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华梵大学,东方人文研究所,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5年

【文章标题】从“意义治疗”观点论“普贤行”之意涵--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主

【英文标题】An∵Analysis∵of∵“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based∵on∵Logothreapy∵--∵focus∵on∵“fifty-three∵visits∵of∵sudhana-sresthi-daraka”

【文章作者】陈瑞熏

【指导教师】郭朝顺

【文章页数】176页

【中文关键词】普贤菩萨|普贤行|傅朗克|意义治疗|十大愿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菩提心。

【中文摘要】本研究从“普贤行”对自己生命内涵提升之帮助,以及对普世大众之影响,尝试以意义治疗为背景指针,将研究目标锁定于《华严经.入法界品》,以“对治”的角度探究善财童子参访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诸善知识所教授法门所显发之治疗意义,进而呈现佛教式意义治疗的可能面貌及特色。

本文共分六章:第壹章绪论,主要说明研究动机、范围、方法及目标。第貮章论述西方“意义治疗”之理论及“佛教意义治疗”的可能发展,主要介绍倡导者传朗克以及意义治疗之思想渊源、理论,其虽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但诚然为论文开展的重要参考指标,以此为背景观察“佛教意义治疗”的可能发展。

第参章进入本研究的核心论点,探讨普贤菩萨之修行特色及“普贤行”,并提出“普贤行”为菩萨行的究极表现,并统摄十大愿王。

第肆章从善财童子为“普贤行”的实践者开场,介绍善财参访的动机,并尝试以“对治”的眼光解读善知识教导的法门,以此作为开启与西方意义治疗对话的凭借。

第伍章则将第参、肆章所讨论的结果作一统整的收摄,但在作此动作之前,首先回到研究动机上作更深刻的省思──观察“超越”在佛法的意义基础下,吾等可发觉普贤行、善财参访知识的表现,皆是精采的生命超越,企图从生命的实然中而有所“应然”之实际行动,赋予生命终极之目的。

第六章为本文结论。经过与西方意义治疗的对话,由五十三参中之普贤行显发“自度、化他”的大乘佛法精神,以智慧及深具华严深义的圆融眼光诠释世间种种现象,以精进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以恢阔的格局包容所有的障碍阻逆,也广纳他人进入自己的生命领域并互为增上,依此建立一个动态、健全、自利、利他的生命观。∵

【英文摘要】The∵subject∵of∵this∵research∵is∵trying∵to∵find∵out∵all∵the∵possibilities∵and∵characteristics∵for∵developing∵the∵Logotherapy∵of∵Buddhism.∵We∵have∵taken∵Logotherapy∵by∵Viktor∵E.∵Frankl,∵as∵the∵background∵index∵and∵focused∵our∵research∵on∵the∵“gaNDavyUha-sUtra”.∵We∵have∵studied∵and∵analyzed∵the∵example∵of∵“fifty-three∵visits∵of∵sudhana-zreSThi∵dAraka”,∵strove∵to∵reach∵the∵pinnacle∵of∵“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The∵“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which∵enables∵samanta-bhadra-bodhisattva∵himself∵to∵grow∵enormously,∵has∵influenced∵people∵all∵over∵the∵world,∵especially∵sudhana-zreSThi∵dAraka.∵sudhana-zreSThi∵wanted∵to∵follow∵the∵spirit∵of∵“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and∵indeed∵finished∵his∵fifty-three∵visits.∵We∵try∵to∵explore∵the∵deep∵meaning∵of∵Logotherapy∵through∵sudhana-zreSThi∵dAraka∵visits∵as∵well∵as∵all∵kinds∵of∵friends∵that∵the∵saints,∵or∵devout∵worshippers∵of∵Buddha,∵have∵taught.

