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书证初始例试补——∵以佛典语料为例∵

王光辉∵曾昭聪∵

在《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过程中,辞书编纂者非常重视引证,因为“引证的目的和作用,不仅为立目、立义作根据,证明该条词目、该种义项的客观存在;而且具有辅助释义,提供典范的用法,以及揭示词义的细微的感情色彩等作用。大型词典还可以借助丰富的书例以反映词语的历史发展线索,为研究词汇学、语义学提供资料和参考”∵[1]∵。《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其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2]∵。但“由于汉语历史悠久,古今著作极其繁富,要给每个字词的各个意义列举恰当的书例,已属不易;要举出最早出这个意义的书即‘始见书’之例,那困难就更大了。”[3]我们试着以中古佛经[4]为例,就一些条目进行补正,以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参考。(本文所引大藏经中的佛经均来自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藏》电子版,并复核纸质本。括号里的“T”指大藏经的册数,“P”指页数,“a、b、c”分别指上、中、下栏。经名及译者参考了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5])

1、悲楚

(1)时他国有犯罪者,国政杌其手足,截其鼻耳,败舡流之。罪人呼天相属,道士闻之怆然,悲楚曰:“彼何人哉?厥困尤甚。夫弘慈恕己、危命济群生之厄者,斯大士之业矣。”(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T03/P6/c11)

(2)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香熏干,地祇、海龙、国人并知。(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5,T03/P24/b14)

《汉语大词典》该条释义为:“哀伤凄楚”。所引书例为:清《再生缘》第二一回:“荒凉景况堪悲楚,感动了久抱凌云美少年。”是例过晚,应改为《六度集经》中的用例。

2、惨怒

(1)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相迎,我有所忘,道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客为奸。意忿,为之惨怒,颜色衰变,住厩中三日。昨于厩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乎?意解,颜色复故。”(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1,T4/P513/b29)

《汉语大词典》该条释义为:“悲痛愤怒。”所引书证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窦发女冢,棺启尸亡,前忿未蠲,倍益惨怒,复讼于官。”书证过晚。

3、谛听

(1)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悉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若水泡,覩世皆然,尔其思之。吾为尔说经,端心谛听,慎无忘也。”(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7,T03/P43/a13)

(2)佛叹曰:“善哉,善哉!鹙鹭子所问甚善。车匿累世功勋无量,尔等谛听,吾将说之。”(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8,T03/P44/b12)

(3)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4,T04/P217/a07)

(4)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咒愿有六德,汝等谛听,善思念之。”(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29,T2/P711/c26)

《汉语大词典》该条义项释义为:“注意地听,仔细听”。所引书证为: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是例过晚。

4、反问

(1)时有天子名光明幢,问文殊曰:“向者何定?……”文殊答曰:“天子于今反问我言,以何等定而遵修行,今乃兴起……”(西晋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卷2,T17/P763/a5)

(2)佛反问须菩提。问曰:“佛何以故不直答而反问须菩提?”答曰:“……故问,是故佛以须菩提所得证反问,汝得道时住四句中得证耶?”答言:“不也,我无所住而得漏尽。汝以无所住而心得解脱,当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不住四句而证实际,是故佛反问。”(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84,T259/P647/C19)

(3)佛言:“善哉善哉。族姓子,今发汝问者皆佛威神。我今反问汝,当一一报我,云何族姓子?……”答曰:“无也,世尊。”(姚秦竺佛念译《佛念菩萨璎珞经》卷6,T16/P50/a09)

(4)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为有非心心之性不?”善现反问舍利子言:“非心,心性若有若无,为可得不?”(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8,T7/P763/b07)

“反问”在中古佛经语料中使用极其频繁。在《朱子语类》中也有用例: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杨问‘以己’‘推己’之辨。先生反问:‘如何?’曰:‘以己,是自然底意思;推己,是反思底意思。’曰:“然。以己,是自然流出,如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推己,便有折转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

《汉语大词典》“反问”条义项一释义:“反过来对提问的人发问。”首例所引为:现代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你或者要说:这几万万人差不多都不读书。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你看不看见小茶馆里有人在听书?”此书证过晚,中古佛经已有用例。

5、怪愕

(1)尔时,大众见彼女人诸骨相拄,犹如苇舍,甚生怪愕。(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4,T04/P278/b17)

(2)如是三返,沙弥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处,叉手白师,请问其意。(后秦比丘道略集《杂譬喻经》卷1,T04/P535/c4)

(3)时薜室罗末拏天王,领诸无量眷属,因过其所,遂不能动,心大怪愕。我亦曾经处处游历,未曾有此。遂乃遥见善财童子在于树下。(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13,T24/P61/b12)

(4)恭父母怪愕,疑恭死,固审之。客曰:“儿无恙,但不须钱,故附归耳。”(唐慧详撰《弘赞法华传》卷10,T51/P43/b22)

