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二集)∵∵2001/2/20∵∵香港九龙∵∵档名:12-037-0002

请掀开讲义第一面,「依教趣求」第二段最后两句看起:

【趣入诸佛法界。安住诸佛境界。】

昨天我们讲过十法界因行,我们从业因就能够体会到果报。『佛法界』,在《华严经》里面是所谓的「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说的是「极乐世界」。在其他宗教里面,有说「天国」、「天堂」、「天园」,那是不是诸佛的法界?这一桩事情,实在说,与法界没有关系,与修德有关系。如果他是入了佛的境界,换句话说,在十法界里头,无论哪一个法界都是佛法界。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我们的世间。在日常生活当中,佛与我们和光同尘,我们看佛跟我们没有两样,每天也是要吃饭,也要穿衣,也要工作。但是我们要明了,我们住的是十法界里面的人法界,而释迦牟尼佛他住的是佛法界。

这个话怎么说?我们怎样去体会?为什么说我们住的这个法界是人法界?何以他住的是佛法界?我们同在一个地方,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同在这一个地区生活,何以我们的境界不一样?这里头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人没有忘掉自私自利,没有忘掉是非人我,没有忘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生起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这叫人法界。佛法界是怎样的?我们知道,诸佛如来心地清净平等,他没有分别,他没有自私自利,《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无四相,四相的念头都没有了,《金刚般若》后半部所说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个「见」是见解、念头,念头都没有了。所以在他的境界里面是平等的,决定没有人我之分,更不会有国土之分、族群之分、宗教之分,没有这个分别!他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融成一片,这是佛法界。佛法界,诸位要晓得,无处不在!你说十法界里头,哪一个法界不是佛法界?

佛所住处,任何一个法界都是佛法界。诸佛菩萨现身在畜生道,畜生的法界是佛法界;示现在饿鬼道,饿鬼法界是佛法界;示现在地狱之中,佛家常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菩萨在地狱里面度化那些苦难众生,佛菩萨住的是佛法界。佛法界叫「一真法界」,因为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生起虚妄分别执着,才把一真法界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法界。诸位要知道,「十」不是一个数目字,「十」是代表无尽,世尊为我们讲解方便起见,无量无边法界略举这十大类。这个我们能想到,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境界就不相同。也就是说,我们两个人对于一桩事情,对于一个物件,两个人看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就是你境界不相同;境界不相同,也就是各住各的法界,这是凡夫!

今天善财童子、海云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示现的目的是提升我们的境界。我们要学佛,学佛要学得像佛,要能够入佛法界,要能够住佛境界,我们就修成功了。怎样落实?还是一句老话,离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诸位一定要知道,妄想分别执着是错误!世间人对一些事物,他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斤斤计较;斤斤计较就是严重的分别执着,这个错了,我们是住凡夫的法界了。这个境界很低,不高。

世间圣人常常跟我们讲:「量大福大。」这个话很多人都听说。在佛法里面,佛的心量,我们常常赞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心量,这是诸佛的心量,这是诸佛法界,这是诸佛的境界。我们怎样把这个小心量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我们把眼前这些现象误以为是真实;不但身外不是真的,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大家都念得很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的身体。天天念,念了几百遍,念了几千遍,还没有看破,还不能够放下。所以,佛祖、这些历代的善知识们,为什么教我们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道理在此地。念了一千遍,念了一万遍,境界依旧转不过来,你还要念。有一些同修问我:「《无量寿经》已经念了一万遍,但是境界转不过来!是不是这部经不灵?是不是这个方法有问题?」「不是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的功夫还不够。」譬如这个人肚子饿了,「怎样才能把饿病治好?」「你吃饭。」「吃一碗,不饱!是不是饭有问题?」「没有问题,再吃一碗。」「还不饱。」「你再吃第三碗。」「吃饱了。」可见得不是饭的问题,你那个饭的量不够!我们境界转不过来,也就是读经、听经遍数不够。

