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第四集)∵∵2000/10/12∵∵香港九龙∵∵档名:12-035-0004

请看讲义第四面,最后这一行:

【念佛一门,诸教欣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故复略叙,无厌繁说。】

这一段是总结吉祥云比丘对于善财童子的教诲。世尊常常教导我们,在无量行门当中,念佛一门是一切诸佛称赞、一切诸佛所弘扬。我们从《华严》这一章经里面所体会得到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可以说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佛的方式很多,我们净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持名念佛,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概略的为我们说明十六种念佛的方法,《十六观经》。总的来说,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分为这四大类。四类里面每一类都含摄无尽,所以哪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真的无有一法不是念佛法。这么多法门当中,实在是以「持名」对于我们现前众生,特别是末法众生最适合。佛法里面讲契机,最契末法之机,也就是最适合我们现代人修行,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念掉。佛在大乘经,特别是《华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换句话说,本来是佛。为什么我们今天落到这个地步?佛讲的话是真的,决不是虚妄,「出现品」所说:「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知道佛法自始至终是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我们自己的智慧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无二无别;德相也相同。

「德」是什么?能力,处事待人接物办事的能力也跟诸佛相同。诸佛的能力我们一般人讲神通广大,他能够随缘示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是能力。《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正是不可思议!「相」是相好,我们今天讲的美好、自在、快乐,佛统统具足。有人问:我们现在生活得这么苦,怎样才能够得大自在?真实的快乐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极乐是不是真的?真的,极乐也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苦成这个样子?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毛病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的根源,执着这个身是我,起心动念都为我,苦就来了,乐就不见了,我们自心本具的智慧没有了;迷惑颠倒现前,我们的德没有了。德能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造业;把德能变成造业,把智慧变成世智辩聪。这一桩事情,佛也说得清楚,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今天是妄想,所以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失掉。

佛教导我们,对我们的期望是希望我们真正觉悟、真正回头,这一生就证无上佛果,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想我们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的榜样,善财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他之所以能证得,是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肯放下;他不能放下,他的境界就不能向上提升。他在文殊菩萨会下接受教诲,在那个地方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贪瞋癡慢,他境界往上提升,所以文殊菩萨準许他毕业。毕业出去参学,第一位遇到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他接受教诲之后,把一切法门也舍弃掉,专修专弘念佛法门,境界又提升了一级。

我们下面这两段省略掉了,「恋德礼辞」,「礼辞」是放下,「恋德」是感恩,感恩、放下。放下他的境界往上又升一级,升到第二住,放下二住他才能生到三住。由此可知,不肯放下永远不会有进步,身心世界全部都放下了,彻底放下了,他就圆成佛道。所以说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把那个生相无明放下,那就是圆满成佛。真正功夫总不外「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一些法身大士他们用功的秘诀就在此地,没一样放不下。再跟诸位透露一个消息,你放下多少,你就得到多少。「舍得」这个名词是佛教的,你舍得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你要不肯舍,你就不能得;舍就是放下。如来果地上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都舍了,他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圆满,智慧德相圆满。他要不是圆满的放下,他怎么可能有圆满的得到?

我们要想离苦得乐没有别的,我们果然也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癡慢,我们就真正得到快乐,乐在其中。这个乐给你说,你也没有办法体会。为什么?你没放下,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你放下了一些,你就体会到一些。这个世间人、这个世间圣贤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个快乐我们没有得到。为什么?我们没有帮助过别人。我常常帮助人,喜欢帮助人,这个快乐才能够体会到,不是真干的人体会不到,所以这里面有大乐在其中。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为我们示现的是教学,所以诸位一定要认识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么?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学;用现代人的说法,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从事于这一个工作者,他乐不乐?乐。他乐的是什么?儒家所讲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人生第一大乐事。儒家这个说法对于佛陀教育来讲,可以说体会到一些,不能达到究竟圆满。为什么?佛陀的教育是令一切众生各个圆成佛道,这个意义多么圆满!自己一无所求,正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没有丝毫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叫三轮体空。佛菩萨如是示现,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要能够向往,要能够学习。于是我们一定能够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们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开了;转恶为善,我们自性本具的德相现前。大家一定要认清楚,佛在经论上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什么是恶?为自己是恶,为众生是善。这个是善恶最基本的一个标準,我们要认清楚。念念只想自己是恶,念念想众生是善,我们能这样的学,这也是念佛,佛这样教我,我们常常想着佛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怎么不是念佛?所以你想想看,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一定口里挂着阿弥陀佛,只要懂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全都是念佛。所以他的「理致深远,世多共行」。

