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普门示现∵

一、普开无量法门

普门,是观音菩萨别名,意思是普开佛门,引度一切缘人,这显示观世音菩萨利他行门之广大,深入九法界普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诚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六说:「一门之中,具于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门法界故。」[1]

普门示现是说菩萨神通自在,现种种身,开无量法门,使众生得觉悟。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之简称,译为「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为十法界之一。这觉有情之意义,可分为自利、利他、自他两利。「觉有情」的自利是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修行目的为度众生∵,所以自利之后才能利他。利他是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将自己所悟之真理,教化一切众生而得到觉悟,达到利他功行。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两类。「有情众生」是指有情识之生物,近指六道中众生,远赅九法界的众生,如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人、饿鬼、畜生、阿修罗等。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或「无情」。而有情又分觉悟和迷惑两类。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痴众生;觉悟的有情,是已证果的三乘圣人,所以名唤「觉」∵。可觉悟程度还未圆满,还有些微烦恼未除,因而名「有情」,合起来称「觉有情」。菩萨不但要「自觉」,还要「觉他」。声闻,缘觉虽也具自觉,但无觉他∵,不能称菩萨。「觉有情」的「自他两利」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盖菩萨觉悟程度未圆满,还要继续追求究竟之佛道,又因菩萨发大慈悲心救度众生,所以要∵不断做度化众生的事业。

对未觉之众生,菩萨如何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呢?菩萨种种善巧方便,以十二大愿力,现三十二相,十四种无畏布施及四不思议法,令众生亲爱依附,信受以∵后,再教以自度的解脱方法,及利他的觉行圆满法门。切实符合《维摩诘所说经》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2]

每部佛经都有其特性,而每次佛陀说法选取对话弟子亦必与该经的义旨相应。例如《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本,主要讲般若,开发学人大智慧,∵所以佛就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又如《金刚经》讲离言说相,一切都不可得的般若真空之理,佛就选了与须菩提对话,缘因是须菩提在众弟子中是解空第一的∵。在《普门品》里,佛陀选了「无尽意菩萨」作为谈话对象。按《地藏经》云:无尽意菩萨因地修行时,游化人间,以罗汉身接受光目女供养,教她供僧、念佛∵、造像三事救拔已堕地狱的母亲。无尽意菩萨以无尽心度无尽众生,众生无尽,大悲无尽,大悲无尽。这本愿与观世音菩萨拔无尽苦之本怀相若,所以佛选无尽∵意菩萨作为谈话对象,彼此容易契机契理。古德曾有偈赞叹无尽意菩萨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尽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号为无尽意。」

《普门品》是佛说,《楞严经》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自述闻熏闻修证得金刚三昧,发神通智慧无作妙力,是作证明而说的。两部经都强调观世音菩萨因∵应不同的法界众生,现三十二相或三十三种随类济度。三十二与三十三之差距可能是译经者详简分别。在今天来说,经过时移世易,这三十二相很多不合时宜,∵如果佛菩萨在现代说法,相信会加入或减少一些名相及身份,事实上观世音菩萨是无类不现的。

--------------------------------------------------------------------------------

[1]∵《华严经》大正藏第三十五册第六九五页中

[2]∵《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十四册第五五○页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