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的今天,客家地区却保持了相当完好的自然生存状态。这与客家人多半居山有关,但更多的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客家人就是在这片“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鳄鱼肆虐,瘴气熏人”的恶劣环境中孕育壮大。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客家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生态意识。这些意识使客家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友好共处、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生态的良好适应。

客家聚落与生态因子的调适

客家聚落的选址是在综合考量水源、土地、地势、地质、生物资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基础上确定的,即根据多个生态因子的组合在不同的地、不同的方向营造不同的宜人居住环境。

客家聚落与地形

由于历史原因,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都是山区或丘陵,房屋选址时注意与山水地形相适应,规避自然因素对生存环境的威胁,以保证居住在宅子里的人各方面都顺心如意。

客家聚落的选址,既要求后山的山势连绵不断、蜿蜒起伏,前面开阔,四周有山环绕;还要求有平静环绕的水。

水口

常常是三向环山仅留有一个出水口的壶形山村的咽喉要地。客家村落几乎都有水口,是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客家出水口一般都有风水林守护着,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一些村庄的水口,至今还能看到遮天蔽日的大榕树,几个人合抱不过,至少也有几百年了。水口立“公王”、“土地”是给风水林添些神秘色彩。

风水林

在客家地区许多村落的后山上往往种有高大的树林,树还常常种在水口两边,还通过建屋桥来改变水口。这些与水有关的对村落小环境的改造,既有风水的原因,也有改善村落生态环境的作用,使村落在形态上完整,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而有生机。

建筑与地形精妙结合——奎聚楼

位于湖坑镇洪坑村的奎聚楼,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几分布达拉宫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后面的山脊连成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就是“虎头”,楼前围墻上有两个窗子,仿佛虎眼。

这座建于1834年的土楼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现在还有24户107人居住其中。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说“魁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奎聚楼“猛虎下山”地形

奎聚楼“猛虎下山”地形

客家建筑的方向观

客家人的住宅如果临山,一定要坐高向低。我们知道,客家土楼大多是建筑在山坡上的,坐北向南、坐高向低己经成为一个定式。大量的各式土楼,特别是圆楼都是遵守这一定式的。每座圆楼的中心是祖堂,祖堂就是中轴,而这个中轴是南北朝向的。一切都在围绕着这个中心运转。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每座圆土楼对居住者而言,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一个独立于外界的,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我中心”世界。这种强烈的方向观,在其他山区和民族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至少远远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样的深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