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共尊一寺现象初探

常德义

三教共尊一寺的莲花山圣水寺

从明代至民国初期,兴城地区的一些寺院中所供奉的塑像有了变化,这就是儒、释、道共尊一寺的现象。对这一奇特的宗教现象,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民间信仰;也有的认为是因当时人们生产落后、生活困苦所致等等。笔者认为,以上说法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还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这种儒、释、道共尊一寺的现象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宗教信仰,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心里和文化需求。历经苦难中的人们祈望天下祥和,安泰幸福。这是一种符合社会现实的进步思潮。

在曹庄镇七里坡村道北,曾经有一座松云寺,据民国时期的《兴城县志》记载:松云寺,明崇祯十年建。清乾隆五十三年、咸丰三年、光绪十八年三次修葺……。清咸丰三年(1853)修葺后刻有碑文明确记载:“(松云寺)装饰神像四十尊,皆系依照旧迹添补增新”。撰碑文者是宁远州(今兴城市)当时一位很有名气的秀才吴景春。他发现了一个“大可疑”的问题——“前伊公所撰重修碑记,止称祀牟尼佛于正位……似此寺止有佛像三尊……今则尚有前殿一层为三霄娘娘……后殿一层为先师大成至圣、为汉汉寿亭侯关圣帝君、为药王;旁殿为太上老君。皆与所载迥不相符,何也?岂当时禀请作记者并未详述耶?抑男女同居,儒释并重,秉笔者有所嫌而姑从其略耶未可知也?……俾后人得所考证。”

碑文中所说的“前伊公所撰重修碑记”是指清乾隆五十三年的《重修松云寺碑志》;伊公即当时的宁远州正堂伊汤安。从碑文中可知,这座松云寺是明崇祯十年建,当时就有了儒、释、道共尊一寺的现象。而撰碑文者宁远州正堂伊汤安没有写完全,也许是秉笔者认为男女偶像同居(处)一寺,儒释道三教并重,真的“有所嫌而姑从其略”。

关于“儒、释、道三教”的说法,最早见于《北史·周高祖记》: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北方最早的三教寺出现在金代大定年间,在山东东平,建有三教堂,康熙年间改称白佛山三教寺。兴城最早出现儒、释、道共尊一寺的现象是在明代末期,就是建于崇祯十年(1637)的松云寺,寺内儒、释、道共尊。尽管其庙名为松云寺,但却是实际意义上的三教寺了。

兴城地区三教最盛行时期是在民国年间。位于兴城西北山区的药王庙乡无顶山下有一座祠堂,供奉儒、释、道三教。因为附近流出五股泉水,所以把祠堂称作五股泉三教寺。该寺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大概因为日寇入侵、经费不足等原因,寺院没有全面建完。其碑文记载了建寺的目的:“广开教化之门,大启文明之盛。”这就说明,对民众广泛地进行教化,对儒、释、道都可以信仰,使其大放文明之光,推进社会进步。

位于我市华山街道上茂村附近的莲花山圣水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民国时属于兴城县,当时全称为“兴城县莲花山返性寺”。后来,人们又叫成“莲花山圣水寺”。伪满康德二年(1935)进行扩建,建有天元宫、九楹殿、八宝楼、六密亭等建筑。寺内供奉的神、佛等偶像繁多,儒、释、道俱全,充分体现了三教共尊、“归一,三教”的情景。

最容易能让人理解儒、释、道共尊一寺的另一座三教寺,是兴城大寨乡新立屯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集讲堂、庙宇于一处的溯本堂,也叫溯本堂三教寺。溯本堂三教寺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分为前、中、后三层建筑。其后栋是一座庙宇,五间大殿,建筑考究,雕刻精美。里边曾经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此外还有关羽、伏羲。其碑文是山东历城人江希张所撰,他写道:“三教之行也,必因时因地,尤必因人。时至今日,全球交通,五洲一家。一切政教风化均趋向大同。不惟唯教之所同异而极之,一切政治风化、科哲亦渐致归于同一之轨线。大意所谓天下殊途而同归,正此时也。”江希张代表当时投资兴建三教寺的士绅及民众,讲出了儒、释、道三教连同一切政治风化、科学、哲学,也逐渐归于同一条道路,五大洲将成为一家,达到“天下殊途而同归”,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北方,从辽金到明清,“三教一家”、“三教合一”的理念就已逐渐形成了。人们普遍认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种理念明显的反映在宗教建筑上,从山东到辽西,由北京到山西,这些地区由于长时期的战乱,社会动荡,贫穷的人们期盼和平、安稳。那些皇帝及地方官,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不能给人民谋福。无奈中,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宗教。然而,单一的信仰满足不了饱受痛苦的人民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有着多种信仰,并且伴随着多种崇拜。

一些道观里供奉老子,也供奉观世音;原本属于道教的文昌阁,不但供奉文昌帝君、魁星,还供奉儒家学派创始者孔子。关公,更是受到佛、道共同的崇拜,道教称他为关圣帝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护法神,还称他为武财神。虽然佛教与道教都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在民间,对他们的信仰是普遍的,至于属于哪种教派似乎不大重要。在旧社会,信奉佛教的人们认为,佛祖可以让人在心灵里求得平等,可以凭修行而不凭阶级、贫富而得以解脱。信奉老子的人们认为,在战乱的年代,在繁杂的社会底层,信奉者可以使人在矛盾中求得和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国家尊崇孔孟之道,人们信奉儒家,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大有益处,对于修身齐家大有帮助;对于学子,他们可以通过科考走入仕途,改变身份。

三教共尊这种现象,在北方过去多见,至今保存的也不少。上面所说的几处基本上保留着原貌,都是旅游的好去处。此外,在兴城的周边地区,如连山区的圣水寺、灵山寺,绥中县的天龙寺,北京地区的密云、通州,山西的娄烦等地,也都有一定规模的三教寺存在。由此可见,儒、释、道三教共尊的现象并不是很奇特,也不罕见。这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是人们意识形态方面的正常反映。

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也是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是科学的。从儒、释、道共尊一寺的现象中,可以看出,以上“三教合一”的提法,是顺乎历史的发展轨迹,顺乎民心的。保护这些寺院,就是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人在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汲取经验教训等方面提供真实的教材。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