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上海玉佛寺在当代的探索与实践

觉∵醒

“人间佛教”作为上个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概念,在佛教数以万计的传统名相中无处可觅,但是作为一个贯穿二千五百余年佛教历史的核心命题,却无时无刻不被实践和弘扬着。近代以来,由于佛教界部分保守势力僵化、腐朽思想的泛滥,佛教新生力量的领袖人物——太虚法师起而倡导建立“人生佛教”,并着手对所有不符合佛教发展前进的制度和思想进行整理;太虚法师的后继者——印顺法师进一步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结合“文革”后中国佛教的现状,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要求,并把它作为中国佛教恢复和发展时期的行动指南,把发扬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确定为“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对近三十年中国佛教的振兴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都市佛教的主要体现者和责任担当者,都市寺院在弘扬并践行“人间佛教”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理解和贯彻“人间佛教”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精华能够融会贯通,对于其实践形式能够因地制宜,对于其实践步骤能够切合实际。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都市佛教的特色,才能真正起到净化人心、利益社会的作用。

玉佛寺是闻名海内外的江南名刹,先后有可成、震华、苇舫、真禅等一代道行高卓的高僧住持,同时还有虚云、太虚、圆瑛、谛闲等一代名宿曾驻锡放光,可以说玉佛寺的一百三十年,是经历沧桑变革、汇聚佛门龙象、不断与时俱进的一百三十年。无论是从地域来说,还是从其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所占据的独特地位和影响来说,玉佛寺都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寺院。因此,玉佛寺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应该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身处的社会和时代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秉承曾经的光荣传统、延续祖辈开创的伟业,玉佛寺自真禅法师起,就明确树立了“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治寺理念,将创建“模范丛林”作为寺院发展的重要目标。2000年起,玉佛寺因应时势,适时提出了“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寺院发展理念,在积极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坚持以管理、文化和慈善作为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三大特色。

一、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探索全新管理模式

佛教历来以弘扬正法、净化人心、服务社会为宗旨,寺院作为这一宗旨的直接实践者,没有先进而严密的管理制度,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管理”,尽管100多年前“管理”这个词没有出现,但是社会,包括宗教在内,一直在进行着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传统丛林中同样存在着管理。佛教的戒律清规、《丛林规约》,就是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

1、在寺院管理中积极贯彻民主法治观念

随着寺院功能的日益丰富,传统丛林的四大堂口、八大执事的格局显然难以适应寺院管理和发展的需要。有不少新的工作难以在传统部门中归类和合并,而且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工作的需要,玉佛寺是一个法师与员工并存的寺院,法师的管理办法自然无法用在对员工的管理上。为此,玉佛寺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提出的民主管理要求,早在上世纪末就组织成立了寺务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成立寺务处作为执行机构、成立四部(法务部、经济部、后勤部、弘法部)两室(办公室、财务室)作为工作部门,2005年将“弘法部”改为“觉群佛教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以加重文化工作的力度,2008年新成立“觉群慈爱功德会”将原先零散的慈善公益捐赠活动归并到一起以增强慈善公益事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寺务委员会和寺务处,法师和员工的比例为3:2,每位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遇到重大事项均需通过寺务委员会民主协调,然后交由寺务处成员会议及部门负责人会议讨论,再由寺务委员会综合考虑后做出决策。理顺工作关系后,我们又考虑在寺院日常管理中坚决杜绝“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从人管人逐步过渡到制度管人,从不规范管理逐步转变为民主集中制。为此,我们在综合传统丛林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玉佛寺的实际,整理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分别编写成《法师规约》和《员工守则》草案印发给每一位寺院成员,同时利用每周一次的学习活动组织专门的学习和讨论,在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印行并严格执行。制度颁布施行后,凡遇违反制度的现象均以制度条款予以惩罚,大家没有怨言。原先遇罚必吵的现象没有了,管理者很省心,受罚者也心服口服。

