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巖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七)

第十则∵∵睦州掠虚汉

“垂示云: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所以道:若向上转去,直得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普皆饮气吞声;若向下转去,醯鸡蠛蠓,蠢动含灵,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万仞。倘或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有条攀条,无条攀例。试举看:”

我们对这段垂示又该怎么理解?什么“是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我们前面讲过药山祖师在参石头老和尚的时候,石头老和尚就说:“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你作么生会?”我们这个心经常都是滴溜溜的转,为什么?一会喜欢这个,一会喜欢那个;一会这个是好的,一会那个是坏的,老是在拣择分别之中。我们的思维不入善就入恶,不入是就入非,不攀缘过去,就攀缘未来,这个是我们凡夫的。但是,祖师们、菩萨们,他们随病施药,教化临时,他们也是不拘一处。法是活的,不是死,就象一个大夫看病,就一个病来说,他具体分析。同样是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饮食感冒,各种各样的。根据各人的身体状况,强弱、老幼、男女,种种差别。同一个病,人不一样,下药的轻重,多少,处方的君臣佐使都会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般若是活的,不是死的。学修佛法,我们都要立在般若上,禅宗更是活法,不是死法。因为我们的心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什么叫“论战”?宗师相见,大家在一起,要商量,要相互勘检;师家接引学生,学生来看老师,临济宗的宾主之间见面,要互相勘检。你的修行,你的见地,到底落在什么处?有什么高明之处,有什么不一样之处。所以,要论战的话,那就一定要“立在转处”。

什么叫转处?“无位真人”嘛,无具体的方位。你有具体的方位了,象中观里面的,“只破不立”,你去立论,你就完了。你立论,你说有,我就说非有;你说空,我说不空。你只要立一个目标,他就有下手处来反驳你。为什么呢?我们的心就是一个魔术师,是一个工巧儿。要说一个东西是对的,我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说这个东西是对的;我要说它是错的,也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它是错的。都有充足的证据,而且论证严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这在哲学里面叫二律背反。比如说时间是无限的,对不对?对。但我也说时间是有限的,你说对不对呢?时间是无穷无尽,你怎么能说时间是有限的呢?当然有限啊!现在是过去的终结点,又是未来的起点。什么都离不开当下,离不开现在。现在就是个魔术师,他就可以操控现在、过去、未来。把过去变成未来,把未来变成过去,所以我们这个心就要立在转处。

《易经》里面有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它根据变,要立在一个“变”的这么一个基础上。如果我们以死死的、不变的这么一个眼光来看待事的话呢,我们就落在句下,死在言下,就成了教条主义,知见障、所知障等等这些就来了,所以说要转。禅宗里面,活眼活法是什么?为什么讲杀人刀,讲活人剑?这个活人剑就是要转。想一想,我们这个心转不动了,你想多痛苦的一件事。我经常用广州、北京的交通来做比喻,高速公路应通达无碍,无量的车可以在那通行,来来去去,来去自在。如果有一台车坏在那了,一塞车,那么整个公路就瘫了。我们的心实际上也是一个高速公路,无碍净光嘛,它思维的速度,运行的速度,可以让无量的法义在我们心里面遨游,来去自在。所以才有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境界。

无碍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无碍的,但是一个念头盯住我了,烦恼盯住了我了,或者我有一个知见盯住了我了,这个心就就障住了。哪怕是真理积滞在你心里,就如同是高速公路上放着一台车,哪怕这台车是宝马、是奔驰,只要它在公路里面不动了,公路就塞车了。所以佛教里有说:“金屑虽贵,入眼成翳”——哪怕黄金,哪怕是宝石这些珍贵的东西。如果放在眼睛里面,你的眼睛就没有作用了,失去作用了。

心也是这样,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流通无碍。我们就一定不能让我们的心被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给障住了。不为烦恼所障,也不为真理所障,对不对?我们虽有这样的知,那样的见,但不能让它把心给障了。只有让我们这个心真正的空、空、空、空、空…空到尽头,一点障碍都没有了,那么万法就可以在我们心中自由的来往。空并不坏万法,因为空,万法才可以在我们心里面来来去去,什么样的法我们都可以把它装进来。装进来了,它又可以不让我执着,又不让我死在一个具体的事相上。

佛经里经常都在说心如虚空,但心又含有万法。万法和虚空是什么样的关系?虚空是我们的体,万法是我们的用。万法来来去去,今天这个东西好,我就用一下,用了就放下。其它的法来了,我也玩一玩,用一用。这就多好呢!你只有到这个份上,你才能够谈得上“立在转处”,转处就是无碍。

