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列表

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

净土宗“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信众: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一心不乱,请问这种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师父:看小说、看电影、听戏、唱戏、这些一心不乱,是对外境的自我迷失,这种叫忘我的,这个是迷失的。而且看电影、唱戏,所有种种都是生灭的,本身就是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所以它并不究竟。念佛是究竟的本...

只拜《法华经方便品》,不拜佛、不念佛,您的看法如何?

净土宗“只拜《法华经方便品》,不拜佛、不念佛,您的看法如何?”。问:近来民间流传一种宗教,只拜《法华经方便品》,不拜佛、不念佛,您的看法如何?答:佛教乃教导世人转迷为觉,要智信而不可迷信,念佛拜佛即以佛之精神为己之表率:念观世音则是追求如大士观世音之精神,在惶恐时有一分自在的定力与勇气。而经文的佛言佛行,指引我们护持的方向道路。《法华经》是佛陀所说之法:如只信奉...

何玉贞老居士往生记

净土宗“何玉贞老居士往生记”。本莲社内当家陈何玉贞老居士,学名冬青,民前三年生於***省丰原市。民国九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夏历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晚上八时十分,安详往生,高寿一百零二岁。老居士早年就读私塾(汉学),自幼喜读中国古典小说诗书等,父亲并命之读《汤头歌诀》。後来就读日治时代的女子学校(今居仁国中前身),十八...

这个东西要放下,你就决定在这一生取得净土

净土宗“这个东西要放下,你就决定在这一生取得净土”。为什么修净土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跟善导大师的话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那是什么原因?你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过在你,不在法门,不在经典;你要是如理如法的修,真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不漏。《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什么?福德是什么?因缘是什么?因缘我们今天...

往生后是否一定要依照佛教仪式念经、助念,才能达到净土?

净土宗“往生后是否一定要依照佛教仪式念经、助念,才能达到净土?”。问:往生后是否一定要依照佛教仪式念经、助念,才能达到净土?那对其他宗教仪式不是不公平吗?答:这个不是我们对它不公平,这是佛教徒修行所努力要达到的,其它宗教根本不相信有净土,平时也没有真实的念佛修行,所以对其他宗教不公平这件事并不存在,这个没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其它宗教有修善,世间很多人也非常的善良,但...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3.复汝愚和尚书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3.复汝愚和尚书”。数日前接手书,知改建智者大师塔,令光作记。光文字拙朴,凑起八百六十余字,实则录诸记载,非我所作,故名为述。高僧传,释氏稽古略,均讹作寿六十七。故将生,及出家,入天台,以及圆寂之皇帝年号,年月岁次。一一俱录,以为决疑之据。大师弘法数十年,何能备述,故略叙判教传心,及弘扬净土之各要义而已。当请善书者用楷...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2.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2.复刘观善居士书二”。昨接手书,并令慈传心汇录,阅之不禁慨叹不置。光常谓之丧乱,由於家庭失教所致。教子固要紧,而教女更甚。以女若得其善教,则成就四德,相夫教子。俾有天资者,成就圣贤学问品格。即无天资者,亦必为一循分良民。女若失教,不但不能相夫教子,於义於道,且将诱子为非,教其作恶。凡古今之大奸大恶,皆非贤母所生。欲家之兴...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1.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1.复刘观善居士书一”。接手书,不胜感愧。光之所说,大似跛夫行路。若行者不以不能行见弃,则不妨归家安坐,由一步莫行者而得之。令慈宿世於净土有大因缘,当常以净土不思议之事理相谕。则以慈善讽经功德,悉作往生资粮。决定俯谢凡流,高预圣会。世之尊亲孝亲,孰有过於此者。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可於生我者,不竭力劝谕,以期其必...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90.致杨慧通居士书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90.致杨慧通居士书”。古人云,盖棺方成定论。以具缚凡夫,随业缘转。未到启手启足之时,常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恐陷恐坠。到启手足之时,方可曰,吾知免夫。前朝有某大员,学问,功业,品行,为世所钦。六十以後,遂放恣无度,某名誉一落万丈,诚可惜可怜也。学佛之人,古今亦有。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後则知见僻谬,且引一...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0.复康寄遥居士书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九→80.复康寄遥居士书”。某君之来秦,关系甚大。使彼冰清玉洁,循规蹈矩,则秦中人之善根,当断大半。幸而贪瞋痴全体发现,被秦人藐视,则彼之所说,无人肯信从矣。汝所问书,非彼所知,均不能回书。幸汝一问,否则彼必谓秦无人焉。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彼素信光者,以一函之误,则成反对。可见其人,非真信心。忍辱未生而瞋恨滋炽,可不哀哉。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