2、寺院管理逐步向专业化迈进

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管理的专业化,这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物业工作由专业化的物业公司进行专门管理,这是社会科学分工的必然趋势,也是管理理念和国际接轨的具体表现。随着2005年玉佛寺12000平方米多功能大楼——觉群楼的竣工启用,物业管理问题随之凸显起来,我们迫切地感受到:靠寺院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水平,显然已无法满足寺院日益增强的管理需求。有鉴于此,我们果断决定引进社会物业公司代为管理寺院的物业工作。我们认为:从玉佛寺的管理来说,专业物业公司的进驻,有助于克服玉佛寺在物业管理方面人员少、效率低、不专业的缺陷,有利于推动玉佛寺将传统的寺院管理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管理上逐步走出一条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就环境依赖而言,玉佛寺身处国际大都市中,上海的物业专业化管理从最初的起步到如今的现状,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宝贵的经验。

当然,交给物业公司管理,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作为业主,我们制定了《玉佛寺物业管理考核办法》,对物业管理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估,同时对物业公司实行一年一聘,合格者继续留用,不合格则坚决辞退。

为了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求全寺僧职员工积极支持和配合物业公司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在心理上将从事物业管理的同志认同为玉佛寺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以积极、认真的姿态支持物业公司的工作,自觉接受物业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要不断借鉴和学习物业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动寺院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寺院管理的专业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求物业管理公司要充分认识到寺院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投入精兵强将,同心同德,积极做好佛教界这件没有先例但又前景广阔的事业。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寺院的建筑和设施;要逐步适应寺院特殊的环境,培养服务宗教场所的感情;对于一些特殊的殿堂要懂得尊重、注重礼节;对于游客和香客不当行为的管理要耐心劝导、注意方式方法;在维持宗教活动秩序时,要服从活动指挥部的安排,逐步总结经验,以提高独立管理的水平。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物业管理人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宗教文化修养,对于佛教理论不要求有所研究,但是对于与佛教有关的基本常识应该略知一二,这样才能适应玉佛寺旅游接待工作的需要。要树立为信徒服务的意识,避免伤害信徒宗教感情的事情发生。

经过六年时间的运营,玉佛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寺院面貌焕然一新,旅游环境、办公环境、生活环境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事实证明,寺院物业管理社会化之路是一项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3、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寺院管理的当务之急

为了提高寺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我们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分两批委托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对寺院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管理学知识的培训,2006年和2007年还分两批对6名寺院高层管理者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EMBA课程训练并取得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顾当初玉佛寺进行管理学培训过程中,海内外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有不少的不解和非议。可能是由于选择MBA、EMBA的缘故,大家马上联想到的就是谋取经济效益的问题,其实,MBA除了经济效益外,还有很多理念性的东西、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说,EMBA有一门很重要的课,叫做《管理:思想、科学、艺术》,很清楚地点明:管理是一种思想,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类艺术,是每一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需要认真学习和领悟的。这样的课程对于提高寺院管理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学习MBA,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效益,希望通过我们先进的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佛教徒创建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精神产品,谋求更多的社会效益。

当然,寺院的科学管理也好、民主管理也好,有一个底线是必须遵守的,这就是遵守佛教的戒律。这是佛教生存立世的基本原则。任何与戒律相抵触的行为在寺院管理中应该毫不犹豫地被否定和摒弃。

二、文化建寺弘扬正法,教育兴寺引领信众

自古以来,寺院就是弘法、办道的地方。有寺庙、庵堂就有法在,就能办道,寺院也往往会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人们到寺院中来,除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能获得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熏陶,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往往是寺院的常客。同时,寺院又是具有多种效能的教育场所。僧人的博学,往往使得各寺院的讲席成为活跃学术的论坛。也由于寺院占地广大、房舍众多、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并且能把教化民众视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从而使得佛教寺院能够为世俗提供社会教育方面的服务。

