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佛教史“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法是外道异端,土家子弟绝对无有出家的,以为那是家庭中出了一个废才,便是莫大的耻辱了。虽然土大夫也有与...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人生观 佛教史“佛教人生观”。佛教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一字概括之,即为“苦”,而这个“苦”不仅含有一般意义上的“苦难”、“痛苦”、“忧悲”、“苦恼”,还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无常”、“空”、“无实”等。佛教认为世间有苦难,但也并不否认人生的乐趣。而且认为众生都可以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乐趣。如家庭伦理之乐,五欲之乐、厌离之乐...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史“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他所根据的是什么?自然是三藏十二部佛法。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道听途说,...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佛教社会高等教育之意义与目标 佛教史“佛教社会高等教育之意义与目标”。佛教社会高等教育之意义与目标晓∵云前∵言宇宙浩茫,人生如寄,然而物必有主,亦有所依;禅人正视“主人翁”,即示入遵循于世路中知津有所,标明正范。如示意炬高悬,照明所趣,则人之必须教育以正其心,先正其所学者在是。现世知识智能发挥,惊人猛进之新奇科技,似是斯时斯世之创立二刚无古人”之功绩。然反观吾人心灵深...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7 浏览
佛教无疆域∵法义贯一味 佛教史“佛教无疆域∵法义贯一味”。佛教无疆域∵法义贯一味释智明(KOvido)开示柯兆贞∵吴茵茵翻译谢雅玲整理二OO二年三月二、三日中华慧炬佛学会邀请数度来台,加拿大籍的智明法师在印光祖师纪念堂指导瑜伽禅修并演讲佛法,其开示如下:(一)觉照的功用我们学习瑜伽要注意我们的呼气、吸气,这是有深重意义的。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观照每个当下。我...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6 浏览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二) 佛教史“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二)”。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二)成观法师讲述林兰芳居士∵整理八、十恶业“业”除了“别业”和“共业”两种以外,还有刚才提过的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善业指好的业,恶业指不好的业。善业、恶业在佛法内有特殊的意思:佛法中的“善”和世间法中所称的“善”,其范畴与层次下尽相同。佛法内的“引”,可分为积极的善与消极的善...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佛教医方明研究(上) 佛教史“佛教医方明研究(上)”。佛教医方明研究(上)阳∵力佛学号称五明之学,即语言文学之声明,工艺学说之工巧明,医药学说之医方明,论理学说之因明,宗敦实践学之内明。此五学者,几乎囊括世间一切学说,亦是古印度沙门所必修的课程,其学说博大精深,渊旨难测,了无尽穷,故佛教才能在历经沧桑而不毁,迄今巍然屹立。近年来,随着东方文化的弘播,研...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0 浏览
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三) 佛教史“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三)”。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三)成观法师讲述林兰芳居士∵整理十、修行转业与算命谈到这里,我们即可了解何谓“命运”,以及应如何作为方能转变“命运一。命运之形成,为六根吸取六尘,使得八识受到业习的染污,因而形成所谓的“命运”。我们若想改变命运,便要运用佛所教的种种方法来反熏八识,令其转染为净:把八识中所贮藏...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佛教徒与政治批评 佛教史“佛教徒与政治批评”。佛教徒与政治批评陈炯彰当我们的政治出现明显的弊病时,请问您是要批评它以求改进(撰文、演讲等)?抑或是保持缄默,在内心祈祷政治人物自我反省?我想,今日佛教徒主张保持缄默的人可能不少。理由是:政治的事归政治,宗教的事归宗教。宗教是“内心”的事业,我们应该以修心为务,常存慈悲心、欢喜心、感恩心;应严以律己...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9 浏览
佛教医方明研究(下) 佛教史“佛教医方明研究(下)”。佛教医方明研究(下)阳∵力下篇(治疗篇)一、药石药石治病,在众多法门中是一种最普通,也最无奈的法门,因各人的禀性及根器的不同道力的浅薄,不能深入定中,所以只能说是一种权机应变的方法。药石疗法,即是采用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照所入的脏腑,综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或内服或外用,以达到愈疾的目的。佛教医方明...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