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人中国内地 佛教史“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人中国内地”。关于佛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在历史文献中最有影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西汉末期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现在学术界一般采取第一种说法。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即佛陀;从《魏略》的介绍来看,《...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古代丝绸之路和佛教传人中国 佛教史“古代丝绸之路和佛教传人中国”。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传播到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沿着通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地,逐渐传播到全国,深入到民间。所谓丝绸之路也称丝路,主要路线是:东端起自陕西?胃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今***境内的塔里木河...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佛教徒应持有的修养 佛教史“佛教徒应持有的修养”。佛教徒应持有的修养乐崇辉∵修持所讲的是出世之法,修养所说的是入世之道。修行人若没有修养,进一步修持佛法,怎能有所成就?此以修出世之果,推论其入世之因,因施不正,果招迂曲;如果没有良好的修养,也必没有虔诚的修持,如果没有修养以为根基,则所有修持尽若空中之楼阁。以是因缘,自当深究修养之法,以便有所遵循效...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佛教史“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法是外道异端,土家子弟绝对无有出家的,以为那是家庭中出了一个废才,便是莫大的耻辱了。虽然土大夫也有与...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 佛教史“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程群∵邱秩浩∵金、元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初不知奉佛,后为汉地的文化、礼仪所吸引,也热衷于佛事,不仅藉以标榜其统治的正统性,也有笼络人心的意思。明初史臣着《元史·释老传》总论有“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就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金初,太宗...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范仲淹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史“范仲淹与佛教的渊源”。范仲淹与佛教的渊源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15年)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宋太宗与佛教 佛教史“宋太宗与佛教”。宋太宗与佛教黄启江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二卷第二期宋太宗是宋代几个崇佛较有名的皇帝之一。他统治北宋二十二年间(九七六─九九七),对佛教极为注意。在他相当有计划的管制与扶持之下,不但促成了东西佛教的交流,完成大批佛典的翻译,而且将北宋都城建立成新的佛教中心,助成后来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奠定北宋皇室崇佛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宋濂与佛教 佛教史“宋濂与佛教”。宋濂与佛教龚显宗正观杂志第1期1997年6月25日前言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一号玄真子、玄真遁叟,自称“禁林散吏”(注1),籍隶金华潜溪,到他这一代始迁居浦江。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迁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以长孙慎得罪,安置茂州,卒年七十二(西元一三一Ο~一三八一)。正德中追谥文宪,明史卷一百...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现代社会中佛教的积极发展 佛教史“现代社会中佛教的积极发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姚卫群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佛教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思想文化形态和社会组织,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佛教教团若要在当代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焕发出新的活力,就需对自身进行认真的思考或反思,开展可行的改革与创新活动,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尽力。这方面需要教内外僧俗大...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 佛教史“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宇恒伟一、问题的提出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它包含精致的哲学思辨和丰富的修行活动,无论对于文人学士还是广大百姓来说,这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信众构成了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受到佛教影响的人群与信众共同构成了佛教形象的评判者。虽然,不...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