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如何面对临终那一刻》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如何面对临终那一刻》”。一1.通常痛苦可以成为我们一个伟大的老师,它有很多有助益的特质。例如,当你在极端痛苦时,心便会被降服,骄慢也不会那么明显了。2.再者,藉由你自己的痛苦,你了解到别的众生正在遭受什么,你的慈悲也会因此而升起。你了解到:对!这就是别人正在遭受的,这是学习感同身受的开始。3.你开始理解到轮回是什么,这是痛...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海涛法师《轮回之苦》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轮回之苦》”。一1.无始轮回以来,直到现在,我们不断地经历轮回苦,连一秒钟都没有中断过。在灭尽业和烦恼,斩断轮回相续之前,我们还会一直受轮回苦。2.轮回,意思是有漏,漏的意思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有烦恼,就会再度在轮回中转生,从轮回落入轮回,尤其是堕入恶趣,这是烦恼的作用。3.身心和合的诸蕴,是业和烦恼的染污种子造成...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海涛法师《在生活里修行》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在生活里修行》”。一1.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2.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3.佛教的无我,旨在否定「我」的功利观念,并没有否定「我」的责任观念。4.佛教的涅盘,旨在解脱「我」的烦恼,而非放弃「我」的责任。5.修行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切事看淡,...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海涛法师《在婚姻中修行》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在婚姻中修行》”。一1.你可以急着结婚,结果却终其一生活在不幸、争吵及不调和中,这没意义。应该花几年的时间观察可能的结婚对象再作决定。认识一个人要花时间。2.婚姻的目的应该不止是肉体、性的接触。如果目的只是这样,当其中一人找到其它对象,心意就会改变。共同生活的原因应该是要以悲心和慈爱彼此相扶持,培养并修持善心。3.既...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海涛法师《从灾难中看见佛法》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从灾难中看见佛法》”。各位大德!阿弥陀佛!只要是人,只要是生命,我们都要跟他心连心。大家将心比心,万众一心,众生平等,这就是佛法所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08年五月间发生了两起震撼全球的大灾难:缅甸风灾与四川地震。从国家领导到人民,有许多人因为这些灾难而流下悲痛的眼泪,很多人也因此发心,愿意出钱出力帮助这些受苦的人。站在...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海涛法师《修行时会遇到的八种逆境》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修行时会遇到的八种逆境》”。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瞋恚、贪执、愚痴、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强烈地涌现。虽然我们拥有了珍贵的人身并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这些极为强烈的烦恼障,使人想要放弃佛法的修持。第二种逆境是恶友的影响。虽然我们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却因为受到恶友的影响而停止修法,并且从事有害自他的活动。...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5 浏览
海涛法师《慈悲∵孝亲∵佛欢喜》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慈悲∵孝亲∵佛欢喜》”。供僧缘起每年逢农历七月,各地佛寺大多会举办盂兰盆法会,此为中国佛教里非常重要的节日。尤其七月十五日更是「佛欢喜日」。所谓佛欢喜日,乃源自于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来临时,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专心修持,此称为「结夏安居」。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到了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之日,所有僧众便一一把自己的修行体悟...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海涛法师《慈悲的生活》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慈悲的生活》”。如果你静心伫立街头片刻,你会发现擦身而过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非常忙碌!忙着去吃饭、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看到众生如此,我们要生起最大的慈悲心,愿每个忙碌都有好的意义,都能够创造出未来的快乐;如果忙碌只是制造未来痛苦的恶业,那更要生起大慈悲心来为他们修行。释迦牟尼佛说过:凡是生存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彼此都...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海涛法师《传佛心灯》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传佛心灯》”。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是对佛法不了解的人常会有的疑问,即使已经接触佛法,也未必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我的回答是:「我们每个人生在这世上,都逃不开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我们都知道佛陀所教导的圣法,能够帮助人们调伏散乱诸根、发大慈悲、行大布施、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离轮回之苦,但身处五浊...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海涛法师《用心度众生》 修学指导“海涛法师《用心度众生》”。同样一部《金刚经》,世俗人研究,道亲也在研究,学佛者也在研究,因为用心不同,乃至思惟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所以不要认为某人在学佛,就一定有好的想法,不一定。认为学佛者一定是慈悲的,也不一定,因为个人动机不同,因缘不同,虽然是佛法,对他也不见得有什么直接关系。纵使是没学佛的人,但他处处替人设想...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