1、以文化阐扬佛法,彰显寺院利益社会功能

在寺院众多社会功能中,弘扬优秀佛教文化是重中之重。为此,玉佛寺在本世纪初正式确立“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发展理念,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以“觉群”为品牌的文化活动形式。在书刊出版方面,编辑出版有《觉群》杂志、《觉群佛学》、《觉群丛书》、《觉群译丛》、《觉群佛学博士文库》;在学术研究方面,创办有“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在资料服务方面,创办有弘一图书馆、觉群编译馆、觉群慈善书店;在教育提升方面,创办有觉群学院、星期佛学讲座、觉群文化周、觉群人生讲坛;在网络弘法方面,创办有玉佛寺网站、觉群文化网;在佛教艺术方面,创办有梵乐团、觉群佛教书画院;在专题研讨方面,每年举办专题研讨会,探讨佛教如何融入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联谊共修方面,创办有觉群沙龙、居士活动小组等。上述一系列文化活动形式的开展,已经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讲座和专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

如果说十多年前玉佛寺注重开展文化工作是寺院发展的需要的话,十多年后的今天,玉佛寺的弘法文化工作已经成为数以万计的居士和信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需求。玉佛寺每周一次的佛学讲座吸引了近三千名居士注册登记,能够容纳千人的多功能厅几乎场场暴满;周末的青年居士佛学教育如火如荼、成果丰硕;每周一次的诵经共修活动更是争先恐后、人满为患;其他还有诸如书法、插花、烹饪、梵乐等兴趣小组也是报名踊跃、持之以恒。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种类的文化弘法努力,在信众中大力弘扬正知正信、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引领信众树立正信正行,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2、以教育提升素质,展现当代僧团形象

作为承载佛法弘扬与流布的主要责任者,僧人亦称“法师”,本身就应该是众人修学佛法的老师。正人必先正己,以己昏昏欲使人昭昭必定是天方夜谭。因此,法师的一生既是传教的一生,更是学习的一生。有鉴于此,玉佛寺在提出“文化建寺”的同时,一并提出了“教育兴寺”的方针,先后举办了致力于提升知识层次、培养外语人才的僧伽教育工作。为了提升僧众的知识层次,在上海市和普陀区民宗部门的领导下,玉佛寺选派40余位法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专业大专班学习,全部取得大专学历,目前尚有23位在继续攻读该专业的本科学历。为了培养一支法师外语人才队伍,为宣传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成就、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服务,2003年,玉佛寺选派15位法师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修学英、法、德、日、韩五种语言,经过四年的正规训练,这批法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与外宾进行对话和交流,而且还考出了相应水平的等级证书。因为在法师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2008年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还委托上海市佛教协会和玉佛寺共同承办了在“上外”举办的“首届佛教英语人才培训班”,这批外语人才后来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许。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举办期间,玉佛寺在寺院内设立外宾接待处,为来寺外宾提供导游与接待服务。尤其是在世博会举办期间,玉佛寺一位学韩语的法师和五位学其他语种的法师分别被选为园区志愿者和园区外志愿者,其余十多位法师和居士作为场所内世博志愿者为海内外人士提供服务。

截止目前,玉佛寺僧职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为33.2%,其中拥有本科学历者14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11人,博士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9%、3.9%和0.7%。另外还有23位法师正在攻读本科课程。

在注重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我们积极注重寺院的道风建设。在僧团管理上严格依照佛教规制传统,要求法师参加每天的早晚功课以及佛事、水陆、禅七等宗教活动。寺内法师不论职位高低,每人均需参加早晚功课。法师们在法务方面的表现,也被纳入考核范畴。为了督促大家不要放松对梵呗唱诵的修学,法务部门还不定期地对法师进行五堂功课及梵呗唱诵基本功测试,并把考评和测试结果作为评定法师表现和业绩的依据。通过这些管理办法,提高了法师们的自律自觉性,保障了寺院良好的道风和学风。

