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远公话》中的“将”

周靖雨∵∵王跃

【摘∵要】《庐山远公话》是重要的近代汉语语言材料,其中包含了各类丰富的语法现象、词汇用例和句子类型,本文以《庐山远公话》中出现的“将”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它作为名词、动词、助词、介词、副词等的词义及用法。

【关键字】《庐山远公话》;将

“将”是近代汉语中一个比较活跃的词。《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将,帅也”,因此“将”在产生之初是一个名词,后来随着发展演变,“将”字逐渐具备了动词、助词、副词、介词、连词等词性。魏晋南北朝时期,虚词“将”的用法逐渐产生,之后不断发展,活跃在近代文献中。《庐山远公话》(以下简称《庐》)是晚唐的话本作品,主要语言形式是当时的口语,本文以《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庐山远公话》为语料,讨论“将”在晚唐时期的各种用法。

一、名词“将”

名词“将”即“将”的本义,即“帅也”。在《庐》中,一般都用的它的引申义“在某个领域称雄的人”,这样的例子很多。

(1)商(适)来奉将军处分寺内寺外,搜寻僧人。

(2)左右启言将军:“见在寺东门外禅庵中坐。”

(3)实无财帛,不敢诳(妄)将军。

(4)远公进步向前,愿舍此身,与将军为奴。

(5)更有小事,合具上闻,将军为当要贫道身。

(6)去寺百步已来,远公重启将军曰:“放贫道却入寺内,脱此僧依(衣),在于寺中,却来至此,愿随将军(旌)旗。”

(7)我商(适)来于门外设誓,与他将军为奴。

(8)恐将军怪迟。

(9)将军当日掳贱奴来时,许交念经。

(10)将军实是许他念经

(11)是他道安上人,自到京中讲赞,王侯将相,每日听他说法。

以上的例子中,用的都是“将”的名词义,第11个例子用的是“将”的本义,“将帅”之义,读去声。(1)—(10)例中用的是引申义,都特指白庄只是作为强盗的首领,读平声。

二、动词“将”

“将”当动词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诗经》中的“将”以“扶持、奉献、供养、请”等义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将”就出现了“携带、挟持”之义,基本格式为“将+宾语”,在《庐》中动词“将”多以这个义项为主。如:

(12)遂于佛殿前,将紫云毫神笔,启告十方诸佛,如来土地神只,咸愿证知。

(13)将其疏抄八百余卷,至寺东门外夹置疏抄于火中。

(14)再集僧众,将涅盘经疏抄开启讲莚(筵)。

(15)交我将你,况甚处卖得你?

(16)只留三、五人,作一商客,将三五个头疋,将诸行货,直向东都,来卖远公。

(17)底(邸)店庄园,不能将去。

(18)又于来日,将善庆随逐来至寺内。

(19)相公先遣钱二百贯文,然后将善庆来入寺内。

(20)只在虚空,忽见一窠牡丹,将身便采芳蕊。

以上各例中多以“携带”义为主,但是例(20)中的“将”虽为动词,然而动词义已经很虚,逐渐向助词过渡,这一用法说明了“将”在过渡时期的演变。

三、动态助词“将”

“将”作为一个动态助词,在近代汉语中非常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助词“将”产生,在经历了晚唐五代到宋的发展后,功能逐渐规范为表示动态或动向的补语标志,但是在经历元代的反复后,随着助词系统的调整和“了”的发展,“将”逐渐被取代,走向消亡。可见晚唐五代是“将”字发展的鼎盛时期。

作为动态助词的“将”是从动词演化来的,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仍含有“携带、拿、挟持”之义,但是到了唐代“将”字的动词性开始消失,虚化成一个助词。基本结构为:“动+将+趋向补语”。如:

(21)后取其疏抄将入寺内,于经藏中安置。

(22)寺内寺外,处处搜寻,若也捉得师僧,速领将来见我。

(23)若要卖贱奴之时,但将(往)东都卖得。

(24)缘此个生口,不敢将别处货卖,特来将与相公宅内消得此口。

(25)金银钱物,一任分将。

(26)来日早辰,相公朝退,昇厅而坐,便令左右唤西院(家)人将来。

(27)相公在此,聊述声扬,暖道场将为法乐,上人若垂大造,立仪将来,不弃鰖荛,即当恩辛。

(28)所得恶发,掳你将来。

以上例子中的“将”都是动向的补语标志,作趋向补语的主要是“来”,其他的还有“入、往”等,动词和补语成分的趋向性都很明显。另外,如例(26)与(28)中,动词和“将”中间可以插入宾语,但是作为整体“将”的用法不受影响。

四、介词“将”

随着“将”的词义不断发展变化,到了晚唐五代时期,介词“将”产生并在作品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庐》中也出现了一些“将”作介词的例子。

⒈“将”在句中本来充当动词的意思,但是因为句中有两个动词,而且偏重于第二个动词,那么“将”的词义就被语法化了,成为了介词。如:

(29)远公迤逦而行,将一部涅盘之经,来往庐山修道。

(30)道安既收得涅盘经疏抄,便将往东都福光寺内开启讲筵。

2.“将”作介词讲还有“把、用”的意思。

(31)便将甚生法说与,众生迷朦,难令难知,闷闷不已,遂即堕在卵生之中。

(32)众生从无量劫来,彼此风摇动不定。将此风分为八股,引义台友(教),(卒)说不尽。

(33)相公是日只于福光寺内,具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

(34)自从远公于大内见诸宫常将字纸秽用茅厕之中,悉嗔诸人,以为偈曰:

(35)遂将其笔望空便掷,是时其笔空中讫(屹)然而住。

(36)于是云庆见和尚数年并无消息,遂将涅盘经疏抄分付与道安和尚。

(37)若不要贱[奴]之时,但将贱奴诸处卖。

(38)然净意澄心,思唯佛道,念浮生不久,想凡世而无堪,便将自性心王,造一法船,归依上界。

(39)是时相公再在连(莲)宫之会,重开香积之筵,大集两街僧尼,遂将金刀落发。

(40)拟将尖刀剜眼,自恨生盲,不识上人。雨泪悲啼,伏愿上人慈悲忏悔。

(41)赐远公如意数珠串六环,锡(杖)一条,意着僧依(衣)数对,兼将御轝,来迎远公入内。

例(31)--(38)中“将”可译作“把”,(39)--(41)中“将”当“用”讲,这种用法有一种基本结构“连词+将+宾语”。

五、副词“将”

在《庐》中“将”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用法就是作副词,如:

(42)远公贪玩此山,日将西遇,遂入深山,觅一居止之处。

(43)其死苦者,四大欲将归灭,魂魄逐风摧。

(44)相公在此,聊述声扬,暖道场将为法乐。

(45)谩说狂词,悔将何及。

以上各例中“将”均当“就要,将要”讲,表示动作即将发生,属时间副词。“将”作副词讲早在《左传》时期就有用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春,齐侯戒师期,而有疾。医曰:‘不及秋将死。’”发展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这种用法,如:“事情将会发生”,副词“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在《庐》中,可做多种词类,有多种句法功能,各个义项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将”的用法除了上述名词、动词、介词、助词、副词外,重叠后还可用作象声词,此时读“qiang”平声。如:“初见汝说,实载惊疑,将将为脑(恼)乱讲筵,有烦听众。”发展到现在,用法最普遍的是“将”作介词和副词,而曾经生命力较强的动词用法也只出现在少数的场合中。“将”字的发展演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参考文献

1.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

2.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6.

3.金梦,《诗经中“将”字用法考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