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觉察自己的偏听偏执》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觉察自己的偏听偏执》”。如果不能觉察自己的偏执,就会被自己的好恶所蒙蔽;也就会理直气壮的拿着自己所执着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外在环境。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究烦恼的根源时,会发现有一种烦恼,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立场,不能得到外在环境或周围的人认同。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圣严法师《何谓修行》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何谓修行》”。修行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让自己做一个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心态。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所以...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圣严法师《烦恼如雾起云生》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烦恼如雾起云生》”。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下。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自己所体验的世界,未必别人也有相同的体验。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各执己见,谁也不肯退让,那就永远相持不下了。许多冲突、纠纷,就是这么来的。我们必须明了,自我主观的喜好,就是一种分别心,有了...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然而,如果仅止于文字上的了解,即使将这些名词念得滚瓜烂熟...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认识圣严法师 修学指导“认识圣严法师”。法脉法源圣严法师同时传承临济及曹洞两系法脉,临济宗法脉传自灵源老和尚,法名知刚,法号惟柔,禅法传承第67代,临济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师承东初老人,法名慧空,法号圣严,为禅法传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于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十四岁在狼山广教寺出家后,历经了经忏、佛学院、...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圣严法师《关于“梦”的问答》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关于“梦”的问答》”。问:每个人都会作梦,有些梦似乎比其它梦更的意义、更真实。佛教有没有谈到不同层次的梦?比如我读到大慧宗杲禅师的书信中提到,有一个人梦到大慧进入他的房间,后来大慧回答说,他真的在那里。您也说过,如果有人想到或梦到您,而且真的如此相信,那么您就在那里。另一方面,佛教说一切事情都是虚幻。请您就这个主题开示。...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圣严法师《工作不只是保住饭碗》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工作不只是保住饭碗》”。什么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正确、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呢?时下有些年轻人,只把职业当成谋生的饭碗,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每当有额外工作时,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反正我现在饭也够吃了,衣服也够穿了,房子也有得住,大不了比别人吃差一点、穿差一点、住差一点,而我也不指望这一辈子能发什么大财,干脆休息算了。」因此要他加班...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圣严法师《让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让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自我成长固然重要,也是无止尽的,但自我成长是否就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及最终目的呢?在凡夫的阶段,我们不断地自我成长,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更开阔。可是到了大菩萨的位置,就没有什么成长不成长的问题了。在《维摩经》、《般若经》等经典中,我们看到的菩萨,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渐次修证的,当修证到...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圣严法师《做个真正的贵人》 修学指导“圣严法师《做个真正的贵人》”。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有眼不识泰山,认为对方多管闲事。如果遇到存有这种心态的人,就像“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