《汉语大词典》该条释义为:“惊异,惊奇。”所引书证为: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吴兢传》:“今封事,谤木比也。使所言是,有益于国;使所言非,无累于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道路流传,相视怪愕。”例证过晚。

6、恍惚

(1)世荣若电,恍惚即灭,当觉非常,莫与愚并。崇修德操,六度妙行,吾今反居,后日必造子门,言竟忽然不现。(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6,T03/P37/b24)

(2)中饭之后,坐于讲堂,私共讲议:“人命致短,身安无几,当就后世。天人众物,无生不死。……”佛以天耳,遥闻诸比丘讲议非常无上之谈。世尊即起,至比丘所,就座而坐,曰:“属者何议?”长跪对曰:“属饭之后。共议人命恍惚不久,当就后世。”对如上说。(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8,T03/P49/b25)

在上例中“饭之后”与“饭之后”相对而文,“人命致短,身安无几,当就后世”与“人命恍惚不久,当就后世”而对,“恍惚”即“不久”、“致短”之意。

(3)念弥为诸弟子说经曰:“人命致短,恍惚无常,当弃此身就于后世,无生不死,焉得久长。……人命譬若天雨堕水,泡起即灭,命之流疾有甚于泡;人命譬若雷电恍惚,须臾即灭,命之流疾有甚雷电……(同上)

《汉语大词典》该条义项三释义为:“倏忽,瞬息之间”。所引书证为:南朝宋鲍照《代升天行》:“翩翻类回掌,恍忽似朝荣。”∵黄节补注引吕延济曰:“翩翻、怳惚,谓须臾间也。”例证应引用《六度集经》中例。

(4)王与夫人虽得相见,不说勤苦,各无怨心,如是言语,须臾之顷,恍惚如梦。王及夫人,自然还在本国中宫正殿上坐。(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T03/P7/a24)

《汉语大词典》该条义项5释义为:“仿佛;近似。”所引书证为:宋叶适《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张公行状》:“其树林岩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尘世。”《六度集经》中此例可以作为早期用例。

7、清真

(1)王终不还,必当市肉,以当其处,吾诡不止,王意清真,许终不违,会自割身肉,以当其重也……(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1,T3/P1/b12)

(2)昔有独母,为理家赁,守视田园……心存:“斯人绝欲弃邪,厥行清真。济四海饿人,不如少惠净戒真贤者。”(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3,T03/P14/a26)

《汉语大词典》“清真”条义项一释义:“纯真朴素”。所引书证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书证过晚。

8、森然

(1)处贫穷困,为商赁担。过水边饭,群乌众噪,商人心惧,森然毛竖,菩萨笑之。(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4,T03/P18/c22)

(2)王不信敬,亦谓偶然,又更浓泥而彻见炳然。王复更毁,故壁悉更缮改。后王疹疾,每若闭眼,辄见诸像,森然满目,于是方废居此。(唐湛然述《法华文句记》卷5,T34/P244/c6)

(3)其阿阇梨等在于观中,或身森然;或身汗出;或于梦中见吉祥事……(宋慈贤译《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4,T20/P924/a22)

《汉语大词典》“森然”条义项六释义:“因惊恐而毛发耸立貌。”首出书证为:清《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刚举步走了不远,只觉身后‘咈咈哧哧’,似有闻嗅之声,不觉头发森然直竖起来。”例证过晚。

9、杖楚

(1)王曰:“汝从何得斯宝乎?”道士深惟:“以状言之,即一国乌皆死矣;云盗得之,斯非佛弟子也。”默然受拷,杖楚千数,不怨王,不雠彼……(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5,T03/P28/a01)

(2)或见老者头白齿落,形体变异,覩之意悟曰:“吾后必然一心得禅。”或覩病者身心困痛,犹被杖楚。怅然悟曰:“吾后必然一心得禅。”……(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7,T03/P4/0a4)

(3)饮以葡萄酒,重醉无知。复其旧服,送着粗床。酒醒即寤,覩其陋室,贱衣如旧。百节皆痛,犹被杖楚。(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8,T03/P51/b8)

(4)贪着五欲,不乐涅槃。如鮀食蜜,乃至于死。不顾刍草,深着现乐,不观后过。如牛贪苗,不惧杖楚。驰骋周遍,二十五有。(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31,T12/P553/a4)

(5)虽起诸烦恼,终不深心作恶。虽加杖楚,终不夺命。不取他财,令其失命。是菩萨断一切不善法。(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93,T25/P713/b15)

《汉语大词典》该条释义:“以棍棒拷打”。书证首例为:宋范正敏《遯斋闲览·谐噱》:“柳冕秀才性多忌讳,应举而同辈与之语有犯‘落’字者,则忿然见于词色。仆夫误犯,辄加杖楚。常语‘安乐’为‘安康’。”书证过晚。

(作者王光辉: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曾昭聪: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3]陈增杰.∵汉语大辞典论集[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11页。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一卷前言。

[4]∵∵∵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大藏经刊行会,1974。

[5]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M].齐鲁书社,1980。

[6][宋]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90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