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曹清暇录》中的房山风物

栗景鸿

房山历史悠久,民风淳厚,风土人情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有关这方面的文字在《长安客话》、《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志书中多有记载,为后人研究房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一直被有识之士所重视。但在古人的见闻随笔类作品中也不乏对一个地区风物掌故方面的记叙,例如在清人汪启淑着的《水曹清暇录》一书中,就有不少关于房山地区名胜古迹、社会风貌的记载。

汪启淑,又名庚,字秀峰,号讱庵,清代歙县(今属安徽省)人,生于1728年,卒于1799年。因在浙江经营盐业,为当时富商,寓居钱塘(今杭州)。乾隆时援例捐资入仕,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汪启淑一生工诗好古,经常与当时名人雅士如翁方纲、厉鹗等往来唱和。着有《淬掌录》、《小粉场杂识》和《水曹清暇录》。

另外,汪启淑还是当时江南着名的藏书家之一,所藏图书古印极富,家有“飞鸿堂”、“开万楼”专藏其书。《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着、上海书店版)收有汪氏藏书印“开万楼”、“启淑私印”、“汪启淑印信富贵长寿”、“飞鸿堂藏”等六款印样。《藏书纪事诗》(清末叶昌炽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有“汪启淑”条,其赞诗言:“社散南屏寺里钟,年华终贾骋词锋。书船何似玉川子,雪压短蓬过五茸”,对汪氏的藏书生活作了中肯的概括。该书介绍汪氏“嗜古有奇癖,藏书百厨”,并记述了有关汪启淑藏书的一件轶事,可见汪启淑藏书之精: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朝廷诏访遗书,汪启淑应诏时呈“精醇秘本”五百余种(一说六百余种),大受重视。翌年发还原书时,乾隆皇帝为其所进《健康宝录》和《钱塘遗事》亲笔题诗,并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褒奖。顺便提一句,《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类书,也是中国现有的最大最完整的一部类书。全书10000卷,计1.6亿字。本书编成后,于雍正六年(1728)由清内府武英殿用铜活字排印,只印了65部,故异常珍贵。

《水曹清暇录》(以下简称《清暇录》)是汪启淑任工部都水司郎中时,于公务之余写的见闻随笔。是书内容广泛,主要涉及了清代北京地区的政事掌故、趣闻异事、社会风情、名山胜水等方面的史料,共计756条。根据笔者逐条翻查,其中有10余条专门涉及到良乡、房山、琉璃河、上方山、百花山等地内容,是十分珍贵的文字资料。

有关风景名胜的记述

房山风景名胜众多,自古以来,曾有不少名人雅士驻足流连,或留下吟咏诗篇,或留下资料性随笔,以为后人传诵。《清暇录》中就记载了当时百花山、琉璃河大石桥和上方山等处的景致,不但使我们领略到了二百多年前房山地区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宛平县西约二百里有百花山,颇多花卉,有不经见莫之能名者。然产毒蛇,长只七八寸,人一被,竟不救(《清暇录》第648条)。

此条中让人感兴趣的是山上所产的毒蛇,蛇身不长,却能夺人性命。在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这种毒蛇不知还能否存活下来。再看下一条:

