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巖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二)

第六则∵日日是好日之上

请大家留意,这里少了一则前面都有的垂示,若细心看上下文的联接处,就会发现这则公案的垂示是放在上则颂古的最后。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说了“百花春至为谁开?’可谓豁天户牖……”,这么一段可以作为第六则的垂示看。

“举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后道将一句来。’”大家能够下转语吗?有没有人能够对云门祖师的这句话下下转语?没有啊,当时也没有人能够下语,于是云门祖师只好自言自语,“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现在很多人都把“日日是好日”这一句作为一个“口头禅”了。今天办事吉不吉利?“管它的,日日是好日嘛。”今天奠基怎么样?今天假日怎么样?今天开张怎么样?今天打官司怎么样?需不需要翻翻黄历?请请风水先生,八字先生来看一看?“哎,不用,日日是好日嘛。”当然,若能够直下承当这个事,还是了不起。但是,云门祖师下这么一个转语,和前面的这一句怎么理解?明建法师,你来说一说“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后道将一句来。”你怎么下转语?能下转语吗?

如果我来说的话,我就对云门祖师不客气地说了:“十五日以前,你问我就答了。十五日以后,那就十五日以后你问我的时候我再答。”你现在问我十五日以前,十五日已经过去了,不该我回答啊;“十五日以后”,十五日以后也没来,也不该我答话嘛。因为老祖师的这些语句,它本身就是一个“金刚圈”。大家想一想,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去答这个话?揭底来说,这样的问题就是蒙人的话。蒙人的话,有的人就不懂,因为这个是时空大挪移。看了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时空大挪移,那个时空都给你弄到一边儿去了,你怎么答话?完全傻了,晕在这个语句之中,你怎么去答话?解铃还须系铃人,云门祖师只好自己来回答。下面就介绍云门祖师悟道因缘,云门寺的师父对这则公案大家都是很熟的。

“云门初参睦州,州旋机电转,直是难凑泊,寻常接人,才跨门,便搊住云:道!道!拟议不来,便推出云:秦时(车+度)轹鉆。”你看云门祖师怎么样参的?睦州老和尚又是怎么样的?跟咱们老和尚的风格是同是异?任何人去参睦州老和尚,睦州老和尚就一把抓住:“道!道!”如果我们去参遇到这个情境,你会是什么一种感觉?大家知道睦州老和尚可是云门祖师的师父,也是临济的师父,临济大师不是他还没法开悟呢!大家想一想这是何等样的人?

这么一种当机,若平常家风没有那么紧,如果谁走过来就一把扭住:“道,道!”说什么呢?又没下题目,就像刚才说的,今天给大家下一道论文,明天交卷,什么论文题目也不说,也不真的要求大家交答卷。但是这个就比前面还更厉害——又不给你题目,马上要你说出来,你想一想,天下有这么怪的事儿吗?禅宗才有这么怪的事儿,让你面对这样的状态,却说不出话来。

如很多人到方丈寮那儿拜见老和尚的时候,老和尚眼睛一瞪,扭过头来问:“干什么的?”就这么一句话,很多人就傻了,本来想礼拜老和尚,有的人是来求法的……特别是新来的,没有在常住在云门寺,或与老和尚的因缘很浅淡的,就这么一句话,就把别人弄晕了,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那个脑袋里边儿都“嗡嗡嗡嗡”的,冒若干个念头出来,就是不敢把一个话语递上去,呈上去。就跟这儿一样,“拟议不来,便推出。”就把这些求道的、论道的人推出门外,毫不客气。

咱们老和尚到是很少把别人推出去,他不欢喜的时候,转身就回到他那个厨房门里去,有的人如果跟上去,他“啪”的一下把那个门关上,用很大的劲,门都好像要给他弄坏一样,吓得别人一身冷汗。这样的禅机,又有几个会呢?大家都慕名而来,佛源老和尚是虚云老和尚下硕果仅存的这个几位菩萨了,天南海北的都想来亲近,但是这个老和尚又最难亲近,他不像其他的,本老还可以:“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他要加持你。但是我们老和尚从来不这样加持。如果有机会到净慧老和尚那里,他会给你讲佛法、讲禅、讲规矩,给你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咱们老和尚可是不讲理的老和尚,不管那么多。恰恰就是不管那么多,你看睦州老和尚这个作风就是这样的。我们怎样去用我们的心,去领会老和尚这个心,把云门禅的这么一个宗风,能够承继下来,传播下去。所以我们说在学《碧巖录》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有这样的愿力啊!

