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佛学研究网

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是人生终极关怀的抉择,其内容触动普遍的人性要求,包括人对宇宙终极的解释、对生命苦难的出路、对人类罪恶的转化、对死后永恒的肯定。这4点可以说是基督教叙事话语的普世性核心内涵,不受历史文化所局限。但这普世性核心内涵传扬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处境时,即产生其适应文化特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特殊表达方式,而使其普遍价值及普世性核心内涵具体化。落在某一具体文化处境之中,可称为一个“处境化”的过程。当西方基督教由宣教士传向世界时,信仰已被西方处境化的框架所构作,是西方的基督教传统。当其遇到另一种庞大的文化,如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时,即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沖撞的状态。故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其中一个必然使命,就是须将信仰处境化,融入中国的世界。本文探讨自利玛窦入华以来,3位宣教士在处境化上作过的努力和成就,从而思考一个融和的模式,探寻当前基督教生根中华民族文化之路。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九月,利玛窦随罗明坚到肇庆见知府王泮,均穿着僧服。到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从知识分子瞿太素处,得知中国人看不起僧侣,遂在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得耶稣会批準,留须蓄发,改穿儒服,戴方巾,穿童生服,见客时拟秀才礼,这可说是初步的、表面的处境化尝试。利氏为进入思想文化的处境化,花了4年时间研读四书五经,练习书法,并将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同期亦译出《几何原本》及绘制《山舆地海全图》,将西方的数学及世界地理知识介绍给中国人。利玛窦之后在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重镇,均得到学者、名流和巨卿的崇敬,甚至连明神宗也十分赏识他,可说是得到中国主流文化和人物的尊重和接受,使基督教成功地与中国文化融和,成为中国与西方新科技、文化沟通的桥梁。利玛窦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朋友,主因在于他的融入模式十分成功。

利玛窦使信仰融入中国的模式在于其尊重和欣赏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以谦逊和尊敬的态度,来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利玛窦尊重中国文化的特质,愿意在中国文化面前谦虚地学习。由于他这种态度,所以他能彻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及其处境特色。他又以基督信仰去欣赏和吸纳中国文化,进而以中国思维特性来表达信仰,因而基督信仰得以走岀西方形态,而与中国文化交融。

第二,建立信仰与中国文化融和的共通基础,并深入探讨中西方礼俗之不同,对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礼节,不加排斥。他提出一个成全中国正统文化的思想模式,复归古儒学精神,提出信仰以成就儒家理想,被知识分子所接受。

第三,以学问和人格建立灵性的见证,使接触到其人的士大夫,均对其人格表示佩服,而愿听其谈论他的信仰。艾儒略曾简论之说:“利子一以宽和谦忍,不以事顺而傲,事逆而悲。故所遇者,人士咸相敬爱,时愿亲炙。待诸同会,尤极温良。”

第四,利玛窦不单尊重儒学和知识分子,且用知识分子的教育方法,以融通中国文化,由此传递信仰之路。1605年,利玛窦在北京宣武门建南堂,后与当时的知识分子集团东林党的邹氏所创立的首善书院呼应,信徒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均出入两边。知识分子论政与信徒论西学,互相补充,成为一种知识分子运动,是信仰与知识界的成功结合。

第五,利玛窦广泛介绍西方先进学问,如天文、地理、科技、数学等,拓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在中国走向近代化发展之途,此中的贡献极大。

∵∵李提摩太与中华民族同担命运的模式

李提摩太于1869年由浸信宣道会差派来华。当深入了解中国处境后,李氏发觉须用教育开启民智,才能使华人认识信仰。他1885年回英国,要求建立高等师范学校被拒,后想在济南建基督教大学又被拒。1890年,李提摩太退出差会,参与《中国时报》中文版主笔工作。1891-1915年为广学会督办期间,李提摩太主持翻译大批西方历史、地理、政治等书。他在《万国公报》上提出很多变法思想。如他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写《富晋新规》,强调教育为富强之本,又如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发表《新政策》一文,主张教民、养民、安民、新民等观点。1890年驻北京后,即广交朝中有新思想的权贵,主张变法维新。

李提摩太使信仰融入中国的模式,是全心投入中华民族的时代困境与苦难中,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其特色如下:

第一,充分投入,了解和参与中华民族所面对的苦难。他发现宣教必须包括参与到中国人的命运和苦难之中,与中国人同负一轭,∵并以其外国先进知识来帮助中国富强。他由此辞去原先差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广学会的运动。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他在《万国公报》中提改革之途:“今日中国之要事,莫亟于养民,养民之要事,莫亟于新政。……必须罗致各国至明至正之通才,以广行各国已行已验之良法,不及二十载,中国之大富大强,蒸蒸日上,巍然焕新为四海万邦。”

