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西北大学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佛学网主编李利安教授应邀在大型公益讲座系列“陜图讲坛”中作“菩萨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报告,来自社会各界的大约200多人聆听了报告。

“陜图讲坛”是陜西省图书馆与陜西省社科联“三秦社科讲坛”联合举办的系列报告会,自开办以来,在丰富广大读者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长知识、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教授的这次讲座以菩萨信仰为题,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大家的广泛兴趣。他的讲座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菩萨的来源。涉及佛去世后,弟子们在怀念、追忆、渲染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释迦牟尼佛前身的塑造,以及由此逐渐展开的七佛的前身、十方佛的前身和期望成佛者的前身、将要成佛的现世修行者等菩萨身份的认定和菩萨观念的形成和丰富。李教授认为,这种观念的出现,与佛陀观的演进、救世观的形成、大小乘的过度、修行观的变化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菩萨的品格。李教授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即大誓愿、大行业、大智慧、大慈悲、大神通。强调菩萨与众生的主要不同首先是能够发下宏大的誓愿,上求无上佛道,下度无边众生,这种誓愿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菩萨心性的自然流露,是最彻底、最专一、最持久、最宏大的誓愿,所以名之为“大愿”。有愿必行,行则坚定不移,行则不分时空,行则永不停息,这样神圣高洁的行就是“大行”。大智慧是菩萨的根本特性,也是其救度众生的终极法宝,所谓大智慧就是对宇宙人生有透彻的了解,能够看穿看透,从而不受外界的束缚,身心自在,快乐安详。大慈悲就是不受条件限制、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关爱,既救其苦也赐其乐。大神通就是菩萨也具备超人间的力量,能够以各种方便之法,显化不同身相,施展不同法力,解救众生的苦难。

三、菩萨的修行。李教授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愿行并举、福慧***、戒定兼持、自他两利、内外同学,并对这五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强调,菩萨的行是有愿之行,不是随意而起,随意而止,菩萨的愿是有行跟随,不是空中之愿。菩萨修慧,精神超脱,心境清静,但菩萨也同时修福,广行善事,积福累徳,从而达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高度。

四、菩萨的救世。李教授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讲解:1、慈悲与智慧的统一;2、观性与观相的统一;3、出世与入世的统一;4、神圣与世俗的统一;5、威严与慈祥的统一;6、无作与大作的统一;7、无缘与有缘的统一;8、真谛与俗谛的统一;9、敬拜与效法的统一。李教授对这九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解释,他特别以观音菩萨为例,对观性与观相的统一进行了说明,认为从观性的角度看,观音体悟万法为空,从而达到自在无碍的高度,所以,以“观自在”为名更合适;观音不住于空,能体悟万法假有之用,从而大发慈悲,深入世间,救世利人。因为声音也是一种相,观音救世多以寻声而来,所以,以观音为名更符合观相的特征。李教授还指出,菩萨的无缘慈悲只有众生的有缘才能获得。所谓敬拜与效法的统一就是既要敬拜菩萨,更要效法菩萨,即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事为事。

五、菩萨信仰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李教授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听众感受到菩萨信仰之中原来也包含着非常丰富、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影响。

讲座最后部分是与听众的互动,很多听众都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如有人问,目前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发生激烈的对抗,而我们中国传统的三教却是相互融合,彼此相安,这种不同是因为这些宗教本身的原因,还是因为民族性格的原因;有人问李教授,你的研究是站在宗教内部还是站在宗教之外,之内之外的研究有什么利弊得失;还有人问,般若作为菩萨的根本法门,到底是一种什么智慧,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怎么能够修行般若法门。大家提问非常踊跃,最后因为时间问题主持人只要忍痛割爱,宣布结束。会后,大批听众围绕李教授继续探讨。李教授始终保持和蔼、耐心、幽默的风格,给大家留下很好的印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