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里,一些全新的实践方式不断传出。日前,“中国100”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63名中学生、大学生来到香港,亲身经历了一次“生涯教育”,他们探访香港两大老牌NGO组织(非***组织),与社工面对面接触;他们前往香港青年领袖发展中心,与香港同龄人一道进行社会调查;他们还前往香港科技大学,与教授和学生一起“头脑风暴”。据了解,这是风靡海外的“生涯教育”概念首次在中国实践,这堂“社会课”,让学生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学习用爱回报社会

社会是什么,为什么要回报社会?对于长期接触“语数外”的学生,对这些概念往往只有朦胧的认识。这次香港社会考察之旅,让“中国100”的青年学员第一次走进了NGO,也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走进社会。

走进位于香港百福道的香港青年协会,学生们得到香港青协副总干事冯丹媚的亲自接待。在演讲厅,冯丹媚女士首先介绍了香港青协的历史,继而谈到了香港青年面临的问题,诸如边缘青年、失业问题等等。随即,冯丹媚女士介绍了香港解决青年问题的成功之路——通过青协等NGO组织来帮助青年:对于边缘青年,青协社工总是主动出击,上网寻找有偏差问题的青年,甚至深夜也上街巡查,主动为不愿回家的青年提供帮助。对其他青年,青协通过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生活辅导、实习机会,帮助就业。目前,这个拥有50年历史的NGO组织,现已拥有30万会员,每年组织1万余项活动,近12万青年义工活跃于此。

不论是义工还是社工,这种主动奉献爱心的举动,深深打动了上海学生。“在内地,不少人参加志愿者的目的是为了对日后升学、丰富履历有帮助,而在香港,上至90岁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孩子,不论是学生、白领、公民,都会自发担任各种各样的义工,NGO组织让香港做出了很多贡献。我认为,培养这方面的思想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社会逐渐变得冷漠,更需要一点温情、一点关爱,为彼此增加一些温暖。人们不该为了某些目的而参与这些活动,这是我们对社会赠予相偿还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做这些事是在感恩,是在回报社会。”行知中学学生宋文燕在日记中写道。

而在另一家拥有90年历史的NGO组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黎玉洁向学员介绍了女青年协会如何围绕“生命的栽培”这一目标,服务妇女,积极奉献爱心,关爱社会的案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张妮说,我们非常好奇地了解香港的青年活动,我们感受最深的并非香港的硬件设施,而在香港这种“关爱他人”的氛围。香港的社工与义工,都怀着“帮助更多人”的爱心,主动奉献,这是内地非常需要的经验。

青协总干事王易鸣博士曾指出:“领导才华很容易给人一种超凡出众、与众不同的感觉。然而,真正的领导,往往代表着承担、牺牲、服务和学习的精神;这种回馈社会的精神,是我们着力培养的。”这一点,让上海学生感受良多。

∵∵在交流中锻炼沟通能力

而在香港青年领袖发展中心,一场两地学生的PK正在上演。

“香港200”的学生通过PPT幻灯片,向上海同学展示了他们正在着手的系列调查:深水涉无业家庭,仁爱之家,寮屋等等。介绍了香港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自身的观察了解。

“中国100”的学员很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你们提到了这些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无业家庭问题?如何改造寮屋?”对不少问题,香港同学一下子回答不出。于是,上海同学建议他们在观察现象之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香港学生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张妮认为:“香港200的同学给人感觉单纯、热情、富有爱心,他们可能没有中国100的学生研究深入,但感性的认识有时比理性的分析更能培养青年对社会工作的热情。”能从交流中学人所长、补己之短的,这种互相学习的态度殊为难得。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赵佳说,香港同学在自由交流环节,每当中国100的学员提问,香港同学都会认真聆听,用力点头、积极思考。香港同学对发言人的尊重,对质疑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让人印象深刻。

之后,上海和香港的学生开始自由交流,从时尚到社会,可谓是无话不说,甚至也有争论。香港学生坦言,上海同学改变了一些他们对内地的片面了解。但两地学生都认为,交流如此重要,都能了解周遭世界之外的其他部分。

华东理工大学肖洒回忆说,香港同学与我们相比,更加开放、更加活跃,从刚见面时他们欢呼雀跃的欢迎仪式,到社会实践介绍时形式多样的个人表达,到自由交流是无话不谈的融洽气氛,让我们看到香港学生敢想、敢说、敢反对。而我们的思维有惯性,往往遵循着常规。

在博采众长中独立思考

香港科技大学是一座傍海而建的美丽校园,在这里,“中国100”的学员与科大朱力径博士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朱力径博士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不用做记录,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问问题,或者与我争论。”随后,他分析了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介绍了欧美的教育理念,欧美对成功的理解,以及欧美一流大学的特点。建议同学们避免单一思维,博采众长,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做到“自由探索、独立思考”。

随即,“中国100”的学员们马上现学现用,向朱博士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从“为何学校宣传栏有人挑战校长”,到“香港高校对优秀学生的判断标准”,甚至直接挑战朱力径博士:“您宣称香港科大不鼓励文理‘状元’,为何香港科大的网页上把近年来招收的内地文理‘状元’都标明?”类似的问题还有,“您要求我们要讲逻辑,您演讲中有几处结论并不符合逻辑……”

这场头脑风暴,让“中国100”的学员大呼过瘾。华东理工大学李亚慧说,科大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教授不会直接告诉你对与错,只会告诉你分析的方法,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证明它或者推翻它。东华大学学生黄慧表示:朱教授自称说的都是谬论,目的是让我们平等对话,他鼓励并且乐于接受我们的挑战,而且他也挑战我们,这种与教授平等交流的态度让人精神一振。

朱力径博士在会后坦言:“以前曾多次接待内地学生代表团,往往是始终埋头记笔记,提问环节就冷场,问不出问题。而这次看到上海学子如此活跃,喜出望外!香港科大欢迎这样的学生。一个国家要创新,孩子的思维要活跃。”

∵∵在“社会课”上理解社会

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考察中学会沟通、学会领导、学会做人,恰恰是学校里没有的课程。对青年而言,一些宝贵的实践经历对人生的影响可能比考试成绩更深远。

在香港的这堂“社会课”,让“中国100”学员十分难忘,也触发了他们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思考。***大天华学院学生白帆希望完成一个“北方人、上海人、香港人”的课题,对比三地的不同的人文性格。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碧娜说,香港给我太多的冲击,原来视野可以那么宽广,让我有了新的目标,知道差距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香港此行,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上海外国语大学俞文婷说:“一个社会不在乎与外部建筑多么豪华,真正考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是内部制度建设,比如NGO组织等等。当这套制度日益完善之时,它也会在众多竞争者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对学生确立人生目标,选择适合职业也有帮助。上海外国语附属中学学生王林珏说,深入了解香港的NGO组织,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社会工作者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他们对青少年的服务丰富多彩,让我们很受启发,让我们看到了一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明智之路。

据“中国100”组织方介绍,美国有白宫实习生制度,让大批年轻人通过亲身实践,成为国家栋梁。而在中国香港,由香港青年协会带领的青年领袖发展中心也开创出了“中学生领袖培训”、“青年社会领袖培训”等实践类课程。“中国100”希望通过社会责任与价值观树立、领导力与领导性格培养,有效领导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锻炼,为优秀青年提供全方位、多视角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成为出类拔萃的青年社会英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