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实在讲,都本着世尊的教诲,世尊在《观经》虽然把念佛的方法归纳为十六类,这十六种念佛方法把持名念佛摆在最后,第十六是持名念佛,我们要晓得,最后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最好的、最殊胜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实在讲佛法跟世法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们世间歌舞表演,最好的摆在最后面,压轴戏,佛给我们说法亦复如是,最好的放在最后。所以持名摆在第十六、摆在最后,你就晓得佛是什么样的用意,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才深信不疑。

善财童子参访头一个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头一个,而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华严会上的教学,一个最初、一个最后都是念佛,这意思不就很明显吗?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虽然说了许许多多法门,没有一个不归到念佛法门。念佛是始,念佛是终,我们要深深体会到佛菩萨教诲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在此地。

今天我们有许许多多警觉性比较高一点的朋友们,除了我们佛门同修之外,有研究哲学的,有信仰各种不同宗教的,还有一些研究科学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个世界不太平,这个世界充满了危机,灾难并没有过去。这个灾难许多宗教里面讲的末日,在全世界、中国也有,外国好像比中国更多,都讲到这一个世纪末,地球上有大灾难要发生,我们听到了,我们也看到不少这些资讯,灾难到底有没有?中国古时候的圣人,佛教里面佛菩萨教我们要理智,绝不迷信,佛法是破迷开悟,佛法不迷信。我们用理智来观察这个世间,看看它有没有灾难?冷静的去观察,很可能。为什么?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人他想什么?我们从这里观察。他想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如果他的想法、说法、作法都不善,这个灾难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灾难从哪里来的?是他想出来的,他说出来的,他做出来的。他想、他说、他做那是因,造不善的因一定有不善的果报,造善因一定有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就知道,就不迷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在现前的环境怎么办?十几年前,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下午,他走的时候也是下午,整整是同一天告诉学生:世界乱了,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遗言,最后的教诲。我们现在这十年来,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的变化,对于他老人家这种垂训深信不疑。所以我们要救自己,要救自己必须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灾难来了不怕,我有好地方去,丝毫恐惧都没有。我们可以提前往生,提前离开这个苦难的世间,所以是好事不是坏事,值得庆幸的,决定不是悲哀的,这是乐不是苦。我们真正要在短时间成就自己的功夫、往生净土的功夫,要想真正成就这个功夫,首先要放下身心世界,特别着重修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别人的事情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惠能大师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可以把别人的事情放在自己心上,这样作法就把自己的善念、善心、善行破坏掉,这个损失决定不是别人是自己,坏了自己这一生修行的大事,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觉的。

念佛大家都会念,怎样把这一句佛号念好,怎样念得有真实的成就,那就不能不用功夫去探讨教理。佛在经教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现象是什么?宇宙人生的关系又是什么?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才肯定、毫无疑惑的接受佛陀的教诲。正如古大德所讲的真实教诲,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能够理解,能够相信,能够依教奉行,一定得好处,所得的好处超过我们想像之外,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在这个时代来到这个世间,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分比什么都殊胜,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够相比。得来不容易,现在遇到了,遇到要把这个机缘空过,你说多可惜!这一种殊胜的机缘决不是生生世世可以遇到的,多生多劫偶然才遇到一次,开经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遇到一次。彭际清居士也是这个说法,「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些话无非是教导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把握,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这样才不辜负佛祖的恩德。我们要以成就报恩酬德,没有成就报恩酬德是一句空话,决定要有成就。别人的事情、别人的因果,我们只要把这个事情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我们就不辜负对方,他自己怎么作法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