当睦州老和尚把这些来问的这些学人,一把推出门外的时候,他老人家也只有一句话,也是他的口头禅:“秦时(车+度)轹鉆。”就这么一句话,什么呢?这里有注解,什么叫“(车+度)轹鉆”呢?就是车拉的,使之转动鉆物的大鉆。古代的时候打井,打井的时候要用铁鉆头,要是铁鉆头要用鎯头去敲的话,这个力也敲不下去,只有慢慢的转动,用马牵着它转,用车把它固定下来这样鉆。秦代(车+度)轹鉆,一般丢过了用过了就不用了。你们来问佛问法,都是没用的事儿。

就像《庄子》里说,孔夫子去见老子,把他编的六经推荐给老子,托老子把六经收进皇家图书馆里——老子是馆长嘛!老子问他:“你这是什么东西啊?”“这是先王典籍。”老子就问:“先王还在不在呢?”“先王不在了。”于是老子就说:“你说的这《四书五经》都是先王的陈迹了。”什么叫“先王的陈迹”呢?先王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路途中了,你只看到他们留下的脚印。古人走过的脚印,扔下的几双破草鞋,你把它拿着当宝贝。这个也应了《金刚经》的那句话:“佛所说法,常以筏喻法,法且当舍,何况非法。”

说到这,云门祖师参睦州的公案就出现了。“云门凡去见,至第三回,才敲门,州云:‘谁?’门云:‘文偃。’才开门,便跳入,州搊住云:‘道!道!’门拟议,便被推出门,一足在门阃内,被州急合门,拶折云门脚,门忍痛作声,忽然大悟。”

当然,我们云门寺的这方南汉碑上也是记得清清楚楚的,云门祖师到了睦州老和尚那去参学,第一次去敲门,睦州老和尚就问:“谁啊?”他说:“文偃。”“来干什么呢?”“来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把门打开一条缝,看了他一眼“啪”把门关上了,像咱们的老和尚一样的,那是很厉害的。云门祖师不死心,第二次又去敲门,老和尚把门打开一条缝“谁啊?”“我是文偃。”“啪”又把门关上了。

第三次云门祖师就学乖了,又去敲门,老和尚刚把门打开,他就把一只脚放进去,这下你就关不了门了吧。老和尚问:“谁啊?”“文偃。”“啪”一下子就把门关上,弄得“拶折云门脚”,睦州老和尚那个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还有这么大的气力,那可不得了。《五灯会元》中记的那个“睦州陈尊宿”,黄巢的部队攻取睦州的时候,睦州老和尚编了一双大草鞋,那个大草鞋有几丈高。黄巢也是个大力士,是一代英雄。结果他要去挑这个草鞋,挑不动,就叹了一口气说:“睦州有圣人啊”。就不敢去攻睦州城,睦州老和尚就用一双草鞋救了全睦州百姓的性命,想想他老人家的力气有多大?

现在咱们老和尚八十多岁了,尽管腿摔折了,大家试一试他的这个手上的棒头的劲。就像前一年那个饭头明云师,跪在方丈门口。那个时候明建法师也在这儿,老和尚刚跨出方丈大门,看见饭头跪在那儿,老和尚就用拄杖挑了他一下:“干什么?”他跪在那儿不吭声。老和尚再挑他一下,他还是不吭声,老和尚一棒子就敲在他头上,那血“呼”地喷一尺多高,棒子也打折了,当时来起师、明建师都在场。后来当家师也来了,明向大和尚也来了,赶快把他弄到医务室去包扎,那个时候他脑袋一下就清醒了——大家都知道,明云师是用功过猛引起的毛病,亏了老和尚一棒子把他救了。