琉璃河在良乡县南四十里,上有大石桥。嘉靖年间,各处捐银三十余万两,永陵又助银九万三千两始得成。有明张居正碑记(《清暇录》第398条)。

作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琉璃河石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明嘉靖十八年进行重修,嘉靖二十五年完工,做工古朴,工程浩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查《北京市房山区志》,仅节录了明嘉靖工部尚书雷礼撰写的《新建琉璃河石桥碑》,对《清暇录》中谈到的张居正碑记未曾涉及,而张居正碑记是否遗存到现在,不得而知。但从这段资料中,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当时显赫一时的明廷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能屈身为一座石桥题写碑记,琉璃河石桥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清暇录》中有“上方山”条,对现在我区有着“森林公园”之称的上方山景区记述颇详:“房山县有上方山,由孤山口经石梯而登。石梯即就山石略加斧凿,仅容半趾。山势甚陡,两边故垂铁纟亘,便人攀援。竹土宅朱检讨有诗云:‘山心夜不寐,冻雀喧前窗。香厨卯饭熟,杰阁晨钟撞。木尼车束枥马,各雇舆丁双。弯环柳木卷椅,夹以枣木杠。舍村入坡陀,百折循崆□。万古此积石,山农绝耕□。短松走长根,老树撑空腔。径尽缘仄磴,险过梯云杠。置身缥缈间,若掉都庐木童。曾轩坐僧榻,喘定心犹□。’山顶稍平,兜率院居其中央。竹土宅诗云:‘幽燕古奥室,兜率居中岩。花宫七十二,下上东西嵌。六时响鱼鼓,四面围筠杉。沙泉细流续,石壁遗经劖。欲探乳穴胜,改着短后衫。其中路窈□,其外云封缄。百千羊须珠,往往垂龙衔。所嗟脚力弱,畏此高崭崭。山僧饭我腹,朴野言多儳。嗣岁期重过,同把黄独镵。’左边山下一斗泉,颇清冽。竹姹诗云:‘昔寻一斗泉,俯睨千花塔。壮岁不知疲,三日行两□。重来筋力倦,十五换僧猎。已扌弃百骸困,犹幸半踵纳。崖倾旋曲蜗,石扁镂文蛤。雨旸迭晦明,龙虎互垂合。忽焉松门在,茅屋向斜搭。短绠汲澄泓,微风吹飒沓。精庐忄詹忘归,惜未携酒木盍。向下招游朋,仰视笑不答’。山有十三洞,游甚艰难。然旧传洞中石肖龙、虎、钟、鼓、罗汉、灵芝、莲花,不一而足。洵乎奇境也”(《清暇录》第157条)。

文中通过引用清代着名词人、学者朱彝尊(号竹土宅,字锡鬯,浙江秀水人)描写上方山的三首诗作,侧重记述了该山“陡”、“险”之情状,读后令人有身临其境,不由人不发出“洵乎奇境”的感喟。

有关历史人物的记述

了解一些明朝初期历史的读者或许对姚广孝这个名字不会太陌生。姚广孝,江苏长州人。十六岁出家为僧,一生辅佐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备受重用。后被授太子少师,卒后追封荣国公,葬于房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人物,到了晚年,却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感觉,恰恰相反,倒有了一些淡淡的悲凉感。这在《清暇录》记载的一首姚广孝“自赞诗”中是显而易见的:

仰山寺有明姚少师广孝画像,其自题赞云‘这个秃斯,忒无仁闻。名垂千古,不值半文’。惜自悟之晚也(《清暇录》第165条)。

有关趣闻逸事的记述

这方面的内容在《清暇录》中共有3条,先看第1条:

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卯时,有凤凰集于房山石梯儿沟山峰上。高约五六尺,尾长丈许,五色具备,文彩绚烂。伫立逾时,向东北翱翔而去。见《畿辅通志》(《清暇录》第26条)。

《北京市房山区志》“大事记”篇也有类似的记载:

(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九日,有凤凰集于房山县之山沟。总理石道事务散轶大臣常明等向雍正帝奏称:据石工监督司官田周呈报:房山石梯沟中,见瑞凤集于千峰顶,五色具备,文彩灿然,工匠樵牧居民千余人,莫不共见。

文中的“石梯儿沟”和“石梯沟”即今天的燕山办事处辖境凤凰亭附近。看来,“凤凰集于房山”应确有其事,虽然两文所记的时间稍有出人(一说为二十日,一说为二十九日)。于是第二年,雍正皇帝便赐旨,在凤凰出现的石梯沟附近修建了“有凤来仪亭”——凤凰亭。至于凤凰究竟在哪天“惠顾”了房山,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作进一步考察。再看第2条:

良乡县南城下……有声,祝祝如鸡呼雏。邑志所载,为八景之一,城角鸡鸣也(《清暇录》第138条)。

查《房山县志》记载的“房山八景”、“房山旧八景”中均无“城角鸡鸣”的内容,想必汪启淑笔下所提到的“八景”当为“良乡八景”,而“城角鸡鸣”,也许就是那时良乡的“八景”之一。