“所以道:若向上转去,直得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普皆饮气吞声。”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胸量,如果达到这样的状态,就庆贺平生了。所以要善于去转,一个螺旋放在地下,一鞭子抽过去,它就转开了。你不抽它,它就倒着不动。鞭子抽得越有力量,它转的速度越快,它就能得定,象静止一样的立在那里。没有力量,它就不转动,不转动,那就躺下了,就是一个死东西,就没有灵气了。“向上转去”,为什么要“向上转去”呢?因为众生心和圣贤的心实际上是平等无二的。我们怎样从凡夫上升到圣贤,这是一个学修的过程,要向上转。你向上转,达到了华严宗里的事事无碍境界,那么就是释迦老佛爷来了,弥勒菩萨来了,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来了,“普皆饮气吞声”。这个饮气吞声,实际上是赞叹。因为他无话可说,“你好了,我们不再指导你了。”

如黄檗祖师在《传心法要》里说的:“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没有烦恼了,没有病了,我就不需要吃药了嘛。∵“饮气吞声”——在禅宗里,经常正话反说。为什么要正话反说呢?提高参禅人的意气。因为参禅的人是大英雄、大豪杰,是最不得了的人,他才有这个胆量去参禅。为什么呢?禅宗是减法,要把身上的一切东西减减减,减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一无所有,要有这个勇气才,行。平常我们说:“舍、舍、舍……。”你舍得吗?我所有的东西,你舍得吗?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我的金钱、我的眷属,你都舍不得,何况还有伟大的佛法。

还别说禅宗,在中观里面,都要把这个给破掉。以大家最熟悉的《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它把这个六根、六识、十八界,把五蕴、四圣谛、三法印统统都给你破掉、都给你放下,这是就是中观的法。禅宗呢?凡有落处,皆非菩提。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品尝到真正佛法的滋味。不然你就永远是知见上。我说我能背佛经,你再会背佛经,你还有录音机会背吗?我们用录音机好好的录下来,你看它多重视啊,它又从不打妄想,老老实实在那里唱诵、念经,但它毕竟是个机器,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转”字的妙用。

“如向下转去,那么就醯鸡蠛蠓,蠢动含灵,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万仞。”什么向下转去?圣贤就要向下转,凡人就要向上转。我们是凡夫,我们还在因位之中,我们就要向上。向下转,只有上面的才谈得上向下转。地狱的人还能再往下吗?对不对?我是凡人,是六道众生,你还没资格向下转呢!向下转是上面的人,圣贤位的人才能向下转,向下转就是普渡众生,也是万法平等。

这里面说“醯鸡蠛蠓,蠢动含灵”。“醯鸡蠛蠓”在云门寺太普遍了。我们每一个寮房里面,只要晚上一开灯,各种小虫子就来了,弄得很麻烦。把它消灭掉吗,又不能杀生;不消灭掉,它又来骚扰你。但是你向下转的时候,山河国土,无量众生,有情无情,悉皆是佛的化身啊!都是佛的法身啊!而且都在大放光明。所以在禅宗公案里面有“无情说法”这么一则公案。一切生灵、乃至墻壁瓦砾都在宣说佛法;水鸟林木都在宣说佛法,都在大放光明。但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听不见?因为我们是凡夫。如果你是菩萨向下转,你就能看得见。无量众生蠢动含灵,它们都一一大放光明,一一壁立万仞。都了不得!

但这里话锋一转,“倘或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他是有针对的,因为有个下,才有个上;因为有个下,才说上,这是有个对比的。那么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呢?我们说要行中道,不上不下就是中道。我们如果无上无下,上下不二,前后不二,两边三际断,你说怎么商量?那可是言语道断里的风光啊!当然,祖师在评唱的时候,意气风发:“有条攀条,无条攀例。“这是当时的行话,有规矩就按规矩办。没有规矩,没有案例,我就给你举个案例给大家看一看。举的什么呢?

