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境界有高低,就如同产品的质量有等级。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贡献社会,服务人类。那么,如何认识生命的境界?又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呢?∵

在学习世亲菩萨所造《大乘百法明门论》(后略称《百法》)的时候,曾经探讨过生命的精神主体性特征,以及生命的层次性问题,现在再简单的做一个回顾。《百法》将世出世间万法归纳成一百种法,总摄为五类:一是心法,二是心所有法,三是色法,四是心不相应行法,五是无为法。在这五类中,心法共有八种,即为八种识,因此被称为识自性;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因与心法相应的缘故而被称为识相应;色法共十一种,因是心法及心所有法的现影而被称为识所变;心不相应行法共二十四种,因是前三类法的分位差别而被称为识分位;无为法共六种,因是通过前四类法而得以显示而被称为识实性。这样一来,五位百法实际上都是围绕识而得以展开,因此成就万法唯识的道理,同时,生命的精神主体性特征也因此不言自明。

∵∵在以上百法五位中,因心法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被列为第一位,也因此成为我们认识生命现象的核心。更进一步地,心法又分成了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这八种识中,根据自身的特征,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前五识对应第一个层次,因其主要功能是感知五尘,我们称之为感性的生命;第六意识对应第二个层次,因其主要功能是思维法尘,我们称之为理性的生命;第七末那识对应第三个层次,因其主要功能是恒审思量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我们称之为内省的生命;第八阿赖耶识对应第四个层次,因其主要功能是以种子、根身、器界为其所缘境,进行恒常现量观照,我们称之为悟性的生命。当生命分成了这样四种层次之后,那么每种层次生命的特征,就要通过与此层次生命相应的心所有法,以及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加以认识。到了这里,就涉及到了《八识规矩颂》(后略称《规矩颂》)的内容。

∵∵《规矩颂》是玄奘大师所造,浓缩了唯识理论的精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八识的基本特征、生起因缘、主要功用,以及八识的净化即转八识成四智的状况。学习完《百法》之后,再通过《规矩颂》的学习,便能提纲契领,通过八识来统摄百法,反过来也完成对八识的认识。认识了八识,也就认识了生命自身。我们有注意到,《规矩颂》共分了四组共十二个颂子,来分别认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四组颂子也是分别介绍感性生命、理性生命、内省生命和悟性生命等四个层次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生命。那么每种层次生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命的境界又如何得以提升?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我们将结合孔老夫子一生的心路历程以及《规矩颂》的内容来做个说明。

∵一般来讲,生命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与染污识相应的凡夫状态,另外一种是与清净智相应的觉者状态。无论哪种状态的生命,都是有层次之分的,也就是说都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层次。生命境界的提升,体现在由染污识到清净智的转化上,而不是体现在生命层次的泯灭上。由识到智的转化,具体来说,就是由前五识转化为成所作智,由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由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由第八识转化为大圆镜智。在转化之前,前五识透由五根,不断地被五种色尘所蒙蔽;第六意识通过错误的分别,不断地被法尘所蒙蔽;第七末那识则通过对第八阿赖耶识见分的恒常执取,不断地增加我执的份量;第八阿赖耶识,则因为恒常接受前七转识的熏染,不断积聚了诸多染污的名言种子与业种子。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延续,凡夫的生命状态,就会持续不断地染污下去。与清净智相应的生命状态则有所不同:转前五识而成的成所作智,已不再受五尘的蒙蔽,而成了饶益众生的主要凭借;转第六意识而成的妙观察智,去除了种种对根身及外境的邪执分别,而能够正确无误地观照万法的因缘生灭;转第七末那识而成的平等性智,消弭了隐藏在生命深处对我法的执着,而证悟到万法的平等性与不二性;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的大圆镜智,去除了含藏在阿赖耶识田中的杂染种子,彻证了圆融无碍的诸法实相。也就是说,随着八识转四智过程的完成,四个层次的生命本身,也完成了自我的净化。

