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外出,在路上突击了一下佛、老的学问,受益良多。回来恶补,从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开始。方才知道,“内尊黄老,外示儒术”,早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标准范式了。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又有人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人肃然起敬。所以儒家的修为是无休止的,实现一个目标,总有更大的目标在前面等着。这才有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和西方的成功学不谋而合。

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不过在印度本土早就式衰,反而在中国发展得甚为昌盛。佛教讲三世轮回,今世的果是来自前世的因,为了来世得到福报,必须今生积德行善。这样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劝人行善是好的,即使今生没有得到什么回报,帐都记着,来世享福。佛陀告诉人们,一切荣华富贵皆过眼云烟,不要太在意,万事随缘。

道家的学说就要灵活得多。《道德经》多以水做范例讲道理。确实水是自然界很神奇的事物。水无常形,依照周围的形势而变幻成各种形态,并且常常居于比较低洼的地方。一刀两断,提起刀来又合到一处。石头打不坏水,滴水却可以穿石,这是以柔弱胜刚强最典型的例子。

运用到道家学说上,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随情况而定。入世又不如儒家那么彻底,讲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潇洒而自然。

从世人都热衷的名利而言,儒家是光明正大的追求,佛家是避之唯恐不及。前者符合浮华世界中人的本心,可是过度了就容易走向反面,所谓“过犹不及”。后者与通常的人性相悖,需要很高的修为才能做到。道家的学说在这里又显示出优越性:它承认人有名利之心,可以顺之而行,但不要过于沉迷。可以为了名利做事,但是对结果不要太计较,更不要争名夺利。“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也奇怪,中国历史上许多依道家的无为处事的人,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是典型的无为而治,却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江山的坚固基础。

又如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享尽荣宠,身后更是流芳百世。世人从他的诗文中以为他常常因为社会黑暗和多次被贬而消极苦闷,其实和现在的人写博客慰藉心灵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一位好学又上进的天才,年轻时见惯了世态炎凉,又博览群书,同时对佛、道各家都甚为精通,从而处世颇有随遇而安的风范。后人提及白居易曾笃信佛教,却忘记了他在杭州白堤纵酒、耽琴、蓄妓的风流生涯。年长时多次称病不官,很有些道家的流水性格。和另一位信道的诗人李白相比,白居易更像道家学徒,前者终身求官而不可得,后者一生数落数起,去世时竟然得到当时皇帝写诗悼念。

诸子百家的学说比起来,道家是最讲究和谐、平衡的,深谙自然之法则。和谐处世的人,即使不能功成名就,也可以度过一个洒脱美好的人生。不过,按照“内尊黄老,外示儒术”的原则处事,积极的行事,以“和”为贵,洒脱的对待成败和利益,往往是最好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