古德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诸位要晓得,从前人读书千遍他就觉悟了,现在人读书千遍不能觉悟,什么原因?现在人的业障比从前人重。从前人千遍能开悟,现在我们试试看,念一万遍,看能不能开悟?一万遍不能开悟,再念一万遍。决定有开悟的时候。悟入之后,境界就转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子。佛境界大自在!身心清净,无忧无虑,无有牵挂,见思、尘沙烦恼都没有,跟我们现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决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转,在天堂绝不生贪恋之心,在地狱绝不生瞋恚的念头,他住的是平等真法界。心平等,境界平等,法界平等,那叫做诸佛法界,诸佛境界。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请看底下第三段:

【渐次南行,向海门国。】

这两句是经文。下面是清凉大师的注解:

【疏云】

清凉大师在疏里头给我们解释这两句。

【表观心海】

『海门国』是表这个意思。

【为治心地深广门故。海为法门,普眼法云,深广覆润诸众生故。表治地中观察众生,生起深广大悲故。】

这是二住菩萨。『渐次南行』,这是善财童子参学,他是离开了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他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是念佛法门,这个用意很深!五十三参第一个法门,念佛法门。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有没有在这里想过?有没有留意经文里面排列顺序所含的深义?一个头一个尾,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虽然各人修的法门不一样,那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这个「念佛」是广义的,并不是指念阿弥陀佛。但是,在所有一切念佛法门当中,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最为殊胜。怎么晓得?吉祥云比丘修这个法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修这个法门。如果不是特别殊胜,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来为我们显示?我们学《华严》要在这里面去体会,然后对于弥陀法门深信不疑。

怎么样修学?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个共同的原则,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乃至于修学其他宗教法门,你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全是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就是「觉悟之法」。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只要懂得这一个秘诀,无论修学哪个宗教都是佛法;这个「佛法」的意思,都是觉悟之法,你一定会觉悟。如果你与这三句话相违背,你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是迷惑颠倒,念《华严经》也是迷惑颠倒,你不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什么叫「离言说相」?不执着言语,我要听言语里头的意思。你懂得不执着言语,你就要想到不执着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不能执着,文字当然也不能执着,你执着就错了。言语文字它诠的是道理,希望你从这些形式里面去体会它的道理,道理明白了,言语文字不需要去理会。第二条「离名字相」,佛教化众生,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他老人家也造了许许多多专门术语。为什么要用专门术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我们晓得名词术语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工具,讲经说法的工具,也不能够执着。我们从名词术语懂得他的意思就行了,这个重要。

第三条说得就更透彻,「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心缘相就是我们心里攀缘。这个话怎么讲?听了之后,我心里就想:「佛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起这个念头,就落在心缘相,你不会开悟。为什么?你是用妄想分别执着来接受佛说法,妄想分别执着是迷,迷不能破迷,用心缘相决定错解佛的意思,曲解佛的意思。怎样才能解佛真实义?一定要离心缘相。换句话说,你就用直觉去感受,听懂了就懂,听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错。绝不可能说你能够想通了、想对了,没这个道理。为什么?佛的言说是从真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我们要用妄心去接受,把佛真心里头露的法全把它变妄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因此,我们要用真心去接受。懂,就懂;不懂,绝不理会。中国过去教童蒙都用这个方法。你听不懂,没有关系,你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遍数听多了,你就悟了,你自然就懂了。决不能去思考,决不能去想像:「我以为怎样怎样…」,那错了。「我以为怎样…」,落在第六意识。换句话说,你依旧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怎么能接受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可以,可以用意识。大乘佛法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跟小乘法的用心完全不相同。小乘法没有离开心意识,所以你用心意识能理解;大乘佛法不行!用心意识不能理解。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白,然后才知道如何能够契入大乘。