“举睦州道:‘近离甚处?’僧便喝。州云:‘老僧被汝一喝。’僧又喝。州云:‘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僧无语,州便打云:‘这掠虚头汉。’”

这个公案很精彩,我在写《云门宗史话》的时候,也把这一条用上去了。云门祖师可是睦州老和尚带出来的。我们是云门的子孙,我们就要怀念云门祖师的那几位师父。这些前辈善知识与云门祖师有关的公案,我们都可以细细的咀嚼一番。睦州老和尚以前住寺庙,到了晚年,他就不住寺庙了。因为他的母亲活的岁数大,他八十几岁,他妈一百多岁,他还要供养他母亲,他毕竟是出家人,又没有儿女,就他一个,于是打草鞋卖,来供养他的老母亲。但是,他名头在外,都知道他是黄檗祖师会下的首座,是临济大师的接引菩萨、接引佛啊!不得了。所以,很多人都去参他。

你到了他那里,他常用的接人的语句就是:“近离甚处?”象我们到方丈寮里,你看老和尚对来来去去的人,经常这样问:“什么地方来的啊?”百分之八十的都是这个话,剩下的呢?“来干什么啊?”到方丈寮里,老和尚就这两句。看见生人,就:“什么地方来的啊?”看见熟的,就:“来干什么啊?”那么,怎样理解这个话?我们看这个公案:“近离什么处?”你看括弧里面是“探竿影草”,他要试你的虚实,要辨你的来历。就象到一个部门里去,保安见来了一个陌生人,他就要查问你的来历。在寺庙里,对新来的人一样的要查清来历,你到客堂里面去挂单,你是居士,就要把归依证,身份证拿来登记一下;你是来挂单的比丘,就要看的戒牒。不能是什么都没有,就随便到客堂挂单了,那是不行的。

“近离甚处?”这个问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就看你怎么答话。“僧便喝。”大家都知道德山棒,临济喝。这个“喝”是临济祖师的发明。当然,以前在马祖也喝过,云门祖师后来也经常喝。“喝”这么一声,睦州老和尚就是知道他的来历,是临济那边的来了,是学临济禅法的人。但是,他那一“喝”,就把对象搞错了。因为临济祖师都算是睦州老和尚的半个徒弟,临济祖师的大彻大悟,都离不开睦州老和尚,这个就叫“关爷面前舞大刀”、班门弄斧,找错庙门了。睦州老和尚早知道你这一喝的份量,他就说:“老僧被你一喝。”一般人一喝,你莫测深浅。如果我们被别人大喝一声,“哦!利害,禅宗里面的临济喝啊!高深莫测,不得了,了不得!”但遇见了睦州老和尚,就象一个老师看小孩玩游戏样的——你还会玩这个,“老僧被你一喝。”

但这个来参访的师父不知利害,他又喝。这又喝不得了,他有勇气啊!他未必不知道睦州老和尚是临济的大师兄,乃至说是师叔都可以这样说的,他的年岁比临济起码要大二、三十岁。他又喝,有这个胆量,也就是说底气十足。但是遇见了睦州老和尚这个牛板筋,就定定的把他看住。“一喝了,二喝了,那么三喝四喝以后你又干嘛呢?”“僧无语”,这下就山穷水尽了。他只有这个伎俩,只有这个本事。既然是这样,睦州老和尚拿起棒子就打,并且说:“这掠虚头汉!”

什么叫“掠虚头汉”?不是自己本分流露出来的,就象现在电视中的模仿秀之类的,刘德华唱歌唱得好,年轻人、小孩就装着刘德华的样,唱刘德华的歌,看谁模仿得更象。一些小女生打扮成明星的模样,唱明星唱的歌,但是毕竟不是明星啊。我们经常看一些电视剧,演毛泽东的,演邓小平的那几位造型演员,他们演戏像不像呢?像。是不是呢?不是啊!你演毛泽东的,你不是毛泽东。你演邓小平的,你不是邓小平。就包括演虚云老和尚的电视剧的演员,他是个很棒的演员。尽管你很棒,但毕竟不是虚云老和尚嘛。但无论你怎么化装,无论你怎么模仿,你毕竟不是。所以,下面的评唱就很精彩了:

“大凡扶竖宗教,须是有本分宗师眼目,有本分宗师作用。”这个就点到血脉上去了。我们要竖扶宗教,我们说现在要荷担如来家业,要把佛教的负责在二十一世纪担当下去,象我们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开创的这么一个事业,我们要继承下去,一代一代的薪火相继。那么你凭什么本钱呢?你有什么力量呢?这就必须是有本分宗师的眼目,而且不是徒有虚名的。不是靠有名,有地位,有钱,不是靠这个的。靠这个是把佛教扶不起来的。道在得人,茍非其人,道不虚行。有些寺庙,在历史上有一位祖师出世,有一真修行的人出世,那个寺庙一定兴旺,一定发达。不论你再大的道场,再好的香火,如果是没有修行人,没有真正的修行人,那个香火很快就会冷落下去。