3、以觉群文化周为契机,积极探索弘法利生新形式

为贯彻∵“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寺院发展理念,多方位发掘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展示佛教特有的艺术形式,大力推动佛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自2001年起每年下半年玉佛寺都会举办“觉群文化周”。通过专题研讨、经典讲解、主题演讲、书法大赛、梵乐表演、环保宣传、禅修体验、沙龙活动等形式,在寺院与信众之间架起一座‘佛法关爱大众,大众认可佛法’的桥梁,使得信教群众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真正感受到佛陀深邃的智慧光芒,蕴育和增长关爱社会、关注人生的菩萨情怀,进一步开发智慧、提升道德,从而推动上海佛教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排忧解难力行慈善,知恩报恩回报社会

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佛教历来有致力于慈善公益以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传统。佛教慈善以其无私的济世思想,通过对不幸者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进而引导和调节社会道德风尚。这种关怀和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励。

1、玉佛寺的慈善事业具有光荣传统

玉佛寺自真禅法师起就积极致力于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为国家和社会分忧。作为玉佛寺第十任方丈,真禅法师几十年如一日,穿梭于都市、心系于弱者,将自己对于社会的一腔深情化作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把自己对佛教慈悲精神的领悟落实在了无言的行动上,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贡献。

1988年夏,真禅法师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设立“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年年进行捐赠。这是玉佛寺规模性、系统性、长效性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的开始。事实上,从1984年起,真禅法师就多次以个人名义或代表玉佛寺向社会有关福利机构及团体捐赠财物。在他住持玉佛寺的十多年间,以个人及玉佛寺名义向社会捐赠的善款累计达1000余万元。真禅法师先后受聘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普陀区人民***还评选真禅法师为热情支持普教事业发展的社会活动家。

真禅法师常说:“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众生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2、承前启后的慈善实践

在真禅法师的精神指引下,新世纪的玉佛寺继续沿着法师开创的事业不断前进,法师热心慈善的精神正在有效地得到继承。

2000年12月,玉佛寺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200万元,设立“真禅专项帮困基金”。并由此揭开了玉佛寺在新世纪慈善活动的序幕。十多年来,玉佛寺的慈善义举接连不断。

玉佛寺的“真禅专项帮困基金”、“觉群慈善基金”等基金项目让不少社会弱势人群蒙受惠泽,从中受益。一年一度的“蓝天下的至爱——觉群之光慈善义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与肯定。“祝福上海”、“温暖除夕夜”社会各界迎新慈善晚会也在每年元旦和除夕隆重举行,每次晚会都能为社会弱势群体募集到不少善款。六年多来,这两个迎新慈善项目已经作为上海人民的年度精神大餐为社会广泛认可和肯定。

慈善与文化联姻,是玉佛寺2005年开始的新尝试。2005年11月,玉佛寺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觉群慈善书店”,承诺将书店的营业利润悉数捐赠给市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购买学习用品。在书店的醒目位置,设立了慈善捐书专柜,捐赠的书籍将由书店定期赠送给贫困学生。从而在捐赠者与贫困学生之间搭起一座交流的桥梁。捐赠者既完成了自己的慈善心愿,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人群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针对不少贫困大学生苦于经济困难放弃假期返乡探亲的情形,以及深入边远山区支教的学生缺少生活经费的困难,2007年5月,玉佛寺特别设立“情系大学生专项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假期返乡探亲及深入边远贫困山区支教,为贫困大学生们增添了家庭的欢欣,为支教学生安心支教提供了便利,同时,对于享受支教的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自2006年起,玉佛寺每年还向市少数民族联合会捐款,用于奖励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上海人民的温暖和关爱。

为了帮助下岗工人、外来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05年春,在市慈善基金会支持下,玉佛寺设立“觉群就业培训中心”,对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数百名受训者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9年春,玉佛寺拨款1000万元成立“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沪创业。两年多来,已有近百位大学生享受了基金带给他们的实惠和帮助。首批贷款创业的大学生中有的公司资产已经超过百万,不仅按时归还了本金,还以对基金回馈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

