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玄鸟》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画殷商史事,史笔而有神话,处处不忘受命,正见其殷人是“率民以事神”。然而,诗又塑造了一个人神合一的英雄,“武王靡不胜”,表现了人的力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国家疆域千里,皆是人民所安居乐业的地方,由此为开端而拥有四海之地。以此来歌颂商王的恩德,更能体现商王亲民之效。这里是以民之所止影射商王之德,能内修明德以体恤下民,唯民命是从,为民情虑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朱熹集注: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

丘隅,指山边草木丰盛之处,鸟儿在这里生活,与人类的地域接近,才最容易找吃的。

历来争议的是这个“缗蛮”,朱子说是鸟鸣声,而《毛诗》作:“传云:‘绵蛮,小鸟貌。’”∵其实现在地方方言中一直也有这样的用法,可能这正是古语的遗留。陜西方言解,绵,毛绒绒的,蛮,小,可爱。方言中常用“蛮”来夸孩子可爱。

小鸟生活都有定处,何况人呢?所以夫子这样赞美鸟儿,说它们知道自己适合生存的居所并长守于此,人怎么能不如鸟儿呢?所以,君子须识时务,须有自知之明,须当机立断,须知止而守,正如《中庸》所言:“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穆穆:深厚广博的意思。于:叹词。缉:绵绵不息。熙:光明通达。敬止:所行无有不敬,而得其所止。

智慧深厚广博的文王啊!他的德性实在是绵绵不息,而光明通达。他的行止是无所不敬,无不合于至善之道。

仁,敬,孝,慈,信,这是五种德行。人在一生中不断地变换着角色,在一种角色的时候就要依照这个角色的要求来做事。在君位,就是当领导的时候,要守住自己的仁德,而做人下属的时候,要敬君敬业,为人子要守住孝道,为人父母要慈爱孩子,与朋友交往要守住诚信。这些本来是我们的性德中就圆满具足的。圣贤之性德,磊落正大,灵明显露。至诚于中,自然形仪发于外。仁,敬,孝,慈,信随之而立。于一切行止动静没有不合于中道至善的。

仁者爱人,能爱他人,其实正是爱己。不能自爱者,自然无所谓爱他人了。敬信他人,实是敬信于己。自己的父母尚不能知孝,而能够孝于他人父母,是没有这个道理的。诚于他人者,他人或不能诚于我,而我心独诚矣。因为他人有不诚,我意亦随之有不诚,乃先失己心,先失其诚了。所以人诚于我,我当以诚待之,人有不诚,我亦诚之。君子诚则明。不诚无物。

儒家说:能尽己本心者为忠。能推己及人,爱人如己者为恕。忠是忠于本我性德,而非忠于他人。自己之性德能明能忠,方能明他人之德,忠他人之事。所以,忠己是本,恕人是用。有忠才能有恕。不能尽己之忠,则不可言恕人之道。

人的言行有万端,其实无不是自我一性所发。一性圆明,十方平等。一性通达,而万行无碍。至善即一本,止一为正。《道德经》说:“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就是这个意思了。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夫子说:“当个好法官分清是非,这个我跟别人一样,但是,我所追求的是让人不争讼呀。”圣人教化之功,是使人民意气忠纯和睦相处,和谐无争自足自乐。而在面对争论时,夫子的处理方法也是顺应人情,因为无情则无人,无人则无天理,顺人就是顺天。

在这个有情世界,情往往是大于理的。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什么事情都是先讲情后讲理,先合情后合理才能情理交融,故说“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因为不合情,那时候的理没有人能听。

宋代刘敞在《公是先生弟子记》中说:“物谓之命,生谓之性,道谓之情。情者圣人所贵也,诗书礼乐所由作也,仁义忠信所由显也。五帝三王所以有其人民也。忘情者自以为达,悖情者自以为难,直情者自以为真。三者异趋同乱,不可以为王霸之民。”言情之重甚当。

所以,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分三步走: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再解决关系的问题,最后才分析是非曲直,解决问题。前两步不做,讲理是白浪费口舌,甚至只能起反作用。常听人说,“他都那样了还让我给他讲理。”也就是说,讲理谁都会讲,理谁都明白,关键是那个人要愿意明白。所以,先通情再达理,这才是知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