∵认识了四个层次及两种状态的生命,下面我们以孔老夫子一生的经历,来看一看生命境界的提升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那么为什么选择孔老夫子而不选择佛陀呢?这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众所周知,佛陀在近而立之年便证悟佛果,生命境界提升的速度与跨越的幅度都是够大的了,故剖析起来略有难度。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生命是无限的,佛这一生之所以这么早就取得了成就,那是因为无限生命中累积的功德已经近乎圆满。这样说起来,就更不容易认识,这是其一。其二,任何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背景,在相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命,能给处于相同背景的人带来更多实现的指导。对于汉地的众生来说,孔老夫子可谓一位流传千古而备受后人敬仰的圣人了。因为生活的年代太过相近,而中国与印度又遥隔万里,夫子听闻到佛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同地域语言习惯或有不同,圣人教法的表述也可能会有差异,但若是生命境界有真实的提升,那么圣人教法所表述的内涵,必定有诸多的相通之处。下面我们就以夫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来认识一下生命境界提升的过程是怎样的。

∵夫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据史记载,夫子一生七十三而终,那么说这句话时,夫子当已年过古稀。此时回首自己的一生,发现每过十年,人生的境界便提升一个台阶。想想看,这样的一生,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生!可是,这样的人生,又是怎样实现的呢?夫子还有一句评价自己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由此可见,即使到了老年,夫子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努力。一生的努力,换来一生的前进。那么这些前进的心路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来看“十有五而志于学”。夫子年仅十五岁,便立志求学。这里有两个问题:一、立的什么志向?二、学的是什么内容?夫子出生于鲁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而鲁国是周朝初年分给周公的封地,但后来周公为了辅佐周成王,并没有前去赴任,而是由其长子伯禽出任鲁国第一任国君。尽管如此,周公制礼作乐、安定天下之圣举,仍深深影响了鲁国,使鲁国从一开始堪称礼仪之邦。乃至到了春秋末年,在诸侯国中,鲁国的民风尚且纯朴。所以夫子说:“鲁一变,至于道。”尽管如此,当时时代的大背景,已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面对此种情况,夫子立下了什么志向呢?恢复周礼,使天下重归太平。这是一般的说法,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角度的解读。是什么角度呢?外王的角度。那么另外一个角度呢,便是内圣的角度。所谓的内圣,便是生命内在境界的提升。古代社会推崇的是圣王,而这圣王所代表的,便是个人内在生命的圆满与外在天下国家的安定的统一。所以夫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便是内在圆满与外在圆满相统一的最好写照。由此来看,夫子之志,不外于成就圣贤的品格,并以此安定天下国家。因此在夫子心目中,周公便是梦寐以求的榜样。此志不可谓不宏且深,那么所学必然与之相对应,不但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且通五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不但包括修身养性之学问,也涵盖治理天下国家之学问。

了解了志于学的大致内涵,那么这个时期所对应的,是夫子生命成长的哪个阶段呢?是树立正知见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由凡夫的生命状态,通过感性的摄取以及理性的辨析,树立正知见的过程。换句话说,此一阶段努力的重点,在于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初步提升。这个时候,这两个层次的生命尚与前五识及第六识分别相应。而前六识的共同特点便是非恒,非恒也就是无常。为什么无常呢?因为前六识的状态与所缘的境界密切相关,而前六识所缘的境界又是无常变化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生活在感性或理性的生命层次时,实际上他的生命状态是很无常的。那么,如何让无常的生命状态,变得恒常不变呢?这个就要靠内在高远的志向。没有这个志向做导引,凡夫的生命状态都是漂泊不定的,所以叫做志于学,而不是随缘学。