2010年11月15日静安区胶州路大火发生后,玉佛寺“觉群慈爱功德会”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并通过市慈善基金会、市红十字会及时送达灾民手中。除了为遇难者设灵超度外,功德会志愿者主动为***分忧,深入受灾民众家中开展慰问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居民早日摆脱火灾阴霾,回归正常生活。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玉佛寺的慈善事业正逐步向纵深辐射,内容涉及赈灾济贫、赡老扶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促进就业等诸多领域。无论是1998年洪水灾害、2003年非典肆虐、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6年禽流感蔓延、2007年沿淮水灾、2008年初冰雪灾害、2008年中后期的金融危机,还是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8·8风灾、上海11·15特大火灾、2010年西南旱灾、舟曲泥石流灾害,都能及时地看到玉佛人慈善救助的身影。截止去年底,玉佛寺已累计向社会捐赠善款4000余万元。

3、成立慈爱功德会,推动慈善事业专业化

为了推动玉佛寺的慈善事业朝着更加专业、更加有序、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2008年5月,我们发起成立了“觉群慈爱功德会”,短短两年多已吸引上万人入会。作为玉佛寺专门的慈善机构,“觉群慈爱功德会”的创会理念正是基于“精神慈善”而确立的。我们的理念是“日行一善,快乐365天”,号召广大信众及爱心人士,每天捐出一元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推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向前发展。我们的宗旨是:让做慈善的人心理没有压力,在完全自觉、十分自愿、轻松自在的状态下帮助别人;让享受慈善的人怀着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在获得物质援助和资金资助的同时,感受到人类爱心的伟大、社会情感的珍贵、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崇高。功德会成立两年多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孤儿院的儿童、投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投向生活贫困的山区、投向急需救援的灾区,除了经常性的慰问活动外,功德会还组织孤儿们看社会、看世博,为贫病居民施诊助医,送戏、送温暖给孤寡老人,送水送钱送学习用品给山区学生,以各种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我们认为,只有在“快乐慈善”的氛围中,做慈善的人与接受慈善帮助的人才能各得其所,才能在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下体验到慈善的崇高和人性的光辉。在任何一方都没有精神负担的前提下,慈善事业才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持久、越做越有意义。

4、举办慈善公益周,促进快乐慈善常态化

本着快乐慈善、长效慈善的理念,为了不断拓宽慈善领域,进一步挖掘精神慈善的内涵,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热心慈善、关注慈善、支持慈善,使慈善公益活动变成社会的自觉行动、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变成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慈善真正成为对每个人都有益、使每个人都快乐的社会习惯,自2009年起,每年春季玉佛寺都要举办“觉群慈善公益周”,通过举办慈善论坛、公益讲座、慰问孤老及伤残儿童、义务问诊、慈善募款、联谊交流等各类慈善公益形式,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慈善公益事业的新方法、新形式,从而以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慈善公益举措,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多重服务。同时,借助慈善公益周的形式,积极宣传玉佛寺的快乐慈善理念,激发起更多的慈善爱心人士积极投入到社会慈善事业之中,从而营造出“人人向善,快乐慈善”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佛教慈善事业的崭新局面,为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人间佛教”的灵魂在于实践,实践“人间佛教”的主体,寺院首当其冲。都市寺院尽管只是寺院群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优越的经济能力、素质较高的信众队伍,在践行“人间佛教”的历史任务面前更是责无旁贷。在当前形势下,都市寺院如何发掘自己的现代价值?如何对玄奥艰深的佛教教理作出符合现代思维、现代语言习惯、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切实有效的新的诠释?如何解决与现代主流思想意识之间的对话、适应?如何实现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些都是都市寺院,同时也是整个佛教界,无可回避的来自社会与时代的挑战。作为都市寺院的一员,玉佛寺愿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