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县十六堡生态移民村村民在沙地上种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云杉。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近日,来自近30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以及企业代表相聚中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同探讨全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未来愿景。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有260多万平方公里属于荒漠化地貌。

沙化面积持续减少

近些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以草定畜、舍饲圈养”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国荒漠化的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抑制,荒漠化和沙化的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国家林业局资料显示,从2005年初至2009年底,荒漠化土地面积与2004年相比净减少1245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地植被状况也得到进一步改善,5年间提高了0.6%,达到17.6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程积民教授说:“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如今已经显效,部分地区逐渐呈现出了荒漠变绿洲的可喜景象。以宁夏盐池为例,当地的荒漠区植被覆盖度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的43.3%提高到现在的55.2%,而内蒙古準格尔旗的植被覆盖率也达到了51.3%。”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高级工程师李金良博士指出,2004年至2009年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别比上次监测时减少了0.47%和0.49%,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也获得明显改善。

人工建造与封禁结合

在荒漠化治理上,中国已经总结和实践了很多富有特色的防治技术成果。李金良认为,我国荒漠化的防治技术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逐渐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荒漠化治理体系。

“我认为,最有效的治理模式是人工建造与封禁模式的有效结合。”程积民说。人工建造是指以灌木和牧草为主的植被种植。待植被成活后,采用封禁措施,让其自然恢复,形成荒漠植被的顺向演替。现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和宁夏中卫一带均可见到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在当地,人们在沙地上科学种植固沙效果好的白刺、沙冬青等固沙灌木,遏制土地沙化,恢复绿色植被。

同时,沙漠化治理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宁夏中卫、吴忠一带的农牧民种植了50万亩沙地葡萄,成为酿酒的优质材料;陜西榆林地区大量种植紫花苜蓿,每亩收入达到400元至600元,效益可观。

西北沙漠里还有一种名贵中药——寄生在梭梭树根部的肉苁蓉。据北京大学中医药教授屠鹏飞分析,种植100万亩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种肉苁蓉,可以治理沙漠100万亩,10年内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目前,荒漠化地区正在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实践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治沙模式。

治沙模式有推广价值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进展,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被联合国赞誉为“中国防沙治沙走在了世界前列”。

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执行主任穆罕默德·曼索尔表示,中国在抗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治理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对荒漠化问题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并把治理荒漠化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他希望能把中国的治沙模式、经验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过去10年中,中国***在防治荒漠化中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世界范围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爱尔兰前总理约翰·布鲁顿也对中国近年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希望中国能够与世界其他国家进一步合作,交流成功经验。(顾彩玉∵王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