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庸与大姚妙峰山

彻庸与大姚妙峰山,彻庸来到云南楚雄大姚妙峰山,明清时期,滇中一带佛教盛行,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境内涌现了很多于佛教文化颇有建树的僧侣。他们选择风景秀丽之地,筑庐而居,静心修炼,宣讲佛法,使大批善男信女鱼贯而至,一时,苦修静养之庐也就变成了金碧辉煌的寺庙了。大姚妙峰山就是这样的名胜,选中这块风水宝地的名僧叫彻庸。

彻庸(1591~1648),又名周理,初号彻融,今宾川县乔甸人,僧行46载。彻庸俗名杜彻,9岁丧父,母亲杜氏,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彻庸也就随了母姓。由于家道贫寒,无力供养其读书学艺,彻庸11岁时就上鸡足山大觉寺,投入法师偏周门下。法师慧眼,认为彻庸不但心境坦白,聪明勤奋,而且与佛有缘,遂改其名目周理,取法号为彻融,甚爱之,精心教习,不辞辛苦。蒙师傅垂爱的彻庸,’勤奋好学,苦读经文,不但博览群书,对《华严经》等佛教经典深有所悟,而且对佛理、佛性、佛心,融会贯通,不枉了法号中的一个“融”字。数年后,他已是大觉寺中的一位名僧了。

为寻求佛道与人生、人世的最佳契合点,彻庸奉师命率弟子云游于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地区。一次,彻庸在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姚安青莲寺巧遇在外地做官归来的姚安籍进士陶埏。陶瑛诗文之名,早已传遍滇中地区。彻庸对这位享誉文坛的才子,早已倾慕不已,能够谋面,他认为全凭佛家所讲的一个“缘”字。二人在青莲寺中彻夜长谈,由佛家至儒学,由佛教经典《华严经》到儒学“四书”之一的“中庸”,彻庸大胆直抒己见,很多观点新颖独到,受到陶进士的嘉许和赞赏。由于二人认为一个“庸”字不但概括了儒家,而且深得佛学精髓,彻融遂易名为彻庸。

告别了陶进士,彻庸心情舒畅,认为的学识又深广了一层,大有在求知的道路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慨。一日,彻庸率随行弟子来到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大姚境内,登上妙峰山,正值青山雨后的妙境胜观,只见眼前奇峰数点,与云岚相拥相映,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练如霞,脚下落松净洁,如茸如絮,灵泉叮咚,小溪潺潺,恍然来到了人间仙境。面对如此的名山胜境,彻庸顿然领悟:这正是上苍的刻意安排,要叫他在这里兴一番佛事。主意已定,征得鸡足山大觉寺师傅们的同意与支持,彻庸再次来到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大姚妙峰山,历经数年奔波,四方募化,得到了本地一些开明的官吏和豪绅的施舍和承诺,明天启六年(1626),彻庸筹田置地,集金银谷米,招募工匠,在精心选择的妙峰山中一块“风水宝地”,建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妙峰寺殿宇建筑群。寺院建成后,滇境内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观光朝拜之后,无不交口称赞,认为妙峰寺无论所处境地的选择,还是寺院的设计和工艺,都体现了彻庸的一片苦心。妙峰寺几经修葺,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寺内珍藏的干余卷佛经,使得滇中各处僧众,慕名前来观瞻和切磋交流。各方名士,来到云南旅游名胜楚雄,也要刻意上妙峰山观光。明末入滇考察的徐霞客,曾在寺中盘桓数日,作诗赞颂。

彻庸以妙峰山“开山祖师”的身份,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基业,一方名胜。彻庸圆寂于南明永历二年(1648),圆寂前召众徒于前,口诵谒日:“生也如是,死也如是,梦幻空花,物恒顺常如是。”彻庸平生着有《曹溪一滴》、《响谷集》、《梦语摘要》、《语录》等书行世。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