良乡县厩有神马一匹,骨相权奇,啮蹄跋扈,人多莫敢近;去来无定踪,相传为厩神坐骑,号曰神马。良乡令陆耀署中西宾张国学有《神马篇》,其诗云:良乡县马三百匹,苜蓿春肥百不一。可怜骨瘦如堵墙,那得蹄高夸踣铁。连朝络绎来官差,食料才半出马牌。岂无一二大宛种,长途力尽死即埋。厩中一马雄顾盼,似向天育图中见。额高九寸毛尽拳,镜夹双瞳焰如电。县中健儿控不得,云是厩神之脚力。无端驰突迹无穷,倏尔归来汗流赤。或闻此语变颜色,事涉虚无勿为惑。君不见,周王八骏天下行,又不见,夏后双龙天降精。任尔腾骧号神骏,呈才天厩名始成。彼独胡为但放纵,抑或不遇王良控。倘鉴驽骀能死忠,盍贬情性乘时用。呜呼,盍贬情性乘时用!(《清暇录》第571条)。

看完第3条内容,我们当然不会相信良乡地区真的出现过“神马”,但至少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在那个时期,人们的一种美好意愿。而且文中提到的“陆耀”,也倒是确有其人,据《北京市房山区志》载:陆耀,浙江仁和人,乾隆四十一年曾任良乡县令。

有关土特产品的记述

在《清暇录》中,记载了房山三种“特色产品”,一是“一目鱼”,二是“石窝稻”,三是名石“青芝岫”:

房山县甘池,在石将军庙前,池中产一目鱼,长仅数寸,每于清明节始出石穴游泳。县之西乡产石窝稻,色白而粒粗,其味亦极香美,炊以为饭,虽时值隆署,历数日亦不食曷(《清暇录》第43条)。

房山有玲珑巨石,高约三丈,广几七尺,色青润而洞透。米万钟曾竭力欲运安勺园,行次良乡,石重竟不可致。乾隆年间,取入万寿山乐寿堂,赐名青芝岫∵(《清暇录》第553条)。

上面两段文字虽然不多,却把三种特产的主要特征一一点示给读者,引人产生暇思。这三种特产除了“一目鱼”我们未能亲见外,目前石窝地区仍生产着品质优良的稻米,而且民间也确实还流传着“石窝米好,蒸煮七遍不烂”的说法;谈到奇石“青芝岫”,刊载在《房山文史资料》第3辑上的杨亦武先生《青芝岫》一文曾介绍了一首乾隆皇帝特为“青芝岫”题写的御制诗:“天地无弃物,而况山骨良,居然屏我乐寿堂。青芝之岫含云苍,崔嵬刻削裒直方,应在因提疏仡以前劈元黄。无斧凿痕剖吴刚,雨留飞瀑月留光”。邓拓的《燕山夜话》一书中也有专文记述。被乾隆皇帝赐名“青芝岫”的这块奇石,现在仍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乐寿堂中,供人赏玩。

有关建制沿革的记述

最后,再谈一段涉及到良乡县的建制沿革方面的记载:

良乡县,去顺天府西南七十里,汉时名广阳,唐改固节,亦称盐沟,又名涧沟。东南数省入都之咽喉也(《清暇录》第19条)。

此条除对良乡县的建制沿革作简要记述外,以“东南数省入都之咽喉”之语言中良乡地区地理位置的重:∵18pt;∵LINE-HEIGHT:∵28pt">总看《水曹清暇录》一书,从多个方面记载了二百多年前房山地区的风情事物,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房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衍变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是有志于研究房山地区历史的人士手中一册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书。

参考书目:

1、《水曹清暇录》∵∵清人汪启淑着、北京古籍出版社

2、《藏书纪事诗》∵∵清人叶昌炽着、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着、上海书店

4、《中国人名大词典》∵∵臧励和编、商务印书馆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房山县志》∵∵民国十七年本

7、《房山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

8、《北京市房山区志》∵∵北京出版社

(《房山文史资料》第15辑)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