If∵we∵can∵start∵the∵dialog∵between∵Western∵Logotherapy∵and∵the∵Logotherapy∵of∵Buddhism,∵then∵no∵matter∵how∵one∵goes∵about∵the∵“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or∵the∵“fifty-∵three∵visits∵of∵sudhana-zreSThi∵dAraka”,∵both∵can∵reveal∵the∵spirit∵of∵mahA-yAna,∵which∵means∵if∵we∵can∵help∵ourselves,∵then∵we∵can∵help∵other∵people.∵This∵will∵enable∵us∵to∵learn∵how∵to∵see∵various∵things∵in∵the∵world∵through∵the∵explanatory∵views∵of∵“Hua∵Yan”.∵It∵would∵also∵help∵us∵more∵easily∵and∵quickly∵make∵key∵decisions∵and∵choices∵on∵difficult∵matters∵in∵our∵lives.∵We∵also∵suggest∵that∵people∵face∵all∵of∵life∵obstacles∵by∵examining∵them∵through∵a∵broad∵range∵of∵perspectives∵befoe∵acting∵on∵them.∵We∵should∵try∵to∵invite∵more∵people∵into∵our∵lives∵and∵help∵each∵other∵improve∵our∵lives.∵In∵so∵doing,∵we∵believe∵that∵we∵can∵build∵up∵a∵vigorous,∵nergetic∵and∵healthy∵,life∵view∵which∵will∵enable∵us∵to∵help∵ourselves∵and∵others.

