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名寺:楞严寺

在营口,提及“楞严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且其盛名远播关内外。

楞严寺全称为“楞严禅寺”,取《楞严经》之意而得名,辽南名寺之一。其鼎盛时期,和尚、居士达千人以上。位于营口市中心区——新兴大街上,是辽宁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1979年,楞严禅寺被辽宁省人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竣工。营口自明代发祥以来,因据有渤海、辽河之利,津、沪、闽、粤的客商渔户扬帆而至,定居营口,人烟日渐稠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辟营口为商埠,东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昔日的滨海渔村逐渐演变为名噪中外的水陆码头。到辛亥革命前后,营口出现了一座传播佛教教义的宣讲堂。进入上世纪20年代,宣讲堂的“五老四少”首倡修庙,于是楞严寺便应运而生了。“五老四少”均系营口社会名流,信仰佛教,经常汇集在宣讲堂参悟教义,接纳信徒。至公元1921年,佛教信徒已广布营口各界,亟需活动场所,于是王寿春等人多方募化经费,选定庙址。楞严寺主要创始人王寿春(法名炎虚),祖籍天津,移居营口。通医术,曾在营口开过东济生堂药店.自己做药店的坐堂医生,信奉佛教,钻研禅书,佛学渊博,任宣讲堂讲师,被尊为“五老”之首,在关内外佛教界名望较高。

公元1922年春,宣讲堂呈文申报修庙,经***批准破土动工。历时近十载,于公元1931年8月落成开光。山门悬巨匾一块,上书“楞严禅寺”,系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郑孝胥题字。自此,楞严禅寺(习惯称楞严寺)在营口诸多庙宇之中后来居上,雄踞辽南而盛名远播。

楞严寺占地面积80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共有佛殿99间,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寺院为三进院落,青砖围墙、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一线排在寺院中轴线上,两侧有钟鼓二楼。寺院内还有配殿四座立于院落两侧,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形成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群。

楞严寺建筑群的独特之处,是各殿均是用经磨制的花岗岩条石砌筑台基,用青砖磨砖对缝砌成墙壁,施工极为讲究、精细。是东北“四大禅林”之一,与哈尔滨的极乐寺、长春的般若寺、沈阳的慈恩寺齐名。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日,是时南至大连、北至哈尔滨,数万游人与香客云集古寺,商贸活跃,喜气祥和。

“文革”期间,1966年9月16日,鞍山中学生以破“四旧”为名,闯入营口楞严寺,扒了钟鼓楼的楼顶,烧毁檩香木雕佛像,砸坏泥塑、铜铸佛像。藏经楼所藏乾隆三年刻版、国内仅有两部中的一部《龙藏》720函、7200余卷,连同其他大乘经典计10000卷,以及唐代在斯里兰卡临摹的绫质佛像等珍贵经卷、文物全部被烧。

1978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由国家拨款逐年修复楞严寺。如今,楞严寺山门上的匾额“楞严禅寺”四个大字,特请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1989年9月18日,楞严寺重新修复对外开放。吸引了中外许多观光者。现在的楞严寺及其公园已成为游人的好去处。

1997年10月2日,营口楞严寺和营口市佛教协会举行营口楞严宝塔落成典礼。楞严宝塔建在楞严寺公园内,共9层,塔高61.8米,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宝塔的落成给古老的楞严禅寺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同时,也为营口市增加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旅游景点。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