新加坡有一位谈禅法师,他是福州人。这一位法师在新加坡也是个传奇人物,出家多年自己住一个很小的地方,住个小房子,每天在城隍庙卖香烛纸钱,人家到城隍庙烧香,一份香烛纸钱一块、两块,几十年如一日,自己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不攀缘,就靠这一点点收入,累积起来数字很可观,都拿去做好事。往年美国旧金山有一个大觉莲社,大概到美国去的,也许都去过这个地方,叶明居士在那里负责主持。当时买这个地方,我听说是七十多万美金,谈禅法师送了他四十万,捐献四十万;现在听说福州那个地方有一个寺庙,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听说建得很好很大,他捐了一百多万美金。他的钱不是大富长者布施供养的,不是的,他是卖香烛累积的。我看到他生活的艰苦,他平常喝水喝自来水,买一杯矿泉水要花钱。我们去看他算是贵宾,买一杯矿泉水来招待,这是招待贵宾的,这样艰苦的生活。他的钱捐出去之后,他说得很清楚,我这个钱捐给你做什么事情,往后是你的因果与我不相干。捐出去之后问都不问,真实功德,心地永远清净,永远是慈悲。不像有人捐出去之后,还问问我这钱是不是做了好事?拿去干什么用?心不清净。他懂得,他懂道理,各人有各人因果,我捐献给你是建寺庙、建道场弘法利生,这是我的因果;你拿去怎么做是你的因果,我们并不相干。

在今天这个社会作斯示现,又何尝不是菩萨之类,表演给我们看。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喜欢做善事情的人很多,做了之后一定都牵挂,是不是真的给我做了?谈禅法师就表演这一套给你看,各有各的因果,决定不能说:我做这个好事,结果人家把这个钱拿去做别的用处,没有做到,算了,以后我不再做好事了!把我们自己做好事的善念都断掉,不要说善行,念头都断掉,这是绝对错误的。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种善因得善果,善的意义是什么,善的行为是什么,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些。也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行善不容易。再回头想一想,我行善行了不少年,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好的果报,一天到晚生活得这么痛苦?你要冷静观察谈禅法师,你就觉悟,我们行善里面掺杂了很多不善在里面,人家行善不掺杂毫分不善,所以他得的果报殊胜。经典里面讲的是理论,也讲方法,难得有菩萨示现做给我们看。

新加坡还有一个一百零一岁的许哲,她也做给我们看,都不是凡人,做出榜样来。在佛法里面属于三转*轮之中作证转;我给你做一个证明,你看看我怎么个修法?我们现在这个根性确实是很钝、不利,怎么讲都省悟不过来,仔细去观察,然后慢慢的会觉悟到、会体会到,我这一生当中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工作?应该怎样修行。修行修什么?就是修正生活上错误的行为、工作上错误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错误的行为。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不是每天念经、拜佛、敲木鱼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样子,未必是真的。真的修行是从内心里面改过自新,真正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那叫真修行。样子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做给那一些还没有回头的人,做给他看,让他们看到,那些人在修行,让他心里头起一个修行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光明,他永远在黑暗里面,起这一个念头就像闪电一样放一次光,虽然很短暂但是也很可贵。所以我们做出个样子是度他、是利他的。自己真干不在形式,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法着重实质不着重形式,这是讲自修;但是接引广大众生就着重在形式,形式就很重要,是接引众生的。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接引众生的方法,跟自己真修的方法不一样。这一段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我们看底下一章:「海云比丘二住章」。第一个大段:「依教修学」。

【海云比丘治地住,谓常随空心,净治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炼治心地,故名治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