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第三集)∵∵2001/2/21∵∵香港九龙∵∵档名:12-037-0003

请掀开讲义第一面第二大段「见敬咨问」,请看第一小段:

【诣海云比丘所,顶礼双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

这四句是见面的礼节,在每一段都有。为什么我们依然还是把它节录下来?这里面有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现代的社会,可能就包括我们自己,与一切大众往来的时候,常常把礼节疏忽了,殊不知礼节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换句话说,我们将自己的本性迷失了,所以表现在外面就与礼法相违背了。

民国初年,有不少人写文章批评礼对人的约束太多了,比不上西方人的自由开放,对于西方的文化非常羡慕,而认为礼教是吃人的,所以极力废除礼教、打倒礼教、扬弃礼教,果然礼教被社会大众遗弃了。遗弃的结果怎么样?现在社会状况我们见到了,大乱之世,人没有礼。所以我们读到经典上这些礼节,实在讲非常感慨。虽然这个世间不讲礼了,可是我们以礼对人,人家都欢喜,他并不讨厌。由此可知,好礼是天性,绝对不是孔老夫子、孟老夫子想出来的一套办法,我们这样想法完全就错了;它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自性本具的德行。

「性德」这个名相很抽象,性德到底在哪里?从礼里面显示出来了;在佛家,除礼之外还有戒律,戒里面显示出来了。诸位一定要晓得,礼与戒都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也不是孔老夫子制定的,而是古圣先贤做出来给我们看到了,我们明白了。明心见性,那个人对人、对事、对物,自然具足礼貌。如果对人、对事没有礼貌,这个人是凡夫,没有见性,他不是圣人,圣人哪有对人无礼的道理!这些地方我们要明了、我们要学习。我们是凡夫,念念希望超凡入圣,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

往年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启请李老师为我们同学讲《礼记》,李老师笑笑,也没有答应可否。过了几天好像没消息了,我又来启请。我记得我启请了很多次,终于老师答应了。《礼记》是很长的一部典籍,他选的是《曲礼》上、下篇,《曲礼》是生活教育!第一天开讲的时候,老师就说:「儒家的礼、佛家的戒,现在是最不受人欢迎的。」他说:「我们讲这个干什么?我们是不是真发心学礼?真的能懂得礼吗?」最后跟我们说:「我为大家开这一堂课,希望大家将来与一切人交往,不要让人讨厌你,我们这个课目的就达到。」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要做到跟一切人接触的时候,别人欢喜你、不讨厌你,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做人在在处处别人讨厌你,我们自己一定要检点、要反省,要把这个因素找出来,消除这个因素,当然我们就能得到大众的欢迎,在佛家里面叫「忏悔」,儒家叫「改过」,改过跟忏悔在儒、佛里面是重要修行的手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夫子讲:「过则勿惮改。」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过失就不要怕改,这就行了。能改过,这就是走圣贤的道路。在佛法里面,我们清楚、我们明了,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尽,他天天还修忏悔法,天天还在改过。我们把这桩事情疏忽了,怎么能成就?圣贤之法,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生活当中,也就是常言讲的要实践、要实行,不是明白就算了,能讲、能说就行了,那不行的,一定要自己做到。所以这一段礼节我们特别把它节录下来。善财见海云比丘,他行的礼节是最敬礼,跟见佛没有两样,『顶礼双足』,这是在那个社会里面,我们今天讲「最敬礼」。

礼是有节度的,这个要懂;如果超过这个节度,这个不合礼。超过就是谄媚巴结,这个不合礼,如果不及,不及是显得自己傲慢,所以一定要符合节度。我们现在跟一切善友往来,我们要行什么礼?如果是出家的大德,用「顶礼双足」可以的。但是诸位同学要记住,我们常常遇到在家同修见到个老和尚,赶紧向老和尚顶礼三拜。说,要说出来「顶礼三拜」,老和尚一定跟你说「一拜」。一拜你就一拜,老和尚叫你一拜你就一拜,你拜两拜就显得巴结了,就不合礼。老和尚不说「一拜」,你也拜一拜。跟你说,这是合礼的,为什么?我们只有拜佛像才拜三拜,拜人一拜,这个同修们记住,不管他说「一拜」,或者他不说,都是拜一拜;我们说,说「三拜」,一拜就圆满了,这个道理要懂。

