着作宏富,内涵丰厚,哲学深邃。∵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佛教从传统走向科学 佛教史“佛教从传统走向科学”。佛教从传统走向科学∵要实现佛教的转变,佛教的外在形式必须进行大的改革。那就是要让古老的经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我渐渐摸索到了一条电脑弘法的道路。我们应该明白,佛经从印度传到中国,从贝叶写经、木版印刷、铅字印刷,不断适应各种变化了的形式,也就是说,不变的是精神,要变的是形式。我在***...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佛教的慈悲与博爱 佛教史“佛教的慈悲与博爱”。佛教的慈悲与博爱∵宗教家倡言博爱,学者不察,翕然合之,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真实不刊之论。哪知佛教却非但不言博爱,而且反以爱为众苦之因、生死之本,弃之惟恐不及。那么佛教言慈悲与博爱有什么分别?答曰:此二者的含义绝然不同。因为既称爱,必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必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就有...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