【论文目次】

第壹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1

一、个人动机──从个人安身立命谈起∵1

二、学术动机与问题意识∵2

第二节∵研究范围∵3

第三节∵历来相关研究回顾∵4

一、有关“意义治疗”之研究∵5

二、“普贤行”及“善财童子参访”相关之研究∵9

第四节∵文献依据与研究方法∵11

第五节∵研究目标∵13

第贰章∵西方“意义治疗”之理论及“佛教意义治疗”的可能发展∵15

第一节∵西方“意义治疗”之思想源头∵16

一、倡导者──傅朗克∵16

二、“意义治疗”思想之滥觞及背景∵18

第二节∵“意义治疗”理论与特色∵19

一、“意义治疗”之基本理论∵20

(一)基本原理∵21

(二)人生意义具有三种价值∵21

(三)精神高度之生存意义探索∵23

二、“意义治疗”之特色∵24

(一)极度肯定人存在之独特性∵24

(二)协助患者建立健全的生死观∵24

(三)乐观的生命态度∵25

(四)进入灵性之意义治疗∵25

第三节∵佛教意义治疗之可能发展∵25

一、从观察、解决痛苦出发∵26

(一)寻找对治之道──四圣谛的提示∵27

(二)放下自我──观察五蕴∵28

(三)浅尝即止──截断觉受的漫延∵28

(四)道品增上──三十七道品的修学∵29

(五)生命格局的开展──自利与利他∵31

二、佛法救度学之意义∵32

(一)逆境所显发之积极态度∵32

(二)转凡成圣──圣贤与凡俗之交涉∵33

三、佛教的终极关怀──积极进取、无限开展之生命观∵34

第参章∵普贤菩萨与“普贤行”∵37

第一节∵普贤菩萨之名∵37

一、梵文意义之“普贤”∵38

二、经论对“普贤”之定义∵38

第二节∵普贤菩萨的身分∵41

一、诸佛之长子∵41

二、近代学者之研究∵42

第三节∵“普贤行”中之十大愿王∵43

一、普贤十大愿王∵44

(一)礼敬诸佛∵44

(二)称赞如来∵46

(三)广修供养∵46

(四)忏悔业障∵47

(五)随喜功德∵49

(六)请转***∵50

(七)请佛住世∵51

(八)常随佛学∵52

(九)恒顺众生∵53

(十)普皆回向∵54

二、“普贤行”为菩萨行之基础与究极表现∵56

(一)“普贤行”之意义∵56

(二)“普贤行”为菩萨行之基础与究极表现∵57

三、以十大愿王统摄“普贤行”∵59

第四节∵普贤菩萨修行之特色∵61

一、他力、自力融摄之修行∵61

二、精进不懈的精神∵63

三、行愿相资∵66

四、自在出入法界∵67

五、无限格局为修行舞台∵69

第肆章∵“普贤行”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71

第一节∵善财童子与其参访之动机∵71

一、善财童子──“普贤行”之实践者∵71

二、善财参访善友之动机∵72

(一)依发心而成就佛道∵74

1、发菩提心因缘∵75

2、菩提心之内涵∵75

(二)显发善知识在修行引导的重要性∵77

1、“善知识”之定义∵77

2、“善知识”于佛法修行的意义∵78

第二节∵善知识与“普贤行”的关系∵80

第三节∵诸善知识及所教授的法门∵82

一、诸善知识的真正身分∵82

二、“法门”在佛法修行中的定义∵83

三、诸善知识所教授之法门∵84

(一)比丘、比丘尼组群∵85

1、【1】德云比丘(《大正》10,页334上-334下)∵86

2、【2】海云比丘(《大正》10,页335上-336中)∵88

3、【3】善住比丘(《大正》10,页336中-337中)∵89

4、【6】海幢比丘(《大正》10,页340中-342下)∵90

5、【11】善见比丘(《大正》10,页349中-350中)∵91

6、【24】师子频申比丘尼(《大正》10,页363上-365上)∵92

组群小结∵93

(二)长者组群∵95

1、【5】解脱长者(《大正》10,页338中-340上)∵95

2、【15】法宝髻长者(《大正》10,页353下-354中)∵96

3、【16】普眼长者(《大正》10,页354中-355上)∵98

4、【21】优钵罗华长者(《大正》10,页360下-361中)∵98

5、【23】无上胜长者(《大正》10,页362中-363上)∵100

6、【46】坚固解脱长者(《大正》10,页419上)∵101

7、【47】妙月长者(《大正》10,页419上-419中)∵102

8、【48】无胜军长者(《大正》10,页419中)∵103

组群小结∵104

(三)优婆夷组群∵105

1、【7】休舍优婆夷(《大正》10,页343上-345上)∵105

2、【13】具足优婆夷(《大正》10,页351中-352中)∵106

3、【19】不动优婆夷(《大正》10,页358上-359下)∵107

4、【45】贤胜优婆夷(《大正》10,页418下-419上)∵108

组群小结∵109

(四)居士组群∵110

1、【14】明智居士(《大正》10,页352中-353中)∵110

2、【26】鞞瑟胝罗居士(《大正》10,页366上-366下)∵111

组群小结∵111

(五)童子、童女组群∵112

1、【10】慈行童女(《大正》10,页348上-349中)∵112

2、【12】自在主童子(《大正》10,页350中-351上)∵113

3、【44】善知众艺童子(《大正》10,页418上-418下)∵113

4、【50】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大正》10,页419下-422中)∵114

组群小结∵115

(六)国王组群∵117

1、【17】无厌足王(《大正》10,页355上-356上)∵117

2、【18】大光王(《大正》10,页356上-358上)∵118

组群小结∵119

(七)菩萨组群∵119

1、【27】观自在菩萨(《大正》10,页366下-367中)∵119

2、【28】正趣菩萨(《大正》10,页367中-367下)∵120

3、【51】弥勒菩萨(《大正》10,页422中-439上)∵121

4、【52】文殊菩萨(《大正》10,页439中-440上)∵122

5、【53】普贤菩萨(《大正》10,页440上-444下)∵123

组群小结∵124

(八)婆罗门、外道组群∵125

1、【9】胜热婆罗门(《大正》10,页346上-348上)∵125

2、【20】遍行出家外道(《大正》10,页360上-360下)∵127

3、【49】最寂静婆罗门(《大正》10,页419中-419下)∵128

组群小结∵128

(九)天神等组群∵129

1、【29】大天神(《大正》10,页367下-368中)∵130

2、【30】安住主地神(《大正》10,页368上-368中)∵130

3、【31】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大正》10,页369上-371下)∵131

4、【32】普德净光主夜神(《大正》10,页372上-372下)∵132

5、【33】喜目观察众生夜神(《大正》10,页372下-378上)∵132

6、【34】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大正》10,页378上-384上)∵132

7、【35】寂静音海主夜神(《大正》10,页384上-387下)∵133

8、【36】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主夜神(《大正》10,页387下-390中)∵133

9、【37】开敷一切树华主夜神(《大正》10,页390中-396上)∵133

10、【38】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大正》10,页396中-401下)∵133

