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得到一些别人的帮助,我们就会用感恩的心感谢帮助我们的人,那么我们每天得到大自然无尽的关怀,却显得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假如有一天太阳不再出现,地球就会陷入黑暗;江河缺水干涸,人间就会成为废墟;空气稀薄缺氧,就会令人窒息。我们享受着阳光和空气,却不必为此付出任何费用。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生命的存在,都是大自然母亲的赐予,所以说我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感恩自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境界;佛教有“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众生的身心称为正报,将人类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毁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是决定于条件的成败和因缘的聚散,如经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佛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禅宗“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说,把大自然看作是般若的本体、法身的示现,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说无常的妙谛。众多名山古刹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生动例证。

在生活方面,佛教徒更注重资源的利用和节约。这集中体现于生活简朴、节俭、素食、惜福等诸多方面。这既是佛教徒一贯主张和奉行的生活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大多数寺院和信徒可以称得上是勤俭节约的典范。尤其是寺院的“过堂”生活,不仅要求食用素食,而且不能浪费一切食物,最后把冲刷钵盂的净水都要喝掉,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节约用水,相信地球上的水资源就不会象今天这样匮乏,保护自然资源的任务也就不会象今天这样艰巨和紧迫。所以,僧团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感恩惜福,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升华心灵的课堂。

人类外在行为的失衡,主要还是源于内心的不净,所谓一切诸法唯心所现。这也是佛教提倡心灵环保的重要理念。也就是说,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只有众生自心清净,佛土才能清净。所以说,生态环境的失衡,空气的污染,各种资源的破坏,动植物的濒临灭种,归根结底,都源自于人类的欲望和人心的极度贪婪。∵《佛遗教经》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佛教徒的修道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转变自己浮躁、贪婪、虚妄、执着的心,如果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没有了,自己对物欲非理性的追求就会停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就会减轻,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在地球上生活,就要克制贪婪和欲望,净化心灵和思想,用慈悲、平等、无我的精神,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转化和改变自己的习性,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从而也就使自己生存的环境得到净化。如果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心灵得不到净化,要真正实现人们理想的环保现象,就如同蒸沙成饭。正如神秀禅师所说“心是众圣之源,亦是万恶之主”。善恶好坏,皆于一心。可见修心的重要性。佛教人间净土的建立,就是从心开始的,和谐世界的建设,也是从心开始的,因为内心的清净才是最好的环保。所以提倡环保应先从内心做起,内心的环保做好了,心外的环保自然就能完成。如《维摩诘经》中所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然而,无始以来,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贪欲、瞋恚、愚痴、嫉妒、邪见等无明烦恼,染污了我们的心灵,蒙蔽了我们的心性。所以,要实现身心的清净,我们就必须断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修习善法,净化心灵,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内心清净了,相信我们依止生存的大自然就不会横遭破坏,人类环境保护的理想也就可以实现。

在人类环境保护问题日显重要的当代社会,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异口同声地发出呼吁,要求还人类生存环境的清净。我们中韩日三国的佛子,也正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保问题上,佛教界的脚步是最快的,成果也是明显的,但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感化引导人类社会,共同用佛教慈悲、平等、无我的精神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关心和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保护环境就如同保护自己一样的意识,让我们从心灵环保开始,真正实现人类环境保护的理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