第二,以诚信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信任。李提摩太的诚意,得到朝中大臣信任。如光绪十六至十七年(公元1890-1891年),李鸿章邀之到天津主编《时报》。翁同龢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见李提摩太。康有为亦在强学会与之交往甚密,并曾荐李氏为光绪的顾问。这些交往能得以成功,在于其真诚地与中国人同担着历史的责任。

第三,李提摩太与广学会的诸传教士,全力用文字介绍西方现代的体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其文字工作成果卓着,也使基督信仰由被排斥转变为被尊重。

第四,变法失败后,李提摩太仍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维新运动虽失败,他仍不屈不挠,他利用庚子赔款,于1907年建山西大学,完成其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心愿。

∵∵戴德生的草根关怀模式

戴德生于1853年在中国布道会的差派下来华。在太平天国军攻上海时,他以游行方式,向大众派发布道书刊,也与每一个遇到的百姓传讲信仰。他传教,但非按立牧师;医治,但非注册医生。1865年,戴德生开创内地会,穿中国服装,进入内地,关怀中国草根百姓,建立对中国最大和最深入的宣教组织,对华人教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戴德生融入中国的模式,是深入关怀中国普通草根大众的生活和痛苦,选择与中国平民同甘共苦。其模式又别有不同:

第一,直接关怀个人灵性的需要,关爱每一个个体。他要求宣教士过贫穷的生活,穿华人服装、留辫子,认同普通中国人民。他不辞劳苦的服侍和关怀个人之心,不但感动不少人成为宣教士,也由此令很多草根大众被感动而接受基督信仰。

第二,与西方帝国主义划清界限,不依附西方炮舰。初到扬州,受民众围攻宣教站,但戴氏本身只通知中国官府,并不求英国支持,然而英公使知此事后,派英国炮舰与军队出动,胁迫知府驱散暴民。英***议院批评戴德生宣教引起事端,也批评他反对卖鸦片。自此以后,戴氏即与政治分离,不与帝国主义势力结合,投身认同中国人民,冒险入内地。

第三,承担中国人民吸毒的困苦,全力反鸦片。由于相遇于无数草根人民的心灵,关心其生活,戴德生发现鸦片对中华民族的残害甚为巨大,故全力投身反鸦片运动。戴德生虽然很少谈政治,却在英国传教大会上,要求英国***停止卖鸦片。又在《中国亿万人》刊物中,刊登其在中国所见人民吸鸦片的祸害,及宣教士戒烟的福音工作,影响了英国社会。因而英国教会纷纷支持,成为社会运动,向国会施压,终至1906年国会提议撤销鸦片贸易,1913年全面停售。1876年,内地会在中国开设了两间戒烟所,1886年已有8间,1905年增至101间。内地会到1900年已帮助34万人戒除了烟瘾。

∵∵处境化的三层次与基督教在当今中国的“处境化”

综合三大宣教士的处境化模式,可视为3个层次:文化层次——利玛窦尊重、承担,成全中国文化,以信仰融入和支持中国文化的新进展;社会政治层次——李提摩太与中华民族同负一轭,探索政治社会改进之路;个人关爱层次——戴德生关怀、服侍每一草根个人灵魂之路。面对中国当前的处境——中华民族受伤的重创后遗癥(比如“义和团”与“文革”)、文化尊严与价值的失落与重寻、俗世迷惘与弱势群体之困厄,回顾过去3位伟大的宣教士对中国的爱心与投入,中国基督徒可以融和三大宣教士的经验,分析当前中国处境的需要作出投身中国的行动。

∵∵笔者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化”,当有以下的发展方向:

第一,道成肉身的投入。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是对人类苦难的认同。基督徒须学效基督的道成肉身,完全投身于中华民族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中,共同担当民族发展的命运,从而摆脱基督教是两方文化的形象,使信仰面对、适应中国的处境。

第二,以无条件的爱来医治民族创伤。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医治深沉的创痛。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极大的侮辱与伤痛,与人类同担苦难。其死后而复活是带来苦难的转化,使一切从头开始。中国经历伤痛之后,基督的故事可带来医治,并指向转化和复活的希望,使一切得以从头再来,重建中国人的骨气和尊严。

第三,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基督徒应深入认识和吸收中国文化的智慧,找寻信仰的共通价值,如中国传统的伦理、良知、人性尊严、审美情调,对宇宙大道的掌握等,并加以尊重和欣赏。同时基督徒应以基督信仰的特有价值,为中国文化提供参考和吸纳,使之吸收新资源而更新自己,面对新时代。

第四,以行动去服侍和关爱个人及弱势群体。基督徒应以爱心去关心人的迷惘,辅导家庭的危机,无条件地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人。对弱势群体,基督徒须去了解其需要,筹集资源去支持贫困人士,特别是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给予帮助。(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