11、【39】妙德圆满园神(《大正》10,页401下-405中)∵134

组群小结∵135

(十)释种女、摩耶夫人与天主光女∵136

1、【40】瞿波释种女(《大正》10,页405下-412下)∵136

2、【41】摩耶夫人(《大正》10,页412下-417中)∵136

3、【42】天主光女(《大正》10,页417中-417下)∵137

组群小结∵137

(十一)其它组群∵138

1、【4】弥伽人(《大正》10,页337中-338中)∵138

2、【8】毘目瞿沙仙人(《大正》10,页345上-346上)∵139

3、【22】婆施罗船师(《大正》10,页361中-362中)∵140

4、【25】婆须蜜多女(《大正》10,页365上-366上)∵141

5、【43】遍友童子师(《大正》10,页417下-418上)∵142

组群小结∵143

第伍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普贤行”中的意义治疗∵145

第一节∵生命内涵∵145

一、生命之“实然”与“应然”∵145

二、生命之代谢与超越∵146

第二节∵“五十三参”所显发“佛教意义治疗”的内涵∵150

一、善财童子为代表之“普贤行者”的生命观∵150

(一)谦虚的求道精神∵151

(二)积极进取的修行态度∵151

(三)自度、化他的解脱观∵151

二、五十三参中诸法门所展现之“佛教意义治疗”∵152

(一)诸善知识之身分与法门之关系∵152

(二)诸善友教导法门所展现之“佛教意义治疗”∵154

1、“自度、化他”的意义治疗∵154

2、“缘起”为基础的意义治疗∵155

3、智慧为导的意义治疗∵156

4、行愿为依的意义治疗∵156

5、“华严式”的意义治疗∵157

第三节∵西方“意义治疗”与“佛法意义治疗”之比较∵158

一、从痛苦中超拔而出的立场出发∵158

二、生命层次与内涵的提升∵159

三、“华严式”的诠解眼光∵160

(一)圆融无碍的华严法界∵161

(二)自度、化他融摄互资∵162

第陆章∵结论∵163

第一节∵研究成果∵163

第二节∵本研究的可能发展∵164

参考书目∵167

一、原典资料∵167

二、中文数据∵168

(一)图书∵168

(二)博硕士学位论文∵170

(三)期刊资料∵171

(四)其它∵172

三、外文资料∵172

(一)日文专书与学术论文∵172

(二)日文期刊∵173

(三)英文专书∵174

(四)英文期刊∵175

四、工具书∵176∵

【参考文献】

一、原典资料

西晋.竺法译。《大正第10册.度世品经》。

西晋.竺法译。《大正第10册.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西秦.圣坚译。《大正第10册.罗摩伽经》。

杜顺说,智俨撰。《大正第45册.华严一乘十玄门》。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正第10册.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正第9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唐.不空译。《大正第10册.普贤菩萨行愿赞》。

唐.宗密。《大正第45册.注华严法界观门》。

唐.法藏。《大正第35册.华严经探玄记》。

唐.法藏。《大正第35册.华严游心法界记》。

唐.法藏。《大正第45册.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唐.法藏。《大正第45册.华严五教章》。

唐.法藏。《大正第45册.华严发菩提心章》。

唐.法藏。《大正第45册.华严经旨归》。

唐.般若三藏译。《大正第10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

唐.智俨。《大正第35册.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唐.实叉难陀译。《大正第10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唐.慧苑。《卍续藏第5册.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唐.澄观。《大正第35册.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唐.澄观。《大正第45册.三圣圆融观》。

唐.澄观。《大正第45册.华严法界玄镜》。

隋.吉藏。《大正第35册.华严游意》。

二、中文数据

(一)图书

川田熊太朗等着,李世杰译。《华严思想》。法尔,民国78年。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民国70年7月。

伊藤瑞叡。〈华严学论集.华严经的成立〉。收录于《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1。台北中和:华宇出版社,1988。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民国70年。

印顺法师。《青年的佛教》。台北:正闻,民国62年。

朱世龙。〈华严学概论.华严概要〉。收录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2。台北市:大乘文化,1978年。

吴一正。《真入不可思议华严境界》。台北:万年青,1993年。

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台北:明文书局,2001年7月再版。

板本幸男。〈华严典籍研究.“华严经”和三藏、二藏、十二部经之关系〉。收录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4。台北市:大乘文化,1978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