老和尚的棒子,就像净慧老和尚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云门寺秋收,打谷子用的是拌桶,不是像现在用机器。那个拌桶,净慧老和尚他们两个人都扛不动,老和尚一个人扛在肩上可以开跑,你想想他这个劲。谁去试一试那个门,厨房那扇门不行,试试方丈那扇门。古代的那个门很结实,你试一试老和尚那个力,可能真要把人的那腿骨弄断。

“拶折云门脚”,就在这个时候,云门祖师“忍痛作声”——他虽然忍住痛,但是还是∵“哇”的一声叫了出来,就这么一声,云门祖师忽然大悟。大家想一想,百丈祖师开悟怎么回事?马祖出其不意的抓住他鼻子狠狠一扭,百丈“负痛失声”,马祖说:“又道飞过去了?”百丈于是言下大悟。我们也试一试,我们互相打架,那个可不是好玩的,这就犯了寺庙的规矩,要迁单的。但是怎样把自己憋在这么一个开悟的机关里面,也就是虚云老和尚说的“功夫要落堂”。如果你功夫不“落堂”,一切对你没用的,一定要这样。

所以后来云门祖师的“语脉接人,一摸脱出睦州。”说云门祖师他接人的风格,真的是有临济的风格,有睦州的风格,也是有德山祖师的风格,还不完全是雪峰祖师的风格。所以云门有王者气,有云门天子禅的威风,这不是浪得虚名,并不是别人奉承两句你就是云门天子禅了,这是根据他的风格,根据他接人的这么一种霸气——王者之气,才赢得“云门天子”这么一种称号。

“后(来云门祖师)于陈操尚书宅,住三年。”住三年干嘛呢?住三年就在睦州老和尚那儿练禅。因为陈操尚书也是睦州老和尚的徒弟,到睦州老和尚那儿去方便。睦州老和尚自己好像没有收徒弟,在《五灯会元》里就列了一个徒弟,就是陈操尚书这个当官的,当时是睦州的刺使,相当于今天韶关市长这么一个角色。他在陈操尚书的宅子里住了三年,因为睦州老和尚就只有那么一间房,以打草鞋为生。他晚年的时候就没有住寺庙,就在自己家里——因为他老妈活了一百多岁,他八、九十岁还以打草鞋为生,供养他的老妈尽孝道。

但他也没有脱下僧装,在家里一样的接待四方参学的人。

三年以后,“睦州指往雪峰处去,至彼,出众便问:‘如何是佛?’峰云:‘莫寐语。’云门便礼拜,一住三年。”在《云门祖师广录》里,这则公案更精彩。云门祖师到了雪峰庄,先住在下边,看见有一个出家师父正準备上山,他先不上山,他让那位僧人带一则话给堂上大和尚。带什么话呢?他说:“明天你上山进了庙,见到雪峰老和尚上堂的时候,你就站出来,双手叉腰,说:‘老和尚,你为什么不把脖子上的枷锁放下?’”这位师父第二天上了山,进到庙里,就把云门祖师教他的这个话当着雪峰祖师说了。

当时雪峰祖师吃了一惊,马上从法座上跳下来,抓住他说:“道!道!”那僧一下慌了神儿了,他只知道云门祖师教的那一句,不知道后边的变化,只有一招,没有第二招、第三招。雪峰祖师一下把他推在一边,“这句话不是你的,是谁教你这样说的?”那个人说:“就是我说的嘛。”雪峰祖师说:“你还敢嘴硬,明明不是你的,你还敢来骗我。僧值师拿绳索来,把他捆了。”这个人就吓软了,招供了:“的确不是我的,是山下一个后生教我这么说的。”雪峰祖师说“大家打鼓,迎接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上山。”你看,这个就是雪峰祖师的眼光,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至彼,出众便问:‘如何是佛?’峰云:‘莫寐语。’云门便礼拜,一住三年。”《灯录》的记载与这里有点差别,《灯录》的记载是,当时雪峰问云门:你是什么因缘到这儿来的?云门祖师马上礼拜。这个就叫规矩,这个就是应机。因为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说话的份儿,云门祖师见雪峰祖师,他的话头一天就托人带上去了,雪峰祖师也说了这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还需要说话吗?他就不需要说话了。

