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庆林称赞两岸四地佛教界血浓于水 佛教史“贾庆林称赞两岸四地佛教界血浓于水”。∵中新社无锡三月二十七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二十七日在无锡分别会见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代表及外国代表。∵在会见中国两岸四地佛教界代表时,贾庆林指出,举办世界佛教论坛,是佛教界的一件盛事。三年前,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杭州和舟山成功举办,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万众瞩目中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史“万众瞩目中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由中国佛教协会、国际佛光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将于2009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无锡、台北两地召开,已有逾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代表报名参加本次论坛。这是首次以民间形式跨两岸共同举办的大型国际性宗教多边论坛,国务院***事务办公室(简称国台...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佛教真理要义 佛教史“佛教真理要义”。∵大家来此共同修学佛法,实是难能可贵殊胜因缘。现在来谈学佛的重要。释迦牟尼佛已成正果之佛陀,他明白了解一切宇宙人生及大自然的道理,故此来教导我们破迷开悟,他已先成佛了,我们都已公认。同时把世界的一切自然道理全部都修到彻悟清楚后,逐条拿来指导我们知晓,即所说一切经典。其间千头万绪,全是真言实语,都是对...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中国佛教文物展即将开幕 佛教史“中国佛教文物展即将开幕”。∵备受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五大展览之一中国佛教文物展将于3月27日在无锡灵山开幕。据悉,论坛主办方举办此次展览的宗旨在于籍此盛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佛教文化的千年积淀,并祈愿佛日永辉,世界和谐。本次展览汇集中国历代佛教文物178件套,内容包含“佛、法、僧、寺”等四部分,分成“妙相庄严”、“法海真源”...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释常慧: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佛教史“释常慧: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圣严法师创办与主持中华佛学研究所(1978年-1991年)为范例∵一、前言***佛教教育的发展,可以从全省各地佛学院与研究所的创办与兴衰中略窥一二。在80及90年代,因为***的经济起飞,佛教蓬勃发展,佛学院的数量也逐年增加。从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几十年间经过前人的前扑后继的在佛教教育上的努力...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佛教史“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是人类所有思想与行为的最后目标。佛教探索了人类在世间的位置与意义,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佛陀观察世间和生命的痛苦,思维痛苦的根源,经过生命的实践最后实现了生命的幸福。我将讨论欲望和道德、道德和理性、个人幸福和所有人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与幸福自身。在这种意义下,我们说佛教是一门生命的幸福以及实现幸福...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网络时代的佛教教育——专题推荐语 佛教史“网络时代的佛教教育——专题推荐语”。∵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网际网络与资讯快速发展的挑战,佛教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以面对这个社会将面临的变迁。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的一些道场、寺院纷纷在网络上架设网站或法师博客,将相关佛教理念、活动讯息、寺院历史等放到网站上浏览,甚至可以在线祈福、点灯、抄经等等,让无法亲临道场的大众一样可以满...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当代韩国佛教现状综合研究 佛教史“当代韩国佛教现状综合研究”。∵宗教是人类文化史上所独有的极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几乎一切领域,诸如政治、经济、社会、道德、艺术等等,影响深远。人类历史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但宗教在世界各地域、民族中的影响却丝毫没有减弱,甚至在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佛教史“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慧远(公元334~416年)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历史考验人,锻炼人,造就人。作为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首先,东晋时南北对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攻杀,政治形势险峻,各类政治人物对慧远或奉承、拉拢,或施压、威胁。如何应对,成为决定慧远佛教生命的尖锐政治问...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下) 佛教史“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下)”。∵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行”。行有无数量,摄之为十度(六波罗蜜:施、戒、忍、精进、禅、般若,加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