为什么呢?众生是礼敬佛的,是礼敬有修行人的。如果你这个寺庙没有修行,里面的师父没有修行,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当然,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老佛爷的面子上,还是要给寺庙敬点香,送点供养。但是,你要把如来家业挑起来,那么必须是“有本分宗师的眼目,有本分宗的作用。”眼目,就是我们的心量,我们的体,我们要悟到实体,悟到实处。有体必然有用,就如有灯必然有光一样。有灯,这个灯不亮,那么这个灯就有问题。你说你明心见性了,大彻大悟了。但没有担当家业、教化众生的作用也不行啊,你是骗人的。所以,这个方面,他是形如影随身,不离分毫。

“睦州机锋,如闪电相似,爱勘座主,寻常出一言半句,似个荆棘丛相似,着脚手不得。”睦州老和尚在睦州城里面,当然也受到了地方长官的尊敬、供养。只不过他老人的脾气很倔,他不受供养,来供养的门都进不了。不管你是当大官的来,还是当财主的来,他就是打草鞋卖一点小钱,每天有两餐稀粥也就过了。屋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就是三个砖头、一口小锅、一个蒲团,就是这样过日子。他需要什么?也不需要供养,不需要钱财,也不需要名望。但是,恰恰是这样的道人,来参学的人就多。他老人家脾气也怪,他机锋厉害,经常爱勘座主,什么叫座主?就是讲经的法师。在以前,比如华严经的,就叫华严座主;讲法华经的,就叫法华座主;讲金刚经的,就叫金刚座主。那些专通一门经,或一门论的统称座主。因为老和尚是禅宗的风格,看见这些搞佛教理论的、咀嚼文字的,他就要接引他。

接引的时候,“寻常出一言半句,似个荆棘丛。”就像弄了一个布满刺的荆棘丛,让你进出不得。比如六祖的弟子南阳慧忠国师被请进皇宫,遇见了一个学中观的供奉在皇上面前摆谱,“啊!你是六祖大师的徒弟,你们禅宗不得了。好,你立义,我来破。”中观就是专门破别人立义嘛,忠国师说:“好,我就立义,你来破。”当着皇帝面前,学中观的这位供奉就说:“那请禅师立义。”忠国师说:“立义竟。”∵立义竟是什么意思?这位供奉找不到下手处,你怎么破?他立义竟,他立了什么东西,你不知道。就是这个立义竟,一切法全在其中,你怎么破?铜墻铁壁一样,你进去不了。有如虚空一样,你捉不到攻击的目标,你怎么去破?

所以睦州老和尚也是这样,使别人做不了手脚。他“才见僧来,便道:‘见成公案,放尔三十棒。’”你怎么回答?给你三十棒,没头没脑的,别人见了,以为他神经病一样。你怎么去理解这样的话头?没法理解。“又见僧云:‘上座。’僧回首,州云:‘担板汉!’”平白无故的见了一个过路的师父,就叫别人一声。“∵担板汉”是什么呢?是卖力气、做苦力的。象我们云门寺有句口头禅,从老和尚那里叫出来的——“业障鬼”,大家也经常自谦为“业障鬼”,这跟“担板汉”差不多是一个意思。那么,忽然有人这样莫名其妙给你冒一句话的时候,你怎么去料理呢?你接招还是不接招?很多人可能看他一眼,也不接招就溜之大吉。这个老比丘,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不能去惹,这是个了不得的混世魔王,离他远一点。不认识的,以为他神经病。但是,在唐代禅风很盛的情况下,大家对机锋转语都很熟悉的情况下,很多人也愿意来碰。“你给我下这么一个语,我就要给你较一较劲。”

下边继续举例,“又示众云:‘未有个入头处,须得个入头处。既得个入头处,不得辜负老僧。’”在《五灯会元》里面记载他还有一个徒弟,听了这话就说:“怎敢辜负和尚!”刚把这句话说完,就挨了一棒:“早是辜负了也!”你早就辜负了,你说这个话,你就辜负了,没上路啊!“睦州为人多如此。”睦州平常接待来来去去的禅客,接待向他参学的人,经常把这些语言,就象我们现在丢手榴弹一样,∵“嘣”给你甩过去,炸得你魂飞魄散,不知所以。下面,圆悟祖师书归正传,就来评唱这则公案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