“一住三年,雪峰一日问:‘子见处如何?’门云:‘某甲见处,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谁敢这样说话?雪峰祖师问他:你的见地到底怎么样?你如实道来。平常人可能会说:我很差劲啊,我还在因位之中啊,我还要继续学一学,继续修,跟着师父学,跟着师父修,基本上会这样说话。但是云门祖师就敢说:我的见处,从佛祖以来,与历代祖师,历代佛菩萨没有一点差别。这就是王者气,这就是天子气。当然,很多外面的人来都说,云门寺的师父们一个个都是泥少石头多,硬得不得了。

云门寺的确是藏龙卧虎的,很多师父都很厉害。为什么呢?外面的人没有云门寺常住的福分,哪见过老和尚这么一种风格和多年言传身教的影响。老和尚虽然没有经常开堂说法,毕竟禅七还打过多次,老和尚的棒子在云门寺多年来一直敲打着的。所以云门寺的师父们也受到老和尚的作风的影响,骨子里面也有云门山的这么一个气。这种气在其它地方确就少得多。下面又说:

“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又云:‘我首座牧牛也。’复云:‘我首座行脚也。’忽一日令撞钟:‘三门前接首座!’众皆讶之,云门果至,便请入首座寮,解包。”要知道,咱们云门祖师可真的有来历,为什么有来历?第一个,他见道的师父是睦州老和尚,而且在睦州老和尚那儿学了三年,亲承指教;第二位师父雪峰祖师,是德山老和尚这一脉传下来的。第三位师父是灵树祖师。

灵树和尚何许人也?灵树是大安和尚的徒弟。大安和尚何许人也?大安和尚是百丈祖师的徒弟。沩山老和尚建沩山,呆了五年没有人来,百丈祖师才派大安带了十多位百丈山的人到沩山去,帮助沩山教化。有了这么十几位生力军,沩山那个地方才开田接众,才建成寺庙,才把沩山的道场真正的建立起来。沩山圆寂以后,大安是沩山的第二任住持。等他住持期满以后,他又跑到了福建,在福建住下。他的徒弟在广东有灵树和尚,在四川有“神照大师”,是被蜀王封为“神照大师”的,也非常了不起。云门祖师在灵树这儿住了八年,住了时间是最长的。所以黄檗临济这边的禅法他熟,德山雪峰这边的禅法他也熟,百丈沩山这边的禅法云门祖师也熟。如果要用现在接法的程序来说,可以说临济,德山,乃至于沩仰的禅法,云门祖师都有了,他是集诸方之所长啊!

灵树很了得,“灵树号‘知圣禅师’,过去未来事皆预知。”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三位这样的人物,第一就是东晋的佛图澄,是西域过来的,他神通广大,预知告兇。那后面这位,就是咱们知道的济公***,但济公***神话的成份、民间传说的成份多,《高僧传》和《灯录》里并没有他神通的记载。灵树老和尚有神通,《高僧传》里是有记载的,《灯录》里也是记载的,他的确是能知过去未来,不然他不会受到南汉王的礼敬,把他奉为神明而加以供养。在这里,云门祖师出生、牧牛——开悟及保任、行脚这一切,似乎都在灵树大师神通的关注中,也不知他们过去有什么样的因缘。

有一次,“广主刘王将兴兵。”兴兵干什么呢?那个时候,两广的桂林、柳州一带,被湖南的军阀占据着。这是岭南天然屏障,不能被北方的侵入,他没有安全感。他要去把那个地方收回来,保持岭南的一种完整,完整他才安全。也可能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当时的静海节度使分裂出去了。但南汉王不知道这一仗打下去是吉是兇?于是亲自从广州跑到韶关,见了灵树老和尚,“请师决臧否。”到底行不行,请老和尚给我打打卦,给我开示开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