我们自己修学、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在讲台上跟大家研究经教,我们要问:我们今天讲这段经,这段经需不需要準备準备?準备就是心意识,有什么好準备?没有得準备。为什么没有得準备?佛经,跟诸位说老实话,没有意思。佛没意思!正因为他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他没有心意识,所以它就变成无量义。我们有意思,意思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佛没有意思,所以字字句句里面就含着无量义。同样这一部经文,随便你怎么说,都说得很有道理。过去我们初学的时候,同学当中常常开玩笑:「佛经一展开,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人也懂,鬼也懂。」确实是如此,它里头含无量义。如果我们用心去研究,就一个意思;一个意思可能还错了,决定不是佛的意思。为什么?佛没有意思,你怎么能把意思加给佛?他没有意思,他是从自性当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有意思,佛没有意思,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世尊一生说法,《般若经》里面讲,没有说一句话,谁要是说佛说法,那叫谤佛!佛确实没有说过一句话。这个话诸位细心去体会,体会得其中的义趣,然后才知道我们应当如何学佛,在这一生当中学得像佛,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立志向上,不要辜负佛的期望。

这个事情怎么落实?《楞严经》上讲「最初方便」,这个话说得好,最初、第一步我要从哪里入门?关系太大了。第一步跨不进去,一生就没法子了。我常常勉励同学们,第一步「放弃自私自利」,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我们首先要学什么?学「无我」。「无我」不是没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一样很自在,每天跟大家一起相处,一样穿衣吃饭,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的念头打掉。「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我穿的这件衣服,这个衣服是「我的衣服」,它不是「我」,这要搞清楚,我的衣服,总不能把衣服当作我。身体是什么?「我的身体」,身体不是「我」,是「我的身体」。这个话你能听懂吗?身体不是我,身体跟衣服一样,我的衣服、我的身体,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你能把「我所有的」放下,慢慢就会把「我」找到了,那个「我」是真我,决不随身体生灭。就像我们人的身体,决不会随衣服生灭。衣服穿破了,脱掉、丢掉了,换一件新的。我们明白了,我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用老了、用旧了,差不多要坏了,不要它,丢掉,换一个新的身体。所以身体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你首先把这个观念转过来。众生修行不能开悟、不能证果,第一个因素就出在这里,他始终把自己身体当作我,错了!他没有找到真正的我。把身体当作我,这是头一关,头一关必须要突破。往后的关口还很多,但是头一关突破不了,后头就不必谈了,谈了也没用处。佛在经上说得很多,说得非常微细,我们一步一步的来。现在我们要来就事论事,这个观念换过来,可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佛在经上说过,小乘阿罗汉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了,就是破我执,经上有个比喻,「如断四十里瀑流」。瀑流是瀑布,这个瀑布多大?四十里长那么大的瀑布,就好像一下把它断掉,让它不流,我们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佛用这个比喻「断我执」难!

可是大乘人破我执他有善巧方便,比小乘高明。大乘用什么方法?转念头。像我们现在初学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为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我们今天知道错了。佛教我们转,怎么转法?不能不起心动念,要不起心动念,你已经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决定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我,这就把念头换过来,这个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了。换句话说,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人民,决不要为自己,自己就得到解脱了。这样才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还超不了十法界,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念念还有自己,「我以为是这样的…」、「我想是这样的…」,这个不行,念念增长我执,你修得再好,你都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你天天在增长执着,你怎么能脱离六道?阿罗汉脱离六道了,凭什么?不执着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执着,他超越六道了。辟支佛、菩萨更进一步,不但不执着,分别都没有,他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菩萨,法身大士,他们无明没断尽。「无明」是什么?妄想。妄想要尽了,一真法界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了,那叫圆满成佛,究竟成佛。佛把世出世法依正庄严一语道破,我们不能够不明白;你要不明白,你怎么可能成就?

我们真正想成就,决定要把自私自利舍掉。很多修行人懂这个道理,听得很多,为什么都不能舍掉?「这一舍掉,我明天怎么活?」他还想活,他还怕死,他不敢舍!所以他永远入不了门。不知道这全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生活所需,愈舍愈多,不是舍了没有了,愈舍愈多!这个道理是真理,世间人不懂。佛在经上常讲,世间人贪图财富,财富能贪得的吗?贪不到!你命里头有多少财富,你什么时候财富现前,都有一定的,一定的时节因缘,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过去生中造善恶业定的。只有真正懂得、真正体会佛陀教诲的人他明白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