行接足礼也要看在什么处所、在什么时间,一定要观察清楚。譬如老和尚在吃饭的时候,这个时候决定不拜;他在休息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拜;他在忙他的事务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拜。有时节因缘的,那个错了也是失礼。不是佛门的场合,这一点要注意到,其他场合里头见到老和尚,问讯,不拜。绝对不要以为这是对老和尚不尊重,你就错了。为什么?社会大众有许多人不敢学佛,我问他:「为什么不敢学佛?」「见到和尚要磕头,这个我磕不下去,所以算了,我就不学佛了。」你看看你在一般大庭广众见到和尚磕头,吓到好多人不敢学佛,这个副作用你要想到。吓退好多人学佛的机缘,你这一拜下去罪过不罪过?所以在那些场合当中,见到出家人合掌一问讯,别人看到:「这个还可以,这个我也能,我也可以学佛。」处处想到自己,还要想到佛教的形象,还要想到社会一般大众都能够接受,可见得「懂礼」这两个字相当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有智慧省察时节因缘,该行什么样的礼节。

『绕无数匝』,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古时候有。常常我们见到是「绕佛三匝」,顶礼三拜之后绕佛绕三匝,这是古礼;绕三匝现在没有了,不作兴了。『于前合掌』,行礼之后站在面前合掌,表示恭敬。「合掌」,诸位要记住,这代表什么?平常我们这个掌十个指头代表「散乱」,我们心是散乱的,合掌是「收心」的意思,合成一个。所以这个掌当中不能空,一定要把它合拢,表我散乱心统统收了,一心,一心是最恭敬;合掌是表「一心」,代表这个意思,这里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懂。为什么合掌恭敬?一心,一心是恭敬,我们讲专心、专注。第二段:

【白言:圣者,】

『白』这个字在古文里面是下对上的尊称。上对下通常讲「告」;我们现在讲「我告诉你」,「告诉」是上对下所用的。尊敬别人,我们自卑而尊人就用「白」,用这个字,现代已经不讲求了。你常常看到小孩对他爸爸妈妈「我告诉你…」,这个话在从前是不可以的,现在我们已经听得很习惯了。学生对老师也是「我告诉你…」,这个口气都是上对下的,现在大家没有学过,怎么能怪他?他没有错,是做父母、做师长的没有认真好好的教导他,这我们要懂。

『圣者』是对于善知识的尊称。「圣」这个字的定义,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佛家通常讲的性相、事理、因果,都能够通达明了,这种人就称为「圣人」,或者称之为「圣哲」,这个地方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圣者」。这是尊称,也是赞叹。此地「圣者」就是称海云比丘。下面善财自己说: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入甚深最上智海。】

我们向别人请教,首先要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否则的话,别人教你什么?就没话好谈了。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这些礼貌、言词我们都要学习、都要懂得。首先把自己的修学目标说出来:我已经发心。发什么心?下面这一句就是佛家常讲的「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发作佛的心。「我今天到此地来向您请教。我发愿作佛,现在我向您请教,我怎样才能作佛?」这个善友才好跟你谈话,他才好教你!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他的确是跟别人不一样,他到黄梅去参礼五祖,也是具足这些礼貌。他那些礼貌,我相信他没学过。没有学过,他为什么就会?这就是性德;所谓是「诚于中」,自自然然就「形于外」,可见得这是人的天性,先天的不是后天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好礼,欢喜学礼,你不会感觉到「这个礼是圣人定下来约束我们的」,你不会有这个错误的观念,这是天性,是性德。

惠能大师见五祖,礼拜之后,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能大师说:「我来想作佛。」你看看人家这口气!今天有几个人到寺庙里拜佛之后,拜老和尚,老和尚说:「你来干什么?」「我来玩玩。」「我来看看老和尚。」没有听到说「我要来做佛的」,没有听说过。我学佛将近五十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人学佛的时候,他的口气是「我是来要做佛的」,所以我们成不了佛,没有这个念头。别说有志气,念头都没有!你有什么成就?充其量成就是什么?「我想求发财!」「我想求升官!」到佛门里面来看到善知识,求的是这些东西,全是六道轮回边事!

