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

列表

念佛三昧宝王论∵第1967部

大藏经“念佛三昧宝王论∵第1967部”。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并序)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问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者。愿闻其致。对曰。吾拱默九峰。与世异营。天书曲临。自紫阁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华胜场。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问者也。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吾不敏也。尝试论之。今则略开二十...

念佛镜∵第1966部

大藏经“念佛镜∵第1966部”。第一卷∵∵第二卷  念佛镜∵卷上  念佛镜序  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  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

游心安乐道∵第1965部

大藏经“游心安乐道∵第1965部”。  游心安乐道  释元晓撰  游心安乐略开七门。初述教起宗致。二定彼土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显往生因缘。五出往生品数。六论往生难易。七作疑复除疑  言述教起宗致者。然夫众生心性。融通无碍。泰若虚空。湛犹巨海。若虚空故。其体平等。无别相而可得。何有净秽之处。犹巨海故。其性润滑。能随缘而不逆。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因尘风。沦五浊而久转。沈苦浪而长流。或承善力截四流而不还。至彼岸而永寂。若斯动寂皆是大梦。...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第1964部

大藏经“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第1964部”。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仰惟释迦启运。弘益有缘。教阐随方。并沾法润。亲逢圣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痚。劝归净土。作斯业者。专念弥陀。一切善根。回生彼国。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当今学者。特怀疑虑。为诸经论。文有相违。若不会通。疑端莫绝。略陈十四种。释湍流。博识通才。幸寻取悟耳  第一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

净土论∵第1963部

大藏经“净土论∵第1963部”。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净土论∵卷上  净土论序  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  夫净土玄门。十方咸赞。弥陀宝界。凡圣同欣。然则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余每披阅群典。详捡圣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其达之者。觖之稽颖。未悟者。瞩而踌躇。若不冯此栖神。终恐沉沦永夜。今者总阅群经。披诸异论。撮其机要。撰为一部。名净土论。然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

五方便念佛门∵第1962部

大藏经“五方便念佛门∵第1962部”。  五方便念佛门  天台智者大师撰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彻。名凝心禅。次前虽凝心。所习惯驰散令制之。令还谛缘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前虽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本空。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谓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不为空尘...

净土十疑论∵第1961部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第1961部”。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第1959部

大藏经“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第1959部”。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比丘善导集记  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一  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二  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三  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四  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出观经观佛三昧海经)  观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圆光彻照端正无比。行者等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亦作此想。每常住意向西。及彼圣众一切杂宝庄严等相。如对目前。应知  又行者若欲坐。先须结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

安乐集∵第1958部

大藏经“安乐集∵第1958部”。第一卷∵∵第二卷  安乐集∵卷上  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

略论安乐净土义∵第1957部

大藏经“略论安乐净土义∵第1957部”。  略论安乐净土义  释昙鸾撰  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如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经曰。阿弥陀佛本行菩萨道时。作比丘。名曰法藏。于世自在王佛所。请问诸佛净土之行。时佛为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精粗。悉现与之。于时法藏菩萨。即于佛前。发弘誓大愿。取诸佛土。于无量阿僧祇劫。如所发愿。行诸波罗蜜。万善圆满。成无上道。别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