其次再来看看“三十而立”。夫子从志于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便能够做到立。那么什么是立呢?前面说到夫子的志向,以及夫子的求学内容。这样一直努力下去,夫子便能够从对外在老师和环境的依赖,慢慢走向了自立。据史记载,夫子在这个过程中已开始创立私学并广收门徒。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这里的立,即是通过前面的学习,慢慢具足了种种能力。但若以生命成长的角度来说,这里对应的是哪个阶段呢?前面说到,在高远志向的摄持下,通过感性的摄取以及理性的辨析,人就能慢慢树立正知见。此时,人的生命方向尽管比较明确了,但生命状态尚不稳定,也就是说,生命尚处在感性和理性的层次里,随着所缘境的变化,生命的状态也会随着变化。但进入“立”的生命阶段,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个时候,生命慢慢进入了一种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内省的层次。也就是说,生命从环境的影响中慢慢脱离出来。人的所缘境,由无常变化的六尘,开始逐渐变为恒常不变的内在善法。这种所缘境,由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以及由无常到恒常的转变,使得生命开始趋向于稳定的状态。稳定的生命状态,方有资本成为不稳定生命状态的依靠。人到而立之年,便开始慢慢承担起生命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十而立之后,便是四十不惑之年。所谓不惑,便是能不为外在境界所迷惑,于人于事于物都能明了其中的道理。人能不为外境所动,方能明白无误地认识外境,因此立后有不惑之说。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能认识别人,那是智;人能认识自己,方是明。看似并列,实则先后因果。人能认识自己,是明,为先,为因;人能认识别人,是智,为后,为果。有了内在光明的照耀,方有观照智慧的生起。因此,不惑的生命状态,亦主要与第三层次内省的生命相对应。

在不惑的生命状态里,内在的光明不断开显,便能够知天命。夫子知天命时,已经是五十岁了。由此可见,知天命绝非易事。那么什么是知天命呢?从字面意思来看,便是知道上天赋予的使命。为什么知天命这么难呢?那是因为凡夫的生命,都是被欲望所控制的状态,都是被邪知邪见所左右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粗猛污浊的生命状态里,人是很难体会到隐藏在生命深处的使命的。而夫子则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慢慢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一种相对肤浅的感性、理性的生命,通过内省的生命,而慢慢进入了另外一种层次的生命,那便是悟性的生命。悟性的生命,是一种直观觉照的生命。通过这种直观的觉照,能够真实地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这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便是自己的生命所应担负起的责任和使命。从此,生命开始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

上面已经谈到了四个层次的生命,是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呢?并不是。这其实是生命的一个新的起点。或者说,生命真实的意义,实际上从这里才刚刚开始,而前面的那些阶段和努力,不过都是为了拥有这个起点做准备。那么之后,生命的历程是什么呢?这就是夫子六十岁、七十岁时的经历了。

夫子说自己六十而耳顺,这是什么意思呢?请注意,这里是耳顺,而不是顺耳。这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顺耳,要求的是外在的环境;耳顺,要求的是内在的生命。顺耳,滋长的是自己的烦恼;耳顺,消除的则是内在的障碍。换句话说,夫子在知天命之后,便开始在各种复杂的境界中,开始历练自己的生命。所谓历练自己的生命,便是要逐步去除生命内在的障碍。生命内在的障碍是什么呢?至少有两个个方面的:第一个是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我执,第二个是与第六识相应的分别我执。总的来说,就是我执。也就是说,历练耳顺的过程,便是逐步消除我执的过程。我执是什么呢?我执是障碍,障碍善法的生起,障碍功德的生起。我执去除了,善法也就生起来了,功德也就具足了。由此可见,耳顺对应的,实际上是第二个层次理性生命及第三个层次内省生命的全然净化。伴随着这两个层次生命的净化,那么感性及悟性这两个层次的生命同样也完成了净化。

耳顺之后是什么呢?那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等障碍完全去除了,四种层次的生命净化了,那么凡夫染污生命状态到觉者清净生命状态的转变也就是完成了。这个时候,生命因为没有障碍,而能够随其自在,而不再受到染污。不但不受到染污,还能任运净化外境。此种生命境界,自然非圣者所能为。而夫子通过一生不懈的努力,终于达到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