善财在此地表演的,给我们启示很大,他跟我们确实不一样,他是要发心来做佛的。他说『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句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出来的,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古代翻经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一个名词是属于「尊重不翻」,可以翻而不翻,我们尊重它、纪念它,是这个意思。这一个名词翻译出来之后,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梵音的「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又是「正」,「菩提」翻成「觉」,整个翻出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发了心要求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作佛!

在佛法里面,「三菩提」就是正觉,阿罗汉就证得了,阿罗汉证得正觉。六道凡夫只有两种人:一种不觉,一种邪觉,他不是正觉。邪、正的标準是什么?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有很多聪明人,科学家、宗教家、文学家、艺术家,聪明人很多!佛说他们虽觉而不正。很多人听了不服气:「只有你佛门里头有正觉,我们就没有正觉?」佛的正觉有个标準,你要符合标準,佛也承认你是正觉。什么标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说法大家还是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讲,你就好懂了。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癡慢,那个觉就叫正觉。你今天再高的聪明智慧,你还有自私自利的心,你还有名利心,你还有贪瞋癡慢的念头,佛说「邪觉」,你觉里头有邪。「邪」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名闻利养、贪瞋癡慢,这是邪。如果你很聪明、很有智慧,确确实实你已经忘了「我」,起心动念绝不为我,为一切众生、为社会大众,佛会点头,你是「正觉」。佛法里头没有私心!没有情执!学佛得到正觉才算是有成就,你学佛有成就了。这个成就不大,小成就,在佛家讲「小果」。

再往上提升,中等的成就,那就是「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它的范围包括也很大,这是大乘菩萨所证得的,「正等正觉」,一直到等觉菩萨。「正等正觉」,严格的来讲,《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通常我们称之为权教菩萨)、佛(这个佛是天台家所讲藏通别圆里,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属于正觉,不算是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当然,等于佛还不到佛的位子,可以等于佛了。那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等于佛;你无明没有破,法身没有证得,你不等于佛。天台家讲「六即佛」,正觉是「相似即佛」,正等正觉是「分证即佛」,无上正等正觉是「究竟即佛」,跟天台教义这么一配合,诸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今天是什么佛?我们很用功、很努力、很精进的在修学,但是自私自利没有忘掉,人,确实是一个好人,但是没有忘了自私,没有忘了五欲六尘的享受,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还会起贪瞋癡慢,学得再好,这是天台大师讲的,你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功夫用得不得力,烦恼常常起现行,你是名字中人,「名字」是有名无实,实际上,佛的修养你丝毫的气氛都没有,边都没沾上,你有名无实!每天从早到晚还是烦恼薰习!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个位次。往上提升叫「观行即佛」,那是我们通常讲「功夫得力」。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没有?有,但是已经不是那么样的强烈,逐渐逐渐的减弱,名闻利养的念头淡了,贪瞋癡慢少了,功夫得力了。所以诸位,这个事情不能问人,问人,说实在的话,人家也未必真的跟你讲,也可以这么说,别人也未必真的知道,自己比什么都清楚。

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疑虑?经念得太少、听得太少,所以疑虑的事情多,道理在此地。我们经要是多读一些,自自然然就明了现前我是在名字位中,还是在观行位中,还是在相似位中。真正有志气的人,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我们开始学佛,就好像赛跑一样,我们都站在这一条起跑线上。为什么别人跑在前面,我们落在后面?要勇猛直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我们从名字一定要提升到观行,从观行一定要提升到相似。

诸位晓得,观行位不能出三界,也就是说,出不了六道轮回,要到相似位才超越三界。相似位的人,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我常说的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贪瞋癡慢统统都没有了,这个人超越六道轮回;但是没有超越十法界,所以他是相似位。再往上提升,分证位,这个人超越十法界,这个人才叫做法身大士,才是分证即佛,「正等正觉」,我们学佛的,这是目标,这一句话是学佛的目标。古往今来,不仅在我们娑婆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无量无边众生在修行、希求证果,都是这一句。由此可知,这一句是一切众生修行证果的唯一目标,所以我们尊重它,尊重不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